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精英主义的陷阱

上周我写了一篇文章《读书最好,吃饭最难》,里面谈到了未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是精英主义造成的。

所谓精英主义,就是要根据天赋、努力和成就的“功过”来决定社会和经济回报。人们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成绩优异者胜。这看似合理,但问题在于“机会平等”,因为每个人的条件、性别、智力水平、出生地、家庭环境等等都不一样,所以机会其实是不平等的。在择优制度下的竞争中,教育尤为重要,但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精英阶层有钱有势,逐渐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于是,精英阶层的代际传递造就了新时代的“贵族社会”。

阶级固化导致中产阶级的衰落。极少数的中产阶级可能靠自己的努力进入精英阶层,但大部分会出现收入和地位的下降。这在美国很明显,中国也有苗头。矛盾的是,阶级固化损害了中产阶级和穷人的利益,精英阶层也深受其害,因为新的“贵族社会”并不是基于古老的身份认同,现在的精英阶层主要是“超技能”的劳动者,过着超级忙碌的生活。他们努力工作,仿佛在向昂贵的教育投资索取更高的回报。高端收入工作者异常忙碌,996,711司空见惯。不仅忙,精英们为了不让阶层沉沦,也为下一代操碎了心。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规划了精英训练路线,虎妈狼爸蔚然成风。

关于精英主义的分析,详见本文:读书是最好的,吃饭是最难的。

有人说我着急卖,其实真的不是。我只是讲一个事实,给你一个提醒。而且,焦虑不是焦虑,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优秀的陷阱就在前方。既然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还要插手?今天就来说说如何避免精英主义的陷阱。

上一篇的开头,我写了一句春节期间放在书架上的对联:读书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没有什么比吃饭更难的了。这就告诉胡要走出去走向社会是不容易的,要珍惜读书的好时光,由此也衍生出精英主义的问题。其实我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只是一个解决焦虑的药方:要淡然,要快乐。

面对绩优制下的竞争,人们普遍焦虑。精英们为下一代的阶级下降而焦虑。中产阶级对阶级下降感到焦虑,希望下一代爬上精英阶层。所以他们想尽办法为孩子寻求优质的教育资源。从幼儿园到大学,他们什么都不操心。他们甚至不得不担心找工作和伴侣。他们希望能妥善安排孩子的生活。这能没有焦虑吗?这种焦虑不完全是自己造成的?因此,需要一剂“清凉补药”来降火。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好。“儿孙自有儿孙。”林则徐写了一副特别好的对联:子孙如我,用钱做什么,贤惠富有,损其志;儿孙不如我。你用钱做什么?愚蠢的人获得更多的钱,利益增加。下一代的生活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过,这种焦虑只会给他们增添烦恼。

所以就不管孩子,放弃了?当然不是,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从小就爱着他们。当然我们希望他们以后发展的好。但是我觉得现在很多家长都没有使劲推。他们迫不及待地规划孩子的人生,说这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考虑。然而,这真的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抚慰孩子内心的焦虑?

什么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体面的工作,高收入,高阶层,这个想起来很直观,但是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这里,我们还应该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是人生的目的吗?达到这些,是不是意味着达到了人生的目的?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生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有同样的答案:人生的目的不止于此。今天不深入讨论人生的目的太宏大了,但是对于个人来说,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快乐的生活。我们之所以会直观地想到体面的工作、高收入、高阶层,是因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这些词很容易与幸福联系在一起。但我们也要承认,这些话不等于幸福。

精英不一定生活幸福,非精英不一定生活不幸福。当然,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幸福。如果人生观是“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那么这种“提神补药”是没有用的。

如果你能在宝马里笑,那没问题,但如果你只能坐在自行车上,那就要笑着生活。这在我看来是“真正的好”——能够快乐地生活。我们也很关心胡对的教育,但我更关心培养他快乐的能力。

快乐是一种能力吗?的确,幸福生活有两个重要的基础: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好是有先天因素的,但是父母可以保证孩子吃好、睡好、运动好。在我看来,心理健康更重要,每个家长都有能力给孩子,但很多家长更关心孩子的“未来”,而不是孩子的心理。

如何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不是心理学家,也说不上什么理论,但我觉得我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高质量的陪伴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最好保障。给孩子花钱容易,报一堆课外班也容易。有些家长觉得委屈:我为你花了那么多钱,托了多少关系到你的学校。为什么我变得更加不听话,对自己也不那么亲密了?这是过度关注孩子的“未来”,在焦虑的心态下忽略了高质量的陪伴造成的。

相比于物质上的付出,感情上的付出其实更难,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一句忙,往往成为疏于陪伴孩子的借口。如果你的陪伴少了,觉得亏欠了孩子,你会在物质上得到两倍的满足。这是一个糟糕的循环。

我也是苦于工作忙,每天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太少。但是我从胡上小学的第一天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五点半起床给他做早饭。直到现在,初三,除了出差在外,九年里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美味的早餐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而我更注重的是父子二人在短短一刻钟内吃早餐的时间。一刻钟很短,但一个月就是7.5小时,一年就是90小时。每天就用这一刻钟,我对胡的学习、老师和同学、学校的朋友、兴趣爱好等等了如指掌。我微信官方账号的大部分内容也是每天在这一刻钟里告诉胡的。

胡上的是普通学校,成绩还可以,但不是特别好。但我并不为他的“未来”感到焦虑,因为经过长时间的陪伴,我对他的心理健康有信心,相信他有能力过上幸福的生活,无论他的“未来”如何。

当然,即使说到“前途”,我对胡也有信心,因为我把七大法宝都教给了他。虽然我还没有自如的使用过,但是年轻人有的是时间去体验。这七大法宝我不敢藏。如果我最近有时间,我会把它们写在“商学院”里,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