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有什么节日?
铜鼓节是东兰艾东和长乐乡壮族的传统节日。它们在农历的第一天、第十五天和第三十天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们将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扛到村子附近的高山之巅,挂在木架上,先击鼓祭祖,再进行铜鼓比赛。方法是鼓对鼓,小鼓对小鼓,四面1组,每鼓3人,轮流演奏,不中断。靠打得响亮漂亮,节奏明快,耐力持久取胜。游戏经常通宵。与此同时,年轻男女一起唱歌。比赛结束时,人们用从家里带来的宗巴等食物进行野餐,歌声和笑声响彻山谷。
蛙节是东兰、南丹、天峨三县壮族的传统民间节日。俗称节日。该节日从农历正月初一持续到三十日(有些地方持续到十五),在大的村庄或几个村庄联合举行。有“邀蛙女”、“唱蛙女”、“孝蛙女”、“葬蛙女”等祭祀仪式。整个节日中,赞美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祝福丰收的成就贯穿始终,是一场娱乐神灵的歌舞盛会。人们把元旦第一天发现的第一只青蛙视为神圣,抓到这只青蛙的人受到尊重和支持,成为当年主持青蛙祭祀仪式的首领。现代的蛙妇节演变成了群众娱乐的节日和歌会,因此也被称为“马松会”。
吃龙州县和萍乡市的壮族民间节日。池莉壮语的意思是“庆祝”或“弥补春节”。相传1894春节临近时,法国侵略者入侵边疆。为了打击入侵者,当地青壮年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没能按时过春节。正月三十,出征的将士凯旋而归,乡亲们宰杀了鸡和羊,做了糯米糕,热情招待,庆祝胜利,补上了春节,纷纷效仿。节日期间,人们舞狮,玩龙灯,唱歌跳舞,非常热闹。
农具节是桂西南壮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那天,家家户户加工生产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在集市上被挑出来,依次排成一排,有犁架、牛轭、簸箕、簸箕、扁担、锄头、犁、耙、锄柄、洗衣篮、竹席、粮筐、粮桶、家具等。人们正在为春耕采购。
花婆节是壮族的传统节日。据民间传说,壮族的始祖刘佳是从花中诞生的。后来导演送了花和孩子。所有的人都是从刘佳花园的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所以他们被认为是花之女神。农历二月二十九是花婆神的生日。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里同代的妇女结成不同姓氏的姐妹,集资准备鸡鸭香烛祭祀花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佩戴,祈求生育,祝福孩子健康成长。没有孩子的女人,将来会去野外采花戴上,让花神给她们送花,送给她们的孩子。如果以后怀孕了,为了让孩子出生后有灵魂,一定要请老师在野外念经,要花,还要在路边的沟里做搭桥仪式,把花从桥上取下来。孩子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前装上女神,定期祭拜。这种习俗现在已经消失了。
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又称三月歌会。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都有几次定期的山歌聚会,其中农历三月初三盛大。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做五颜六色的糯米饭,染成红色的鸡蛋,庆祝节日,有些节日会持续两三天。当地歌会有具体的会场。一般是坡地。有些人用竹子和布料建造一个歌厅来接待其他村庄的歌手。参与者以未婚青年男女为主,老人小孩也来助兴。在许歌周围,商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数以千计的男女老少从方圆数十里外赶来参加规模更大的歌会,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著名的歌会有巴马的潘阳河、都安的绵山、田阳的乔叶、田东的杨彦、宜山的夏剑和柳州的玉峰山。人们去歌会是为了比赛和欣赏歌曲;青年男女之间有着歌的情谊,相爱的人会互赠信物作为爱情的信物。