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是怎么毁掉长城的?

崇祯十七年初春,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京山一棵大树上自缢,明朝谢幕。

明朝落在崇祯皇帝手里,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大明失陷的原因却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有的说是满清军队进军造成的,有的说是宦官降敌造成的,有的说是甄嬛帝手下文臣武将内外勾结造成的,有的说是甄嬛帝政治偏执造成的。其实明朝最后的覆灭,和崇祯皇帝的政治一根筋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他亲手毁了长城,毁了明朝。

那么,最终是什么导致了明朝一夜之间的覆灭呢?

按理说崇祯皇帝年轻,是个好皇帝。他和明朝以前所有的皇帝都不一样。他不贪财,好色,奢侈,勤俭,有教养。就因为皇帝在政治上经常吃错药,就直来直去,走到了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地步。崇祯皇帝在位的十七年间,不仅自己吃错了药,还拖着整个帝国一起吃饭。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在崇祯皇帝的领导下,整个帝国和臣民一起吃药,会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局面?这样的王朝再强大,也经不起一国皇帝的反复折腾。长此以往,崇祯王朝还有不亡的理由吗?

朱由检17岁时成为皇帝。他上任之初做的最漂亮最受欢迎的一件事,就是铲除了前朝皇帝魏忠贤留下的政治毒瘤。处理过程相当冷静,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令朝野赞不绝口,赢得阵阵掌声。然而遗憾的是,这位年轻皇帝的政治才华就像昙花一样,过了一段时间就归于平静,直到他执政十七年的最后一刻,再也没有看到他的昙花绽放。很多人对崇祯皇帝重振雄风抱有很深的期待,但是经过多年的等待,他一直等待的却是噩梦和灾难。

崇祯皇帝处决了一个魏忠贤,可以说是英明伟大,但是在做魏忠贤之前,魏忠贤多年形成的建制还在,他的宦官和走狗还在。这些制度的组织者并没有随着魏忠贤的去世而消亡。不要说没有完全灭绝,更不要说部分灭绝。不到两年过去了,这位曾经给人睿智伟大感觉的年轻皇帝却改变了主意。他为自己恢复了过去魏忠贤的建制,信任的目光转向了曾经被自己冷落的宦官们。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

原来崇祯皇帝把宦官制度和魏忠贤本人做了横向比较。他认为魏忠贤的问题是他个人的素质问题,和宦官制度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他明确了宦官制度与魏忠贤之间的必然联系。崇祯皇帝也认为宦官制度是老祖宗留下的政治遗产,不应该因为魏忠贤的吞并而被抛弃,这是很可惜的。继承它,大胆使用它,没有错。这是崇祯皇帝比较后得出的所谓结论。

有意思的是,崇祯皇帝还把宦官和朝中的文武百官相提并论。崇祯皇帝认为宦官清廉清白,无妻无子无家,孤苦无依。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退一步说,太监就算贪得无厌,吃一点也只是一张嘴,所以太监有足够的精力献身帝国。朝中的文官将领不能和太监比,太监不是拖儿带女的。这个刚吃饱那个饿了,按下葫芦浮起葫芦。朝鲜的官员天生贪婪,他们的欲望难以满足。有多少有如此私欲的文武官员是真正的忠臣?尤其是拥有重型武器的武将更是可怕。当他们爬到高处时,山川很容易变色。况且,宦官组织在明朝历史上从未对皇帝和朝廷构成过任何威胁,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对其皇位产生过一丝动摇。更何况这支队伍用起来特别得心应手,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是皇室中少有的能打仗的队伍。

崇祯皇帝有文化,有思想,有广阔的思考空间。他为自己当初精辟的分析沾沾自喜,却没有意识到,他从祖先那里继承的是一份沉重而危险的遗产,是一份致命的遗产。现在崇祯皇帝看上了太监,自然有无数的理由,军民将领也无能为力。然而崇祯皇帝如何使用宦官,才是本文的兴趣所在。

在其他朝代,朝廷考察任用大臣,一般是通过组织人事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然后提出任用与否的意见,最后让皇帝审批。然而崇祯朝却不是这样。崇祯皇帝打破常规,打出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他先派宦官调查分流,再派人事部门调查。崇祯皇帝这样重复检查不是没有必要吗?表面上看是不是浪费人力和精力,似乎没必要赘述。其实崇祯皇帝这么做是有他自己的目的的。他想通过宦官的工作来监督检查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崇祯皇帝想知道在组织人事部门官员的提拔任用上,有没有任人唯亲,收受好处,中饱私囊的现象。我想知道朝廷有权有势的人背着皇帝做了什么?说白了,这是崇祯皇帝对组织人事部门的不信任。他把自己的信任交给宦官,让宦官监督组织人事部门。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扎根想一想?人事部门有可能犯错,但太监就没有可能犯错吗?就算让太监监督组织人事部门,是啊,太监不是因为是特殊材料做的就不需要监督吗?太监真的有先天免疫力抗腐蚀,从来不碰吗?崇祯皇帝是否明白考察、提拔、任用官员是一种权力?这种权力一旦从组织人事部门转移到宦官手中,腐败的可能性也就转移了,他们的饭碗还是可以按斤卖的。一旦任命官员的权力由宦官决定,那白花花的钱依然没有流入宦官的口袋。区别只是从张三的口袋到李四的口袋,没有本质区别,因为金钱的诱惑从来都不是认权不认人。

崇祯王朝的组织和人事机构已经是这样了。已经在职的国家公务员是不是更轻松?答案是:不会!

