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在十面埋伏围攻项羽的时候,为什么留了一个口子网开一面?

盖夏之战是楚汉最后的决战,并没有十面埋伏这回事,但十面埋伏只是影视作品中虚构的情节。盖夏之战的总指挥应该是刘邦,他是当时汉军的最高统帅。他在军中绝对是统帅,只是幕后的决策者,前线的统帅就是韩信。

孙子兵法里有一句话:不可追敌。意思是不要追无路可走的敌人。因为敌人无路可走,才会不顾一切,这样才能焕发出巨大的战斗力。此时敌人情绪高涨,不要与敌人交战。但是,如果你能给敌人一条生路,让敌人看到生存的希望,他会用生命与你战斗,却总想逃离那条生路。这是人之常情,也正是因为有了逃跑的途径,敌人才会迅速崩溃,放弃野心。这是打败敌人的最好时机。

同样,如果韩信在盖夏之战中打败并包围了项羽,如果他能让项羽的军队放弃斗志,然后一鼓作气的打下去,那他就全歼了项羽的军队。虽然这种方法挺好,但是盖夏之战并没有说韩信宽大。盖夏之战是一场战略决战,胜负决定最后的胜负。历史上的盖夏之战,项羽已经处于刘邦的战略包围圈之中。这场军事战役因为刘邦的政治而异常成功,所以毫无悬念,项羽的失败是注定的。

垓下之战,项羽只有10万疲惫不堪、缺粮缺装备的楚军,而以刘邦为首的汉军联盟约有70万人,集合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的诸侯势力,如韩信、程鹏、英布、刘邦本部等。项羽当时不仅军事围困,而且政治围困,因为刘备拿下了除余江县东、山东之外的所有楚国土地。垓下之战韩信作为前锋,率领30万大军先攻项羽,项羽以10万楚军应战。结果韩信战败撤退,项羽率领楚军追击韩信军队。然后两翼的孔将军和费将军各率领数百人的部队,向项羽的两翼进攻。双方混战中,韩信带着败军来回参战。项羽三面受敌,楚军大败,退回垓下城。

虽然首战失利,虽然第十万楚军被近70万汉军包围,但韩信并不打算放开包围圈,而是紧紧包围楚军。因为这种近距离的包围,后世称之为十面埋伏,意思是四面八方都有埋伏,寓意是无处可逃。然而,这还不够。韩信也用四面楚歌的策略瓦解了楚军的士气。重重围困下,楚歌四面八方传唱。项羽手下大部分是楚人。他们听到楚歌,以为楚已被汉军攻陷,因此毫无斗志,士气瓦解。

“四面楚歌”的计策是谁想出来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也许是韩信,也许是张亮,但四面楚歌的程度却是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四面楚歌之后,原本想苦战的项羽也失去了继续抵抗的决心,而是选择了八百多名精锐的楚军和江东子弟与自己一起突围。注意,韩信并没有在项羽的突围中打洞,韩信也没有必要这么做,因为楚军已经失去战斗力和意志,在重重包围下,不需要欲擒故纵,反而会增加抓捕项羽的难度,这是不可能的。

项羽的突破是他自身军事才能的体现,是硬碰硬走出来的。你以为韩信的三十万人没打项羽的十万残兵?当时还没有能和项羽硬碰硬的人出生,包括韩信。即使项羽手下只剩下28人,他依然可以如入无人之地斩杀数百汉军。最终楚军全军覆没,全部死亡,项羽没有投降。最后项羽自杀,不是韩信故意留下的。项羽自杀是一个临时的决定。

本来项羽求生欲很强,就带着八百壮士逃了出来。然而,当他准备乘船离开时,项羽听到船夫所说的话,一进去就悲愤交加。他想起自己带出来的八千江东子弟都死了,觉得没有脸回去见江东父老,于是自杀了。如果项羽不自杀,根本没人能杀项羽。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一个多事之秋。虽然是乱世,却是士绅崛起的黄金时代。所谓士绅,就是世代为官的大家族,也就是俗称的门阀。三国里的名士基本都出自士族。因为士绅们有钱、有地位、有土地、有资源、有人脉,他们可以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可以控制天下的舆论和人才推荐的渠道。同时,士绅也是当时进入上流社会的主要来源。与其说名人来自士绅阶层,不如说他们是由士绅阶层创造的。