此外,还有抛绣球、摸鸡蛋、表演壮剧等娱乐活动。歌会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也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1984“三月三”歌会。广西各地的歌手云集南宁,各兄弟民族、港澳同胞、全国各地的外国友人也纷纷前来,盛况空前。1985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牛魂节是壮族、侗族、仡佬族等民族祭拜牛神的传统节日。又称牛生日、牛王节和脱轭节。大多数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也有一些在六月或八月初八举行。那一天,农场主给牛放了一天假,各家各户都翻修了牛棚。村里的长辈对村里的牛评头论足,告诫各家要爱护牛。家家蒸五色糯米,用枇杷叶包好喂牛。有的地方在厅堂里摆放酒肉瓜果的供品,父母牵着一头老牛绕着供品走,边走边唱,以此来表扬和奖励牛的功德。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先喂牛,然后全家人吃一顿饭。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牛王节的崇牛色彩逐渐淡化,但尊牛护牛之风依然存在。
药王节也叫药师节。壮族传统节日。传说药王是强大的药神。他发现了草药,治好了人,教人种植、采集、治病的知识。过去,壮族地区所有较大的村庄都有药王庙。每年五月,端午节祭祀药王,开展采药防病活动。如桂北壮族人这一天上山采集乌桕、田基黄、葫芦茶、元宝枫等草药烧水洗澡。我觉得这样可以让皮肤光滑,不生疥疮。靖西县的壮族人在这一天开了一个药材市场,专营各种药材,买家热情高涨。传说这种药有特效。此外,家家户户还包三角粽子,在屋内煮醋,烧柚子皮,在门口插艾草,以示辟邪,驱除疫情。
吃壮族、侗族、苗族的传统节日。又称开庆节、新密节。每年农历六月举行,具体日期因地而异。到那时,水稻和玉米已经开始成熟,人们带一点新谷米,煮干米饭和蔬菜过节。如果米未成熟,就从自己家的几块里挑稻穗,在电饭锅里捏米浆,以示味道。在一些地方,新的米、酒和肉也被作为祭品献给农业之神。还有的以村为单位,在田间或山坡上聚会宴饮,载歌载舞,日方会稍事休息。据说这一节日习俗起源于人们对农神节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普遍的民间节日。
墨夷大王节是桂北壮族的传统节日。又称五谷庙会。它在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二天举行。传说这是墨夷国王的生日。因其对救壮民、祈福五谷丰登的贡献,壮族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善良,于是在村前建庙,在家供奉。每年举行小祭,供奉鸡鸭猪肉;每六年举行一次大祭祀,全村集资杀猪宰羊。届时,每个家庭将派一人参加,并在墨夷国王庙举行盛大仪式,由村长主持,并请道士念经祈祷。祭祀时,按照一年12个月,将猪、牛的肉、肝、肠、骨做成12个盘子,一个一个放在祭坛上。12菜上齐后,可以烧纸行礼。祭祀结束后,把每一道菜平均分给每个人。晚上举行唱歌、唱戏等娱乐活动。
捶背节是广西西部自称布农的壮族的传统节日。壮语称“岭沟道”,意为吃新谷,与青年男女交往。它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家家户户杀鸡鸭,做豆腐,蒸新米祭祖,家宴,给猫狗喂饭,以示不忘守家捉鼠之功。晚饭后,年轻的男女穿着新衣服聚集在村庄旁边的露台上,举行翻滚活动。男人和女人互相戏弄和玩耍。你踩我的脚,我打你的背。老人小孩也来观看娱乐,充满欢声笑语。按照习俗,男方先拍女方后背,表示男方先看中女方;如果女方先打男方的背,说明女方爱上了男方;如果两个人都打对方,说明他们相爱。于是他们互相追着跑出球场,去村头村唱歌,吹木叶,互相诉说爱情,临走时互送情意,确定恋爱关系。
品尝新的节日,壮族传统的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时举行。一般每家每户都单独住过,还会邀请邻近的亲戚朋友聚一聚。那一天,家家户户用新米煮饭,宰杀鸡鸭准备猪肉,祭祀祖先和各种神灵,以回报他们的保护和丰收。一大早,妇女们就去地里砍下绿色的稻叶,供奉给神龛,并奉上食物和水果,然后焚香点燃油灯。一切准备就绪,把狗叫到神社,舀一勺新米,用各种菜肴喂它。狗吃饱后,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饭。传说最早的谷物种子是狗带来的。为了感谢狗狗们的贡献,必须让它们先吃年货。
