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意愿和兴趣,才能积极认真的去做。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变“我要写”为“我要写”,变“被动写”为“主动写”,变“怕写”为“喜欢写”,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
首先是把握标准,不要吝啬分数。作文得低分是影响学生作文积极性的原因之一。很多老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都很关注“分数”。同学们辛辛苦苦写了一篇文章,能得70分就很了不起了。有的同学甚至一个学期都没有作文才能拿到60分。分数低的原因是教师在把握标准上存在误区,习惯用成人文章的标准来衡量,把学生作文当成文学作品,以教学大纲中对作文的总体要求作为统一标准来评价不同等级的学生作文。教师应摒弃这种片面的理解,正确把握中学生作文的评分标准。不要吝啬分数。只要你符合这个年级作文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好作文,就要给更高的分数,帮助学生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激励学生写好文章。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总是感觉不到一点成功的经验,那么无论他有多强,都难免会失去信心,更何况是中学生。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创造成功的机会。比如:编一个班级作文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一篇作文入选,品尝“出版”作品的喜悦;按照作文能力分组比赛,让更多的同学有获奖的机会;挑一些单一的或者碎片化的作文练习,让差生更容易成功。
三是表扬强化,让后进生增强信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可以强化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总体来说,学生的作文不成熟,粗糙,真正优秀的,很少有符合文章要求的。老师不能只盯着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也不能只告诉学生这里写不好,那里写不好,没有用。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困难,害怕写作。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表扬强化的重要作用,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优点和微小进步,哪怕是一句好句子、一句用词得当、一段鲜活的素材……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发扬光大。只要作文有好的方面,就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优点就会得到巩固和坚持,缺点就会相应减少,不仅能使学生逐步掌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为写好作文提供巨大的动力。
第四,多肯定,少批评。批改学生作文时,要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他们的缺点。众所周知,在春秋时期,有一个伟大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他很有才华,但缺点是他贪财。包书看中了管仲的才能,重用了他,让管仲在齐国争霸中大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次入诸侯。如果包拯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而管仲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后来会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上,有些同学的练习并不好,但在遣词造句方面,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也要多表扬,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否则,如果老师把学生的作文评判为无用,不仅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挫伤他们写作的兴趣,认为写作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很难“走进课堂”。
“少是天性,习惯是天性。”
学生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大多数不成熟的作品中,总有一些学生的作文让老师惊叹不已。稍微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学生之所以“会写”,完全是因为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呢?
第一,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说实话的习惯。目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造假现象。作文里写的人和事都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动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正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甚至有的同学文字功底过硬,却没有养成用心说真话的习惯。即使他们的作文极具文学性,但仍然摆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端,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很难拿高分。
二是养成观察、感知和经验积累的习惯。经常有一些学生害怕写作文,说自己没什么可说的,也没什么可写的。原因大多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或者不习惯观察。众所周知,大到世界和社会,小到学校和家庭,触动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情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有很多可以用来写作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文字的源头一定是潺潺流淌的。观察是从生活源头学习,获取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要培养学生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经常写观察笔记,多做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材料、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不至于边读边忘,看到就忘。
三是养成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的习惯。我们每个人,有了直接的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的,想要积累素材不可能什么都经历,所以要学会多积累间接的经验。获得间接经验最有效的方法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获得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自然要多读多写。任何技巧和技能都需要反复体验,写作也是一样。如果训练没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或熟练程度,就很难有效果。多思考,除了多思考平时的所见所闻,对周围的点点滴滴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和勾勒的习惯。
“唱个词,拧几个梗。”
一篇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修改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批改作业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极力主张学生自己修改文章。大纲还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教会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
作文怎么改?首先,让学生知道要纠正什么。简单的批改只能提五个要求,一是格式是否正确,二是纸张是否工整,三是有无错别字,四是有无病句,五是标点错误。学生阅卷水平提高后,提出五点要求:一是文章中心是否明确、集中;第二,文章是否入选;第三,文章是否有结构;第四,语言是否简洁、流畅、准确。每个老师都会说一二三四,这里就不赘述了。
学生互改作文也有五个好处。第一,学生不仅能准确地记住写作的基本要求,而且能越来越深刻地理解这些要求。他会指导别人怎么写,怎么不写,自然就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第二,容易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把别人的缺点引以为戒也是一件好事,给了学生一个交流和开放思维的机会。第三,每次改作文,每人只批一个,每次抽签换人,批的人都是新鲜的,感兴趣的。每个学生的作文每次都被另一个学生批,看到不同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当然很新鲜。这种新鲜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和阅读别人评语的兴趣。第四,学生批改作文时,要站在批改者的角度思考教师的角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和角色互换能力,促进学生心理成熟。第五,教师只随机阅读部分学生的批改结果,短时间内阅读多篇作文,有利于教师进行比较思考,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容易激发教师的智力潜能和创造潜能。还可以节省大量用笔批改的时间,用来研究学生心理,研究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率。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只需要先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形成习惯,再自己改正就可以了。长此以往,看似“执着”的作文也会变成“小儿科”。各位同仁,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