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作业如何抽签

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正确的教育方法是诱导学生自由发挥天才的潜在能力。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诱导方式就是玩游戏。无法想象孩子们在游戏中能学到多少知识,能发挥出什么样的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要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

我们应该正视每个学生的潜力,承认他们的差异和个性特征,倾听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声音,尊重他们独特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我认为师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关系,而首先是一种道德关系,体现道德关怀,尊重学生情感,积极建立平等对话型的朋友型师生关系。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学习经历,营造体验和感悟的氛围,鼓励积极态度的培养,赞美每一次智慧的闪光,进而提高思维品质,培养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将个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融入课堂。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返璞归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一,让快乐和效率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从2002年新课改开始,我就一直沉浸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期间深一脚浅一脚的一路摸索下来,但也收获颇丰。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良心的工作,真正做好并不容易。对教育的责任感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是做好这项工作的精神源泉。如果说教学有捷径,那就是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利息从何而来?他只对他教给学生的东西感兴趣。怎么教?最重要的是确定合适的学习起点。如果你不懂,那就需要时间。方法是降低难度,及时表扬鼓励老师。夸老师的时候会和蔼可亲。如果学生喜欢老师,他们就会喜欢他所教的科目。为了让学生充满兴趣,我尽量把每一节课都设计成游戏、比赛甚至综艺节目。教室是快乐产生的地方,是激情燃烧的殿堂。每次同学们笑的时候,都是我最陶醉的时刻,绽放的笑脸是教室里最美的风景。为了实践这些理念,我一直沉浸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和提高的教学模式——全程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这种模式能够体现全员参与、全面掌控、全面推进的特点。这门课的教学方法体现在“有效组织学生学习”。通过分组、分级、学生听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不仅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许多学生关注、补充和鼓励自己的学习。学生学习有序,老师到位,最大限度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是“全团队合作”教学模式的操作和上课程序。

所谓全过程小组合作,是指每个小组成员在课内和课后多角度、多方向的全过程合作。我根据教学实践,从分组、任务分配、角色划分、穿插提问、成绩评定、学习程序、奖励作业、鼓励进步、课后合作、抢答展示、分层检测、课堂总结、点评反思、档案成长、班组长培养、一天两题等十六个方面梳理总结了具体操作。

1,分组。有四人一组,也有八人一大组,每个大组又包括两个组。分组采用就近原则,前后对可以成为一组。有条件的话,最好按照学习水平来分。分组后,各组成员根据平时的学习成绩,讨论确定四个人的水平。按照成绩,每个人对应A、B、C、D四个级别中的一个,A级是组长,D级的学生一般都是这个阶段的学困生。之后,课代表会记录每组四个级别所代表的学生的名字。由于每个大组由两个小组组成,小组活动既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与大组一起进行,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小组的角色细分为A1、B1、C1、D1和A2、B2、C2和D2。每个团队成员的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次定期测试后,都要调整水平,实行动态管理,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好的赶超学习的氛围。

2.任务分配。在每次小组报告之前,老师应该分配任务。为了让大家充分预习,学习更充分,上课前一天晚上,每个学生预习第二天要展示的所有内容。第二天上课,一般的方式是抽签,老师会把总的学习任务分解,尽可能平均地分配到各个小组,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无论什么样的课学生不预习,都无法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感知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小组互动和合作解决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前预习了每个问题,所以其他组可以提问,有时会有机会先回答。

3.角色分工。在课堂演示之前,每组的四名成员应该讨论并确定每个人的角色,并发送他们组的最佳阵容。老师给四个角色设定的任务是:一人分析讲解;一人指出本题用到的知识点和本题的重点;一个人说了注意事项,友情提醒;最后一个人对这个话题进行总结、拓展和推广(这个角色一般由团队负责人扮演)。展览结束后,将主要根据第一个角色-口译员的水平进行评估。如果是D级的同学来解释,他们的分数会比其他级别的同学高。所以每个小组都会尽可能的派D级的同学去讲解,这样会大大增强这些同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达到提高大家的目的。

4、穿插提问。在课堂陈述中,每个小组轮流发言。在呈现这个组的任务时,每个成员的收获不言而喻。但是,如果其他群体表现出来,那些作为看客的同学,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收获,有的同学根本就不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思考和反复实践,做了这样的改进:一方面,“观众”可以通过抢着回答问题的方式向“演员”提问,可以随时打断,当然要注意听,否则提问质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演员”也可以即兴提问考验“观众”。这种双向穿插提问,可以根据参与者的水平来打分,大大提高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让每个人每一分钟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5.分数评价。根据教育规律,学困生、中等生、资优生在知识、能力、自信心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做同一件事所付出的努力是完全不同的。正因如此,我们应该承认差异,更加尊重差异,鼓励暂时落后的孩子不断进步。基于这个原则,我先设计了一个各级对应分数的方案,经全班民主通过,最终确定为:A层20分;b层30分;c层40分;d层50分。例如,D班的一名学生,如果他或她在班上参加的每项活动成功,他或她将获得50分。为了使分数统计简洁,每个小组自行累计分数,B层的学生被指定负责累计和记录分数,同时评论和报告分数。如果对所报分数有任何疑问,任何团体都可以随时提出质疑。通过分数评价,可以大大提高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6.学习程序。无论上什么样的课,基本都是采用“课前预习——课中演示——课后复习”的学习程序。每节课结束前5 ~ 10分钟,老师带领大家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任务(即下节课展示的所有题目),预热,为学生课后自热做铺垫。上课第一件事就是预习交流。学生总结本节课涉及的主要知识点,然后展示教师选择的典型题目。每个小组都试图通过各种角色对话题进行透彻的分析,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随着预习时效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呈现出惊喜不断、丰富多彩的热烈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极高。