东汉士族,如汝南袁,四三公,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士族,尤其是袁绍和袁术。他们出名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在朝廷担任过高官,而且还是三公级别的高官,所以他们的后代背景非常高,名声非常好。只要他们欢呼,他们甚至比出身贫困的平民更成功。比如袁绍就是当时最出名的名人。他的家族来自汝南县,属于东汉十三州之一的禹州。除了袁绍和曹操,曹操的老家是裴郭桥县,曹操家族在当地也是名人,包括曹仁、曹洪、曹纯、、夏。所以,当时就有一种说法。

袁绍、袁术颍川郡属禹州,即今天的河南禹州市。此地位于河南省南部,是东汉十三州之一的禹州六郡之一。禹州辖:陈郡、汝南县、安丰县、宜阳县、颍川县、梁州。如果放眼整个中国大地,禹州在整个中国的中部,颍川县在禹州的最西部。颍川郡是禹州离东汉都城洛阳最近的郡。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个靠近首都,交通发达的地方,一般都是战略要地,比如今天的天津,很像三国时期的颍川郡。为什么颍川县的名人那么多?

东汉十三州的根本原因是颍川县有四大家族,即颍川荀氏、颍川陈氏、颍川钟氏、颍川俞氏。这种情况很像江东四大家族,即陆、朱、张、顾,也就是常说的吴郡四姓。因为东汉末年士族的兴起,任何势力想要统治当地,都必须得到当地家族的同意,否则统治不会稳固。1、于迅、荀攸、荀氏八龙及其后代是颍川荀氏的代表。于迅被誉为王佐的才子,他以慧眼抛弃了袁绍和曹操,成为曹操在位时的官宦秘书,在朝廷中斡旋和处理内政,是当时名士的领袖。荀攸是曹操早期的五大谋士之一,也是曹操的权谋大师。他在当时也是一个名人。2.颍川陈氏的代表人物有、陈济、陈群、陈泰四世。其中,陈群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最大。说起陈群,我们都知道曹丕推行的九品郑智制度就是陈群的作品,而这个人才选拔制度涵盖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深远。

于迅和荀攸3。颍川钟氏的代表人物有钟繇和钟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钟会,他是公元263年魏灭蜀灭汉的功臣之一,也是成都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4.颍川俞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俞本和俞敦。于敦的曾孙是东晋权臣于冰、于亮两兄弟。颍川俞氏也是东晋四大家族之一,影响力在东晋达到顶峰。除了以上出生在颍川的四大世家,郭嘉、司马徽、徐庶、郭图、韩复、春雨琼等人在颍川也很有名。颍川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多名人,根本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人文。

颍川县所在的禹州颍川,距离都城洛阳仅约140公里。当时骑快马只要半天,距离东汉人口最多的郡南阳郡只有200公里左右,骑快马只要一天多。颍川距离当时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只有44公里,骑快马只要一个小时。换句话说,颍川当时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原一个重要城市的核心。从洛阳或南阳到许都,要经过颍川,从许都到洛阳或南阳,也要经过颍川。这里是交通要道,属于当时首都的一日经济圈,不仅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经济上也毫不逊色。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住在这里。人越多,自然家庭就越多,名人就越多。据《后汉书·国二》记载,东汉中后期颍川县辖17市,户籍人口263440人,人口1436513人。

这是一个有一百万人口的大县。是当时少有的百万以上人口的县。与东汉末年百万人口的冀州相比,一个县的人口比一个州还多。由此可见颍川是多么的繁华,要承载如此庞大的人口,必须有相应数量的耕地来支撑。当时虽然人口是第一生产力,但是没有任何资源像人口资源一样有用。人口越多,越繁荣,吸引了相当多的大家族在这里居住,产生了更多的名人。此外,颍川县也是历史上最古老的县。相传黄帝诞生于颍川县,夏朝开国国王于霞也在颍川县建都,所以颍川县的历史有4000多年,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时。正是因为这么长的历史,所以颍川很早就被开发了,黄帝时期和夏朝就有大量贵族居住。一代代传下来后,在颍川县形成了贵族家庭,贵族家庭增多了,名人自然也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