在崇祯皇帝手下做官,生活就是难过。说白了就是很危险,危险性不亚于地下矿工。说不定哪天早上崇祯皇帝又吃错了药,意想不到的灾难随时会从天而降,让朝廷的武文殿岌岌可危。

这样形容崇祯朝的官场是否有些夸张?答案也是:不会!

据统计,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更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平均每年三个,被称为“崇祯五十相”。在频繁更换的50期里,被罢官、流放、杀害的有27人,超过更换总人数的一半,甚至剩下的被调到正常工作岗位的,大概也不到一半。这个数字是太多还是太少?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需要问吗?

开放内阁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对于仅次于他们的6位政府官员来说,是不是稍微好一点?答案是一样的:不会!

据统计,崇祯朝为数不多的部级官员中,有80人被捕或被杀。至于逃出来的,被降职调职,令人眼花缭乱。今天,当我们默读崇祯年间重要官员的变动数据时,感觉就像是在统计尸体和伤残尸体。在水面上,我们看不到惊涛骇浪,天要塌下来了。其实我们心里早就凉了,手脚冰凉。

崇祯皇帝在位的十七年间,他最愿意做的两件事,一是换官,二是杀官。他手下的官员虽然很多,但对他满意的不多,甚至很少。主要原因是崇祯皇帝的用人标准。崇祯皇帝衡量官员的标准就像武大郎开店,专门给比他矮的,比他好的,比他高的。因为身边都是有能力有才华的人,他觉得浑身不自在,感觉像背上的一根刺。只有在他面前低头,被动的人,他才会找到自尊,才会感觉好一点。反正官员只要不是他想要的那么好,就会不停的换,不停的撤,直到满意为止。

其实最危险的是那些将要被免职或者已经被免职的官员。他们整天提心吊胆,性命全靠崇祯皇帝的主意。外敌入侵,地方沦陷,崇祯皇帝先杀守城官,不分青红皂白。政局动荡,城池失陷,形势复杂。崇祯皇帝不是依靠地方文武官员研究对策,而是频繁通过更换官员甚至杀官来显示自己的威严,以挽救已经糟糕透顶的政治军事局面。他也没有考虑这件事。地方官不断换,不断杀,人心怎么稳定?政局怎么可能稳定谁来为你保家卫国?谁来替你保护大明山?

目前崇祯朝的吏部看起来像一只熊。他的兵部会没事吗?

崇祯皇帝在兵部发明了一种监督军队的机制,就是用宦官来监督军队的战争。都说军事监督机制是崇祯王朝的一大特色,其实是崇祯吏部的翻版。崇祯皇帝没有抵御外敌的能力,但是他是一个贼集。他把宦官赶到前面去监视军队本身,这是对军队最大的不信任,是防备军队做贼。在前线英勇杀敌的官兵,怎么也想不到,身后还有一堆皇帝派来的太监在监视自己。他们怎么打监控战?你怎么能赢得这样的战斗?真是崇祯年间的部队奇耻大辱!也是明朝的一大耻辱!

而那些奉命监军的宦官,就像宗室一样,确实是皇帝派来的。他们神气活现,挥舞着旗帜,昂着头,自然比前线的官兵神气活现得多。他们有责任控制它。压抑是他们的本能。军队要打仗,就得请示。如果军队想撤退,它必须报告。他们监督将领,军队的部署,士兵的薪水,食物和草的供应,但他们不监督敌人的运动。不知道这种监军的想法是秉承了崇祯皇帝的意志还是太监们临阵退缩,使得军队像戴了镣铐一样手舞足蹈,防不胜防。宦官军监并非历史上崇祯皇帝发起。既然有人担心,自然有人喜欢。一些聪明的将领认为太监监军是个好办法,是崇祯皇帝派来的好帮手。将军们打胜仗,太监们会第一时间向皇帝汇报战果。万一前面有一个将军失手,输了,过去也说不清楚,十有八九就是灾难。现在有了太监监军,太监也可以把丧事当喜事,报喜不报忧,谎报军情,这对太监来说是小菜一碟。狼和真相的关系是建立在* * *利益的基础上的,你一半,他一半,不然太监大老远来视察军队。

