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道观简介
崆峒山上有很多寺庙。山麓问宫殿,建于唐朝以前。唐代,轩辕宫依山而建(清代迁天仙宫)。北宋干德年间(963-968),在主峰马宗山山顶创立真武堂。郑和年间(111─11118),宋徽宗颁布法令,在山脚下重建温温宫。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平凉汉番皇室将马宗山峰修成皇城,在皇城内重修真武殿,铺上铁瓦,远看如玉殿,并增建了祭殿、药王殿、老君楼、太和楼、玉皇阁、灵官。从山下到香山梁顶,先后修建了聚贤桥、王牧宫、紫霄宫、老营宫、于震宫、南雅宫、天仙宫、斗姆宫、静乐宫、玄圣宫、飞仙阁、墨真寺、十二帅殿、白虎殿、东华殿、混元楼。盛蕾山顶建有嫘祖殿、玉皇楼、圣母院和三官殿。中泰至皇城建三天门,二天门建三交洞。在此期间,重建了温温宫,并在院内增加了全真阁。据清乾隆《甘肃通志》卷十二记载,崆峒山主要寺庙有轩辕宫、老君宫、南延宫、从乐宫、王牧宫、温温宫。另一卷,载:宋,全真道道士,游崆峒山,著书立说。清康熙年间(1662─1722),陕西陇县龙门洞道士苗青阳应邀将崆峒山变成道教十方丛林。此后,皇城前建钟鼓楼二层,雷圣峰周围建三星殿、龙军殿、远景殿,香山梁顶建三清道祖殿,朝天门之上建王耀洞,东台建关胜帝君殿,中台建飞圣宫、黄三楼,赵贺殿建三清殿、文昌宫。民国时期,在南台建立了秋祖庙,在中台建立了奇真寺,在凤凰岭建立了太清宫,在烛峰建立了八仙殿,在棋盘岭建立了三座寺庙。
1958之后,大部分道士被迫离开寺庙,建筑逐渐衰落。到1980,只剩下皇城建筑群、紫霄宫和雷祖殿,其余都是废墟或瓦砾场。1982后,群众集资重建雷生峰建筑群,维修改造皇城部分建筑,将原黄愚馆改造为五馆。到1989年,温温宫、王牧宫相继重建,建有天仙宫、太清宫、黄三楼、三庙、少年宫、轩辕楼。
崆峒旅游网:kongtongtour/中国道教协会主编:《道教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第8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