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检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教学就像三架马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就是备课,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卓越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能力是多种技能的结合。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因此,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激发认知兴趣、提高阅读分析技能、加强情感互动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既重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又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达到教学形式和学习内容的统一。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就可以有一个大致的思考方向。
第二,整体把握教学框架
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突发情况时有发生,或者说各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写作意图,把握教材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渗透的思想和方法,理解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框架。对课堂教学过程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并考虑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的基本情况,以便随时调整,实现整体教学目标。
第三,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学习情境是否有效,不是为了有情境而创设情境,而是指出情境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具有现实意义。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让学生身心愉悦、入迷,在课堂上充满活力和乐趣。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找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真实存在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投身于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题活动,有利于解题。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学习相关的材料要及时引入课堂,学生要有与课本人物和课本知识相呼应的* * *声音,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此,建构一个现实的、有趣的、科学的、时代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实”情境。
就小学德育课而言,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效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设计:
第一,走近生活,贴近社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要从笼子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森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小学德育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来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获取知识仅仅靠老师的灌输和书本上的学习是不够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本之外无穷无尽的知识世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把道德放在孩子的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在生活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比如在教“文明从我做起”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就在课前设计了很多笔记。笔记是用任务写的。先用抽签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任务,然后告诉他们如何完成任务,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引到课本之外的实际生活中去,亲身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知道文明不仅仅体现在教室、教室、校园,还体现在社会的各行各业。给大家讲一下在课堂上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感受。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和体验文明的重要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在剧中,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文明带来的快乐,感受到文明是一种美。所以内心有一种我要讲文明,文明从我做起的意识。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使用教科书时,必须改变以往“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教科书之外的生活世界,依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规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在保证基本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儿童在有针对性、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中各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教师要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地方课程内容(地方课程)。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包括围绕儿童生活的人和事,家庭、学校、街道、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旅游、儿童生活中的体验和发现,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都可以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第三,教师在课堂上创造适当的情境。
情境可以传达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情节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富有想象力的情感体验中经历情感冲突、情感激荡和情感升华。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教学方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和学生的精神需求,才能发挥高效的功能。比如在讲授《海峡两岸的生命之桥》时,我先设计了一些线索:杭州——台湾省,杭州医院——台湾省医院,萧乾——台湾省青年,在病床上等待的萧乾——地震中的台湾省在等待,萧乾在病床上等待——台湾省青年在()的情况下捐献骨髓,然后把这些线索交给学生。学生第一次读课文,就潜伏着两岸血肉相连的感情。课后还送给同学们一副对联:日月潭,碧波,碧水,台湾省骨肉,天天盼统一,长江,热浪,深情大陆同胞,天天盼团圆,同学感情得到了升华。因此,教师要善于卷起和诱导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感伤之心,以自觉的行动使学生真正感动和热爱祖国。
第四,让学生参与实践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是对世界无止境的认识。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反复培养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它遇到一个好的环境,它就能向好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退回到原来的状况,甚至相反。同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不同的是,该课程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和社会,从学生自身生活出发,在课堂上构建一个模拟生活真实情境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从而陶冶性格、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因此,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科学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当然,也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安排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无论是搜集资料、制作还是考察,教师都要有安排、有展示、有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