7.收获作业。让收获成为学生课后作业的最强音,让作业成为课堂快乐学习的延伸。学生的课后复习主要是通过做“收获这本书”作业来实现的,让课堂上的收获延伸到课外活动。我尝试了一种“非常规”的作业布置和写作方法:①写什么?写下今天的本质问题,是我在课后听、展示、交流中收获最多的。题目自选,数量自定,因人而异,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个性。2怎么写?对于某个问题,可以围绕分析、求解、知识点、易错点、关键点、规律提炼、总结推广、拓展延伸来组织写作。为了让这些作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为自己服务,老师建议学生使用双色或多色笔来书写需要标记、批准和评论的重要句子。(3)效果如何?应该说效果是显著的。有同学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每天写这种收获作业,就像在海边捡美丽的贝壳。回到家要仔细的一个一个的连接起来,可以看,也可以积累收藏。感觉很过瘾。还有同学说看到自己写的东西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写完还想再写。从设计这类作业的意图来看,有以下效果:避免抄袭,减少无效劳动;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解题的规范化写作;锻炼归纳总结能力;作为师生书面交流的阵地,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交流,通过一些启发性的评语鼓励学生。很多同学的作业特别精彩,让我体会到了教与学的乐趣。就我个人而言,以前不喜欢看作业,现在很期待每天都要做的作业——看作业。为了让作业的效果更加显著,我们先后开展了作业之星小组评选、张贴之星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的作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作业文化,在教学的很多方面都变得最亮眼。

8.鼓励进步。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环节:(1)课堂演示。在每个小组上台陈述的过程中,只要觉得某个同学或某个小组在站姿、语言、声音、分析讲解水平、合作意识、总结推广等方面表现不错或有很大进步,全体师生都会鼓掌祝贺。有时候这种掌声是一种情不自禁的真情流露,被祝贺的同学会把它作为影响自己内心很久的大事来铭记。(2)作业批改。每天一打开学生的作业本,与学生的交流就会在笔端流动。这种交流可以是对学生问题的解答,也可以是对成长中的孩子思想困惑的引导。总之,学生非常信任他们的老师,我也借此机会经常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论来鼓励他们,这对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3)测试结束后。每次舞台测试结束后,我都会把进步很大的同学请到舞台上,和他们握手表示诚挚的祝贺。这时脸上会挂着最灿烂的笑容,没有被祝贺的同学会暗暗下定决心,下次我该上台了。这让班里的气氛比学着帮忙还紧张。

9.课后合作。小组合作最大的好处就是课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因为问题多,学生不需要找老师解决。采取“以兵教兵”的策略最为合适。为了让这种“以兵教兵”的策略更有针对性,老师建议4个小组成员结对,在小组内互相帮助。其中a层和d层配对,b层和c层配对,这样责任明确,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热情地学习,很多小老师也经常在班里埋头苦干。为了让学困生有更强的内在驱动力,让这种合作更加积极、认真、富有成效,我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式:一是要求每组同级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板书表现进行测试;另一个是在小组陈述中对这些同级学生的能力测试。这样做的目的是挖掘学生内心健康向上的力量。应该说,课后同学之间的合作,会给每一个孩子带来最丰硕的提升。

10,先回答。在新课、实践课、复习课、卷子等一系列课堂中,有时学生不能或不适合独立呈现。比如一个单元的初始课,学生的知识还不系统,处于初学者状态。这时候老师的讲解和指导必不可少。但是,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为此,经过反复思考和实践,我们最终采用了这种方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立即提问,每个学生都可以站起来回答。答对的可以根据水平加分。如果同一个问题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学抢到,要按照民主采纳三原则,谦虚一点。仅这一项改革就引起了班里各层次学生的极大兴趣,学习氛围异常火爆。大家听课都很认真,提问,质疑,学习。下课前,各组会以报分的方式公布答题情况。

11,分层检测。学生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基于同一水平的公平竞争。我们承认差异,但我们必须尊重它们。为此,我会在作业要求和小测试中考虑到这种差异。比如,D级学生被老师评为“非常好”的作业,对A级学生来说可能只是“更好”,因为D级学生要比A级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同样的任务,所以老师要对学困生给予足够的宽容和关爱。在课堂测试中,让同水平的学生竞争会更有效,测试结果会给后面的学习带来动力。除了关注学困生,A级资优生的培养也不容忽视。他们在课堂上经常被赋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来锻炼自己的能力,他们还肩负着“火车头”的重任。还有B层和C层,要合理安排,大家照顾。简而言之,教室里的每个孩子都动起来了,课堂教学才有效率。

12,班级总结。为了培养学生,尤其是一些尖子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我会在各种课堂上设计学生总结环节。复习课上,每节课会有一名学生作为主讲人,要求在上课开始后的前5分钟带领全班复习本课涉及的重要知识点。他们的讲解必须建立在前一天晚上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以对全班同学极其负责的态度,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不耽误大家的时间。老师将在课前训练演讲者。在试卷评卷课上,会安排小组长对本组成员的进步和试卷的分析进行总结和点评;新课结束前几分钟,会有一个或几个同学上台总结这节课的收获。我们必须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估,这将有助于他在未来的提高和全班参与总结学生的整体水平。这一举措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