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市实验小学校史沿革
1906成立了教育会议,与学校合作筹集资金,也处理当地的教育事务。赵任社长,董事均为当地知名人士。
1909年(宣彤元年),在高等学府的小学堂里建立了劝学所。高小学班主任吴来任主任,赵俊德任高小学班主任。在新的社会潮流的推动下,我们主张大力改革学制,在教学中增加新的内容,在课程中增加算术、历史、艺术、体操,学生人数从40多人增加到60多人。
1912(民国元年),废除学官,县令兼任高等小学监,决定学校重大事务。
1915(民国四年)县令陈树峰下令将辉县高级小学改为辉县高级小学。全校初三3个班,20多名学生。有的老教师相继辞职,有的在学校聘请短期志愿代课。课程中增加了自然和健康两个科目。
1916年秋(民国五年),任命王石为校长,学生人数略有增加。学校迁至万寿宫,赵俊德任主任。
1920(民国九年)后,天水省立三中毕业的本县部分学生回乡应聘任教。受新思想的影响,这些教师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并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
1921(民国十年)冬,王辞官,马任校长。马蔡斯(石佛,1920天水省立三中毕业,1921春季任教)讲课语言呆板呆板,没有威信。大二学生周希希联系同学马继洲,鼓动全校揭竿而起,反对马当校长。学生们连续两天聚集在院子里,拒绝上课,闹得沸沸扬扬。县长杜南金亲自到学校处理。他认为是周和马带头闹事,给了他们两个记大过处分,王迎科暂时当校长。
1922年(民国十一年),校长为牛云坤,教师为(读经)、王应科(算术、历史)、刘某某(算术)、杨、马(语文)、马三元(歌唱、体操)、段(歌唱、体操)。每个班20到30人,全校不到100人。当年,董兴林县长与王石合作,集资修建了新大门,大门上挂着凤山书院的大匾,门下挂着“辉县高级小学”。匾额两侧是我省兰州书法家刘二所写的对联。
1923(民国12年)马、牛云坤、先后辞职,冯、高丹平、赵等教师。课程取消了读经、修身、英语、公民。至1926(民国15年),王应科、段先后担任校长。
1927年(民国16年),任校长杨。从今年起,所有报考县高中的中小学生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先进入新设立的预科班学习半年,1932(民国二十一年)改为一年,然后进入高中一年级学习。1929(民国18年)小学招生170余人,经考试考入高级小学预科班的只有26人。
1929(民国18年)在高级中学前院设立初中两个新班级,学生和教师50余人,分别是刘兴汉和刘钦博。高三3个班,预科班1个班,初二2个班,180多名学生。到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县级高级小学初步建立为完全小学。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春,中央军第1军1师1旅(准将李铁军)来辉县休整。学校邀请军队的年轻军官在学校兼职上课,代替英语、体操、自然和唱歌。他们生动活泼,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教学语言生动活泼,风格清新活泼,颇受学生欢迎。他们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新的体育训练,各种体育器材都是从上海买来送去的,学生们锻炼身体的热情空前高涨。1933年秋,赵成为校长。1933年9月,学校选派20名学生组队,参加在天水举行的陇南地区第一届运动会。队员的运动服、裤子、鞋袜都是部队从上海采购的。在这次运动会上,校队获得了足球冠军,为辉县争得了荣誉。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学校受省教育厅指示,派冯、蔡省赴兰州进行童子军体操训练。培训毕业回县里后,冯给全校上体操课(少儿培训),蔡胜三辞职去了县民政部门。全校6个班,每个班30到40多个学生。开设的课程有:语文、算术、英语、中国书法、体操、自然、健康、地理、历史、歌唱、艺术和公民。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冬,王英可为校长。老教师赵、杨、高丹平、段等先后辞职。新增加的教师是赵喜宝和赵子强,次年又增加了和赵。从今年开始,学校改为秋季招生。1937(民国二十六年)秋,吴志国为校长。全校6个年级6个班,250多名学生,12名教师。从本学年起,我们将使用全国统一的教科书,按照小学各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暑假期间,全县中小学教师集中到北街小学进行为期20天的培训,由教育局指定的教师讲解新教材,介绍新的教学方法。今年夏天的教师培训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1938年夏(民国二十七年),吴志国在八路军驻兰办事处接见了吴秀泉等人。同年11月轮训结束前夕,罗和万介绍他加入了中国* * *生产党。12月吴志国回到辉县后,介绍单炯堂、王瑞青、周韶山加入中国* * *生产党,成立了辉县第一个党小组——中国* * *生产党,吴志国任主任。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四月,城关区前士绅史明福以老师给儿子算错分数为借口,与学校师生发生争执。