朝廷官员的频繁更替,未必会对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构成威胁。派太监上前线监督将领,不仅多吃俸禄,还不会动摇皇位。但是,当皇帝对统帅的最高将领产生怀疑,甚至杀心,那就无异于自毁长城了。不要说崇祯皇帝倒霉,没有遇到岳飞这样忠诚爱国的将军。就算有,他也不懂得珍惜和爱。这辈子崇祯皇帝相信自己,也许还有几个太监。他还能相信谁?他一根筋,却还是把岳飞这样的敌人英雄送进监狱,送进地狱。

毫不夸张地说,袁崇焕就是上帝赐予崇祯皇帝的当代岳飞。袁崇焕和他的军队就像一座牢不可破的长城,军纪严明,战法善战。早在天启年间,袁崇焕就当上了东北防御司令。崇祯初年,崇祯皇帝任命袁崇焕为辽东都督。他的最高职务是国防部长、沈阳军区司令员,被誉为“公务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的典范。可惜袁崇焕还没有为崇祯皇帝建功立业,崇祯皇帝已经反戈一击,不让袁崇焕做贼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崇祯皇帝撤掉了宦官的监军,亲自上阵,亲自担任袁崇焕的监军。

袁崇焕率领的明军与皇太极率领的清军在京郊会师的时候,疑心极重的崇祯皇帝首先想到的是,国内的贼寇袁崇焕会与清军勾搭,背叛大明。勇猛的皇太极防不胜防。防止又一个家贼加入清军的行列岂不是更难?眼下崇祯皇帝把袁崇焕往坏处想。就在崇祯皇帝设防袁崇焕的时候,一个致命的消息证实了崇祯皇帝的怀疑。原来,两个被清军俘虏的太监,从清军军营里被释放出来后,急忙向崇祯皇帝报告了他们在清军大营里听到的袁崇焕投降的消息。这个消息是真是假,有多大的可信度,崇祯皇帝不会去验证什么,只相信无风不起浪。一边是小太监,一边是将军。最终崇祯皇帝的天平倒向了他最喜欢的小太监,他不仅相信了小太监传来的消息,而且信以为真。证据呢?一根筋的崇祯皇帝从来不相信证据,因为证据是可以证伪的。所以崇祯皇帝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相信了小太监的消息,相信袁崇焕会暗中勾结皇太极,背叛大明,背叛崇祯。原来一切都源于他相信袁崇焕有谋反的资本,有谋反的资格,有谋反的人际关系。

据说崇祯皇帝下令逮捕袁崇焕的时候,大学士们就曾多次劝诫崇祯皇帝,要小心。一意孤行的甄帝,双耳都充耳不闻。现在有些书在为崇祯皇帝求情,说他后悔杀了袁崇焕。其实崇祯皇帝从来不后悔杀了袁崇焕。

崇祯皇帝杀袁崇焕之前,被他杀的大臣和大学士少吗?他后悔过吗?

袁崇焕被囚禁,被杀,前后用了八个月的时间,足够崇祯皇帝三思了,时间仓促不说,后悔也不说。

其实从崇祯皇帝上吊前的那句名言,就可以找到袁崇焕必死的答案。“我不是亡国之君,我是亡国之臣。”崇祯皇帝的意思已经够清楚了。我不是亡国皇帝,那些大臣才是真正的亡国大臣。崇祯皇帝把亡国的责任完全推了出来,他总是说“满清的文武百官都可以杀。”王朝要崩溃了,他自己也要成为末代皇帝。他仍然不断地杀害大臣,包括袁崇焕。崇祯皇帝的狠话,可以用来注解崇祯皇帝要让袁崇焕死的决心。

崇祯皇帝是不是误杀了袁崇焕?不。是过失杀人吗?不完全是。在崇祯皇帝看来,是谁让他兵役突出,不想赶紧退伍呢?是谁让他文采出众,武功超群?谁让他工作的?高震主为何擅自媾和?有袁崇焕在身边,皇帝的尊严在哪里?朝廷的脸面是什么?所以,为封建君主效力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因朝野功绩卓著而出名也不一定是好事。

大家都知道抽签是普通人用来碰运气的游戏,可谁知道一国之君崇祯皇帝也是用这种方法来决定谁当文官,谁当武将。至于用这种方法来决定袁崇焕是杀是留,明朝什么时候会终结在自己手里,恐怕崇祯皇帝也已经在堂上算计好了。一代皇帝不相信吏部,也不相信自己所爱的宦官。他们最后是怎么对自己的判断失去信心的?事情的发展,其实也难怪崇祯皇帝如此没有安全感。李自成农民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是崇祯皇帝最喜欢的太监第一个打开城门背叛主人,投降敌人。爱新觉罗一家搬进紫禁城时,正是太监们挥舞着旗帜,跑到大街上热烈欢迎满清军队的到来。这真是让崇祯皇帝死不瞑目。

我们今天看到的万里长城大部分是明朝建造的。虽然建筑意义上的长城今天依然存在,但明人心中的长城早已被崇祯皇帝本人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