跳岭头节是桂西南钦州地区壮族和汉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又称“跳岭头”。大多在中秋节前后十天内举行,有的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它是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日。因其活动多在村边举行而得名。那时,所有的村庄都将耗尽他们的池塘来捕鱼,每家每户都将宰杀鸭子并举行盛宴来祭拜他们的祖先和神灵。同时,还邀请“岭头队”(石公)在村子附近的山脊上表演舞蹈节。老师戴着面具,表演“抛”(跳舞)和“唱”(唱歌跳舞);有些地方还兼有武术和“搏击”(民间魔术)表演。表演程序有祭台、求神、禁止、歌舞等。歌舞过程中有鼓乐伴奏。清道光年间的《钦州志》中有记载。今天,它已经从最初的宗教仪式演变为民间娱乐。
在壮年时期,壮族的新年比春节早一个月。每年农历11月29日或30日,庄村家家户户宰杀猪羊,祭祖,合村拜社,迎新年。从12月初一开始,村与村之间举行大规模的集体探访,亲戚们会摆酒席,以歌取乐;青年男女开展社交活动,男青年成群结队地去各村“泡姑娘”,为歌曲选择配偶。这些活动持续到12月7日左右。至于壮年的起源,据说社交大王本来就是孤儿。他自小在壮村乞讨长大,力量无穷,能消灾除恶。后来恶灵膜拜,壮族遭殃,百姓四处逃亡。社稷王不忘壮士养育之恩,驱邪避邪,护田护村,使壮士回到自己的家园安居乐业。当人们庆祝丰收的时候,社交大王就住在村子旁边大树下的一个棚子里。不是,是农历十一月三十。后来,为了纪念社王,人们以十二月初为开光日,就地搭建社王棚,祈求保佑。
姓氏节是侗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龙胜、三江等地。石、罗等姓庆祝“逍遥节”,第一个节日不是立秋以后庆祝的。有些石姓在10月12日庆祝祭祖节。胡与吴同姓“节”,是入秋后的第一个节日。吴在六月初六庆祝“双鸭节”或在八月庆祝“社交节”。陈家原本是在除夕夜的早上(也就是坛子节的开幕)庆祝“总考节”的。后来因为除夕夜难邀贵客,就改成了7月14日的“中秋节”。这些节日大多在黎明前将粗米、清淡的蔬菜或冷冻的蔬菜放在芭蕉叶上,以纪念在民族压迫下逃亡的祖先的艰苦生活。不要邀请亲戚朋友到家里,直到早上或中午。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黎明祭祖的活动已经淡化,白天请客的习俗依然盛行。
冬节见董一年。
花火节是侗族、壮族、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湖南通道。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节日,包括正月初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三月初三。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福禄烟花大会最热闹。主要活动是在各村组织燃放烟花。烟花是用红布(或红丝)包裹的小铁环,放在铁炮顶端,然后点燃,燃放。烟花落地,预定人员奋力争取,烟花送到指定地点。抢到烟花代表吉利开心,可以获得猪、羊、红蛋、酒、镜屏等奖励。烟花分二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有四五炮。抢花炮仅限男性,往往以一家一族一村为单位组队,也可以跨村自由组队。抢花炮原本是一种民间宗教仪式习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种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并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
走坡节是仫佬族青年的传统社交节日。又称坡节、坡会、后生节。它通常在春节期间和中秋节前后举行。节日里,青年男女盛装打扮,三五成群来到预留的山洞或山坡上,唱山歌,交朋友,找恋人。第一次见面,我们会唱《见面歌》。告别的时候,我们会互赠毛巾布鞋之类的小礼物。两次见宋,互称“双”;第三次见面把这首歌改名为《老》。通过多次二重唱,感情与日俱增,很多年轻人同年结婚,谈恋爱,做爱。现代徒步旅行增加了球类运动和象棋等活动。
