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上道士那么多,也有自己的道教文化。为什么?

崆峒山上道士那么多,也有自己的道教文化。为什么不是道教四大名山?

这个可能说起来比较复杂,也没有具体的史料可以考证。

但基于我所了解到的道教的发展和崆峒山所在的平凉的历史发展,我觉得崆峒山没有发展成为世界名山可能也是一些原因,但肯定有很多疏漏。

崆峒山传说是黄帝问广程子的地方(时间太早,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所以这个噱头不被认可,实际上也不吸引人,所以大家都不关注)

秦汉时期,道士在此修行。(当时由于崆峒山地处战乱之地,其战略意义大于道教的宗教意义。从它周围的战场和作为重要的马场来看,它受到了重视其作用的影响。汉武帝登山得到了证实,但也属于考察前线,对其宗教文化没有起到任何促进作用。)

更重要的是,崆峒山所在的平凉,历史上从来就不是繁华之地。所以它的宣传没有什么宗教号召力,在历史上也没有过什么抢眼的表现。不像少林寺,参与了当时极其重要的社会活动,打下了影响。

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崆峒山成为西北最大的道教十方丛林(注意,由于地理因素,西北本身就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影响整个西北,可能还不如影响当时安徽、河南这样一个随便的中原省份重要)。当时全山共有42座大庙,封号为八台九宫十二院。除宫观外,道教遗迹还有三交洞、王耀洞、宣和洞、广成洞、须弥仙洞、奇真寺等。崆峒山一直是全真道龙门派道士修真的地方,开山真人苗青阳按龙门派是第十代,一直传到第三十代。崆峒山虽然是道教胜地,但山上也有佛寺和和尚(这种包容性的发展模式也影响了其特色的确立)。

湖北十堰的武当山、江西鹰潭的龙虎山、安徽黄山的云起和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都位于人口密集区,影响力自然更大。而且这些地方在历史上的战争时期相对较短。即使有战争,也是信奉道教和佛教的汉人,没有崆峒山这样的外族。

唐朝时,都城长安离崆峒山很近,本来应该是发展的好机会。可惜当时佛教和道教竞争很大。终于,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一封信被送到佛门道士聚集在内堂,辩论老子的《胡静》的真伪,被定为伪经,禁止销毁。1255年,元宪宗孟戈命令扶余与当时全真教“掌教”李志昌展开“命令之辩”,全真失去了理智。蒙哥下令清查道藏伪经,后来把佛教放在全真之上。1256,李志昌气极了。

1258年,新继位的忽必烈下令对佛道进行第二次“御前辩论”。全真教的首席代表是张志敬,而佛教仍然是扶余,藏传佛教大师八思巴受命决定是非。全真这次惨败。17参加辩论赛的道士被强制剪发出家。全真道藏大部分被毁,200多座道观改为佛寺。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佛道两派大辩论,统治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道教最终被统治为失败者。以此为借口,将道德经以外的道经印版全部烧毁,这就是历史上的“致远毁藏”事件。

结果道教没有兴盛起来,崆峒山默默无闻,沉寂了几千年。

答案:打字员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