宁海还有哪些文物古迹?

王希同起义遗址位于城关镇桃园南路。它是最初的城隍庙,主要建筑包括一座平台门、一座五峰塔、一个舞台、一个正殿、一个后宫和一个厢房。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北乡大历秀才王希同,依靠帝国主义势力,反叛天主教徒,压迫人民,领导起义,攻占城隍庙,烧毁教堂,严惩首恶,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浙江省人民政府于1963和1981两次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县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现保存完好。

柔石故居在城西的柔石路上。是老三和医院西翼的3栋两层小楼。柔石,原名赵平福(傅),是“左联”五烈士之一。1960年,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征集文物并进行展示。在1962和1982两次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站台门上写着徐光平的题名《柔石故居》。

潘天寿故居在惠普乡建设村(官庄)。老木四合院正厅东侧有3栋两层小楼。著名画家潘天寿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65438至0985年,县人民政府拨款修缮,收藏、陈列字画、书籍、文具等文物,对外开放。

渐康书店位于城关东街,有1间木平房。1938年3月,华中宁海市党组织开办并发放进步书刊,也是党组织的主要联系点之一。第二年年初,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干涉而停止。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并于1962、1982两次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村大会会址位于岔路乡白岭根村。4栋木质二层小楼,2间平房,1房间。1947年初春,浙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在此召开干部大会,村旁梅花盛开时命名为梅花村大会。县人民政府于1962、1982两次将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干部会议的遗产。

方正先生在岳龙山西边的山顶读书。清乾隆十七年(1752),该县为纪念明代文人方孝孺,修建了三间宽4m、深4m的木平房。民国10年(1921)重修,原对联:“真念种子,义满人间;他是一位知名的老师,他的学习闪耀千古。”建国后,房间南面的石桌、石凳逐渐废弃。北面的“干坤正气广场”在“文革”中被毁。1982 65438+2月,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矗立在岳龙山山顶。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它是一座六面九层的亭式空心砖塔,高22.6米,底部最大对角线长度为5米。每层都有空龛,底层西面有拱门。清同治元年(1862),塔顶遭雷击破坏。同治十三年修,塔中置石。民国初年,顶部遭雷击损坏。

1982 65438+2月,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次年拨款进行修缮。

妙香寺铜钟铸于元大德四年(1300)三月,高1.5m,最大直径1.14m,肩围2.37m,重1250kg。它是由青铜铸造的。妙香寺钟楼原悬。1960,挂在县政府大院树上作报警信号。“文革”期间,周围的梵文被敲击凿裂,印记长0.45米。县人民政府于1962、1982两次将其公布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在现有的县文化管理委员会中。

杨静思墓前石像位于黄坛乡黄泥丘村。杨敬思在宋绍兴元年(1131)进士后,成为临海开国功臣。其墓已失传,墓前有2匹古马和2尊残文,武雕像1尊。县人民政府于1982、65438+2月公布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此外,还有陈冠昌墓(县城西门外崇思脚下)、方正故里广场(市内中街柴佳巷拐角处)、义进(市内小火巷拐角处)、梦园(市内八角楼巷拐角处)、明恩寺(香山乡)、明瑞脉松碑等,都在旧志中有记载。1962被申报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后来在“文革”中被拆除或破坏。

池畔,一个古老的建筑和遗址,建于宋和绍兴之间,在今天的县迎宾馆(原夫子庙)。东西长22.55米,南北宽13.7米。呈半月形,池水常年不干涸。池上有三孔石拱桥,长14.7m,宽1.75m。保持完整。

后井在城关小北门的后井。六角形,榫卯结构。它有8米深。井里的石头上刻着“宋帝惜春十二岁,有第二次”的字样。

大白石井位于城东白石村。这口井是圆柱形的,上面刻着“正月甘龙归思捐”。井旁有一块白色巨石,长约1.8m,高0.8m。形似母猪,俗名“大白石猪娘”。

吉吉塔位于大理乡清潭村东北溪旁的乱石上。建于明代嘉靖至嘉靖间。它是一个圆台,有三层,向上逐渐降低,高度为6.66米。塔顶很少损坏,其余部分完好无损。

镇东塔位于叶萍金山脚下的水车碧桂园村。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为六边形五层空心砖塔,塔高14m,底层两侧各宽2.4m。腰檐上有菱角,一楼北面有拱门,其余五面和每层每侧各有一个拱形空心龛。民国37年(1948)修复,现保存完好。

平遥窑位于茶园乡平遥村西的一个小土堆上,是宋代烧汉瓶的遗址。占地约3亩,北高南低,坡度12。窑床向东,长20米,宽2.3米,窑门向南,烟道向北延伸至土堆最高点。原来还挺完整的,在“文革”中被拆了。

岳西巡检司城址位于岳西村东的山上,靠近白蕉港,与亭头山隔港相望。明洪武三年(1370)设师,二十年建城。城址呈椭圆形,约500平方米,有现存遗迹。

道石桥烽火台遗址位于桐岭岗师鹏山顶,靠近茶园乡道石桥村。该平台由岩石制成,底部长8.9米,高5米,顶部长8米。在舞台上可以俯瞰黄墩港和溧阳港。这里曾经是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的主要联络站。

汕头烽火台遗址位于汕头乡岐山(汕头山)之巅。与车岙山梯田、香岙山梯田在一个角落。底边长6.75米,高2.07米,呈方形,由毛石砌成。南面有8级台阶,宽度13米,北角几乎没有塌陷。在舞台上,你可以看到陈虎、车坳和蛇盘水道。

王干山烽火台遗址在企石乡王干村外。建于明朝。平台高2米,底部长约5米。它是方形的,由岩石制成。东面有六级石阶,宽约1米。东北角略有塌陷,其余基本完好。在台上,可以看东边的毛屿港,西南边的青山港。

摩崖石刻在新岭北面的百步君石崖上,清干隆宁海县令郭题写了“头上青天”二字。南鄂官岩刻有“人有深视”二字,刻于清代《连笑楚传》。

白坳岭左侧石壁上,两处刻有“阿弥陀佛”二字。

企石乡扶余洞旁的石头上,刻有“留云观海”四个字,刻于明朝崇祯四年(1631)。

岳西亭头山的鹰岩上,刻有“晏婴”二字,碑文为宋二年(1009)郑世雄所题。

在樟树村后面的石屏山的岩石上,有一首元代浙江使哈拉罕赛写的诗:“千岩生苔,今日石盘居士来。”是洗去浮云的盛宴,不是在屋顶炫耀。“附上附言,还是有辨识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