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度量衡?
在中国古代,以度量衡和时间为主要内容的计量技术源远流长。早在宗法社会,度量衡和时间就是农业文明的基础。相传在黄帝时代,发明了用干树枝记录日月,后尧命舜、禹参照日月星辰制作历法。舜东游,在部落联盟中商议统一四季齐节,日之大小,日之甲乙,度量衡之统一,音乐之声。于开始治水,分九州,“为度,称之为出”,并以人体为基准建立度量衡标准。
以上故事虽是后人的传说,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祖先的自然哲学。
计量体系和单位标准的建立虽然是人为的,但必须是权威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颁布圣旨,统一全国度量衡,并将圣旨镌刻在计量器具的底部。一个测量仪器刻出来的铭文,向后人讲述了秦几百年的历史,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实物本身。统一计量,秦始皇,几乎是举世公认的历史功绩。令人惊叹的是,秦权和秦亮出土的文物面积之广,数量之多。据粗略统计,出土地区包括了每一个统一诸侯国的旧地,数量在100件以上。这些都显示了秦始皇统一测量的决心和大手笔。
汉代改进完善后,写进古书,被历代王朝作为标准沿用。每次改朝换代后,都要探寻古代制度的依据,以确定当前朝代的度量衡标准和时间单位。代代相传的计量器具不断被发现,清晰的传承关系就是有力的证明。直到清代,无论是度量衡,还是计时制度,都是从古代秦汉沿袭下来的。今天,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的镀金青铜珍宝和骨灰盒就是有力的物证。
古人认识到“燥湿之气,可挂羽炭而知”,用“燥则炭轻,湿则炭重”的原理来测量湿度。在掌握计量技术中,我对自然规律有深刻的理解。中国古代的计量技术,历代史书都有编纂。研究者根据文献中的记载,解读铭文,测量其实际值,模拟再现其测量功能,让尘封已久的古代科技重新焕发光彩。
中国悠久的文明史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许多与测量有关的实物和文字资料,记录和讲述了生动而有价值的故事。据考古学家统计,在春秋战国时期的65,438+000多座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秤和砝码,用来称量可切割的金币。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在进行计量测试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认识自然、改造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留下了珍贵的度量衡文物。在中国灿烂的古代科学文明中写下光辉的一页。
现代常用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