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带领班级|让教室有家的感觉
当新的一周开始时,我一到教室,就会检查学生为班级购买的财产。
学生们一个个拿出购买的东西,向我汇报。
刘瑶拿出一个纸箱子,告诉他:这是订书机,这是笔芯,还有胶带...
逢蒙指着窗帘说:“老师,你让我们买的窗帘夹没找到。”。我买了一根绳子来系窗帘。我一看,金色流苏的款式和窗帘搭配的还挺好的。
唐叔拿出一个药盒,说:老师,你让我买的常备药都在这里。红花油、创可贴、润喉糖等。
……
我笑着说,这些不是我让你买的,是大家让你买的!
上周,针对新教室的布置,我告诉学生一个原则:把教室布置得像家一样。
有同学建议是不是买点生活用品,让班级生活更方便,像家一样。
我想起陈愉先生在《班主任之友》今年暑期刊第一期《课堂故事:宜居、温暖、成长》一文中写道:
把教室布置得像家一样——我觉得这符合每个人有心理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求。
按照这个标准,上周我让同学们在班里推荐自己想买的东西,只要能满足自己学习生活上的需求。学生写了几十条,我一起讨论筛选,最后决定选一部分加到课上。
星期五,我去超市买了一些东西,比如收纳盒和卫生纸。
看到超市里的相框,我犹豫了:相框的款式很多,哪种更符合学生的审美要求?与其给学生自己买东西,为什么不让学生买?
让学生买东西,既能让学生有参与感,又能树立主人翁意识;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进入社会,学会比较和选择。这不就是一种学习和锻炼吗?
于是,上周走的时候,我给每组写了一个物品清单,让组长画,我画哪个就负责买哪个。抽签的过程也增加了趣味性。
从我买的东西来看,我是这个星期到达学校的。学生基本符合我们的要求:实用,实惠,美观。
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发挥学生的长处,让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自己推荐和购买班级用品,不就是一种尝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