斜坡上见。
水族传统节日端节。水的语言叫“借”。这个节日最初是在一个统一的日子一起庆祝的。但由于人数太多,居住分散,为方便交流,节日期间互相庆祝,定于农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农历八月至十月)分期庆祝。住长屋的人习惯上是先过,入夜后过。忌晴天假日,以雨为吉。预兆是天气将会好,谷物将会丰收。目前,广西的水族并不单独过春节,而是和当地的壮、汉族一起过春节。
毛杰南丹和河池水族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借款基数。每年在夏季播种的繁忙的夏收之后,人们选择一个日期来庆祝丰收。青年男女争相到茅坡找心爱的伴侣唱歌,倾吐彼此的爱意。
那坡县彝族的传统节日。彝语称为“草堂窗”,意为节日的开始。它在每年的第一个月的第八和第九天举行。活动有:聚众祭祖;占据年度重大节日、歌舞、民族节日的领军人物;为当年的各种节庆活动筹集资金。
唱哈节,京族的传统节日。相传越南陈朝时期,越南歌仙以教歌舞的名义来到京族地区,动员京族人民反抗陈朝的黑暗统治,受到京族人民的敬仰。后人建“恨”设神龛,常歌。一年一度的“唱哈”已成为京族的传统节日。唱哈节是在仇恨中举行的,包括迎神、祭祀神、桌前唱哈、送神等。这是一种民间宗教活动。
护林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禁忌节。流传于部分彝族地区的隆林、那坡两县。它在阴历的三月三日和五月十六日举行。彝族在古代靠山吃饭,形成了花木有灵的观念。每年春夏,当植物和庄稼发芽的时候,他们选择一个日子来崇拜植物和庄稼的鬼魂,以保护它们茁壮成长。那坡县的彝族人也在节日期间组织象征性的“狩猎”活动,几个小伙子分别装扮成猎人、猎狗和狩猎动物,在森林里嬉戏狩猎。从节日当天起,铜鼓、葫芦笙、胡艺等乐器就被封存,宣布一年一度的禁忌期开始,直到十月初十才解除。
跳弓节是那坡县彝族的传统节日。又称跳公祭。彝语称为卡奇、孔紫和曹琦。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举行。具体时间因村而异。相传古代彝族先民出寨抗敌,在4月初至4月中旬陆续胜利返乡。人们按照习俗举行宴会,载歌载舞庆祝。这一活动始于北宋。有大跳,也有小跳。9年举办了1次大跳,每次持续6-9天。1小跳每年举行三天半。人们围着金竹丝进行歌舞活动,邻近的村民都来观看并祝贺。会场外面有一个临时市场交易。
王磐节是瑶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又称“盘王”、“盘王”、“王愿还盘”、“愿还祖”。节日因地而异。通常在秋收后举行。8月20日,在南宁召开的全国瑶族代表座谈会,确定农历十月十六为节。相传盘瓠为王萍打败高王,娶了王萍的三位公主,取名王磐,生了6男6女。后盘王去山里打猎,被一只羚羊撞倒而死。后人把子木砍下来做鼓,盖上羚羊皮,敲鼓庆祝。因为是在秋收之后进行,所以有庆祝丰收的意义。
达奴节是马山、都安、巴马、平果、隆安等地自称布奴的瑶族的传统节日。又称二九节、尊娘节、朱珠节、瑶族年。达努,姚的意思是老慈母。据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母亲密罗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崇拜,把这一天定为生日。那一天,家家户户宰杀猪、羊,招待客人,举行铜鼓舞、斗画眉、弓箭赛跑、赛马等文化活动。经过历史变迁,达奴节逐渐从一个民间宗教节日变成了一个丰收的节日和一个和平的节日。
富川鸟节等瑶族传统节日。又称拜鸟节、捕鸟会、招鸟节。农历二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做汤圆和糯米糕,挂在树上喂鸟,烧香祈福,希望地里没有虫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鸟节还增加了鸟类交易和青年男女唱歌等活动。
苗年黔东南方言区的苗族传统节日。苗语叫努伦。起于都柳江流域,自北向南经融水的大年、拱东、赣东、洞头、洪水、白云至安泰、安川、襄汾、四荣,历时三个多月。年前,大家打扫屋子,修整村道,杀猪,做年糕,准备迎客。在除夕夜,年轻人和老年人一起庆祝新年。四更过后,姑娘们抢淡水,挑金银。男孩子们上山把牛羊赶进圈里。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月初一,安龙神驱鬼辟邪。第二年初二,给嫁出去的女儿送年夜饭。初三后去了芦笙坡,当年以村为单位打芦笙。全村老少参观了他的村庄三天。节日期间,大庙山* * *,有十三坡、十六坡、十七坡三大坡节,还有数不清的乡镇坡节。除了吹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外,还有、打鸟、斗牛、二重奏、摔跤和散弹枪射击等活动。青年男女自由旅行,用歌声交友,用笛子抒情,寻找理想伴侣。直到大年三十结束。
社稷节是苗族人民祭拜土地神和祖先的传统节日。春季俱乐部和秋季俱乐部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天举行。春会接神,秋会送神,有定庙和平。在社会节日里献祭的猪是在前一年抽签决定的。需要祭拜土地神的人,在社稷节前30 ~ 40天内不得参加婚丧嫁娶,禁止有孕妇的男女参加。节前各家上交一斤糯米酿酒蒸饭。早上,老师们挨家挨户去求祝福。早饭后,大家聚集在平摄和社庙杀猪、蒸饭、烧香、烧纸,祭拜社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祀结束后,和土地神好好玩玩。忌晾衣服,忌下地干活,忌在山上烧火,忌摘柴进寨等。
4月8日,苗族人敬牛。传说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那是人下不了地,牛也不拉犁的日子。他们从山上采集黑米叶和枫叶,用石臼捣碎,用滤汁浸泡大米蒸成黑糯米,宰杀鸡鸭祝牛“长寿”。黑米是苗族的偏方,有强筋护骨、益精益气的功效。苗族人用黑米崇拜牛,反映了牛在农耕社会的特殊作用。
芦笙节是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又称芦笙坡节。有三类:村芦笙坡、域芦笙坡、县芦笙坡。每个斜坡都有一个固定的斜坡所有者。坡祭时,坡主带着芦笙锣鼓带领男女老少到现场,入坡仪式由芦笙坡创始人或继承人主持。清晨,坡主带来了酒、猪头猪尾(意为整猪)、鸡、糯米、香、毛草等。去斜坡献祭。中午,他带领村里的芦笙队先进入坡场,芦笙队围着芦笙柱转了三圈才祭祀。仪式结束后,大家一起举杯畅饮,高呼吉利,宣布开坡。芦笙节包括踩堂、打芦笙、当年打芦笙、斗马、赛马、斗牛、打鸟、二重唱、摔跤、猎枪射击、艾蒿表演和商品交换等。这是一次集娱乐和商业于一体的盛会。人数从几千到几万不等,有苗族、侗族、壮族、瑶族和汉族参加。一般节日持续两天,第一天进坡,第二天封坡。天气好的话,持续三到五天。
斗马节,苗族传统节日,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山区。当地的苗族人有和斗马玩的习俗。据传说,500年前,苗族女孩喜欢嫁给勇敢的斗马专家。当男孩们爱上同一个女孩时,王淼组织了一场赛马来决定女孩的归属。后来,斗马逐渐演变成盛大节日中的主要活动。
1987年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将县庆日——165438+10月26日定为苗族斗马节。节日活动有两项:斗马和赛马,最终评出第一、二、三名。节日期间,还会举行传统文化活动。
鼓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苗语叫牛。大典每13年举行一次,鼓长4米多;音乐节每三年举行一次,演奏长度为1.7米的鼓。节日期间为3天。鼓按大小用大泡桐木镂空,两端用牛皮封口,鼓筒上连有两个气孔。节日活动分为鼓箍、鼓唱、鼓拉、鼓葬阶段。是时候让至亲来“吃鼓”,一起过节了;主人分享猪肉,宰杀鸡鸭,盛情款待。全村沉浸在欢乐之中。鼓节的目的是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庄繁荣,祭祀和娱乐相结合。
侗族年间的传统节日。侗语称,又称冬节或阳节。冬节原是侗族杨姓人的节日。阳节最初被认为是贵州黎平、榕江、从江县部分地区的侗年(每年11月19日至22日之间)。后来,越来越多的人互相效仿,庆祝董年。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的侗族代表一致同意将农历11月1日定为侗族年。那一天,姓杨的董家准备了各种腌菜、冻鱼和年糕来给他们的亲戚和朋友,这被称为“吃杨饼”。农历大年初一,对方要如数归还,称之为“归还华阳”。一般来说,在侗族新年期间,人们会宰杀鸡鸭,招待亲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