1939夏末,史明福将学校两名教师、三名学生及其家长起诉至省高院。武都当地中院判决后,学校缺席败诉,被罚大洋360元,保证金2000元,范连元老师被拘留。消息传来,师生群情激愤,宣布9月9日罢课。全县所有中小学和两当县东晓派人到辉县北校表示声援和慰问。在舆论压力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武都当地中院同意双方撤诉,范连元12日出狱,学校13日恢复正常秩序。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二月,中国* * *生产者党甘肃工作委员会派魏子义、高建军到辉县协助辉县地下党工作,发展党组织。吴志国和单炯堂以校长的名义聘请魏子义和高建军分别在北街小学和付嘉镇中学任教。在魏子义的帮助下,吴志国发展了范连元等教员入党,成立了中国* *生产党辉县第一个支部委员会——中国* *生产党北街小学支部委员会,以吴志国为支部书记。
从1938(民国二十七年)冬末开始,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救国宣传,在1941前后达到高潮。该校师生通过组织墙报、上街游行、发表演讲、下乡宣传、筹集抗日资金等方式支持前方部队抗战。据1940年底辉县抗日征兵库存统计,校长吴志国、北街小学五六年级全体学生及其他班级59名学生,筹得食品(茶、盐、米、豆酱、蔬菜)若干,物品(毛巾、火柴、信封、文具)若干。根据政府的命令,全校五六年级的学生组织了“北街小学军人家属慰问队”,分成12组。他们到离城20里内的抗日阵亡将士家属家中慰问,发放筹集的物品,在家属门上钉上“抗日阵亡将士荣誉家属”的牌子,代其写信,并在元旦举办娱乐晚会,招待抗日阵亡将士荣誉家属。1941年春,吴志国辞职,王英可成为校长。4月4日,1941,全县各高、小学组成歌唱队庆祝六一儿童节,在北街小学集中,举行了一场少儿歌唱比赛。参与的学校有:北街小学、吴山女子学校、付嘉镇高中、大门镇高中、杨妮镇高中和罗江镇高中。1941 6月,学校更名为“辉县市益民镇中心民族学校”。1941的深秋,冯是校长。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春,学生人数猛增,原有校舍实在难以满足。汉斯·张(Hans Zhang)慷慨地向学校捐赠了毗邻学校的一个庭院和10多间房屋,用于扩建校舍,受到《甘肃共和国日报》的赞扬。1943秋,冯辞职,单燮、学科主任冯伟新、教育主任杨子东。六年级8个班,三年级双班,学生450余人,教师12人,工人1人。
1945年春(民国三十四年),山协辞官,葛出任校长兼教育局长石泽。8月194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从1945到8月15,全校师生兴高采烈的走上街头。连续几周,学校举行各种盛大活动庆祝抗战胜利。
民国35年(1946)秋,葛辞职,周锦仪任校长,任教育局长,曲任总务局长,有教师10人,工人1人。6个年级6个班320多名学生。民国37年7月,学校组织各年级评选各科优秀作业,参加教育部门在辉县中学举办的学生成果展。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秋,周锦仪辞职,刘泽任校长,钟真任教育局长,梁月任总务局长,有教师10人,工人1人。1949年秋,刘泽辞职,李修启出任校长兼教育局长朱世贤。1949 10 21,学校被国民党243残疾人医院占用,学生无法上课,只好与隔壁的吴山女校合并。合并后有教师17人,工人2人。由于社会秩序混乱,老师和大龄学生吃住都在学校,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则不出门,以免发生意外。2月教师工资1949 10,11根本没发。1949 165438+10月初末,学校被迫停课。此时,县政府通知教师们参加政府会议,县长刘世英传达监督指示,要求全体教师立即行动,准备随政府南下汉中。20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辉县解放了。
1950 1月,在县教育部门的安排下,该校部分教师参加了天水地区中小学教师学习会。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派出教育科副科长苏、主任马、杨组成教育接管小组,接管原校长移交的北街小学和吴山女校。1950年3月,吴山女校并入北街小学,更名为“辉县市城关小学”。县人民政府任命苏为校长,为教学主任,杨为事务主任。由于师范附小、东关小学、银杏小学因师资、经费困难被办为初级小学,大量高年级、小学学生涌入城关小学,学生人数骤然飙升,6年级达到10个班,教师500余人,12人。1951三月初,苏调任县民政厅,任校长,任教学主任。19511 2月,学校师生以实际行动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开展募捐活动,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寄送大量慰问信和物品,以多种形式宣传战争英雄的光辉事迹。
1952年6月,学校根据县文教部门的指示,按照常用汉字表(1500字)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考核,以了解学生的识字水平,为学生的晋级复读提供了参考,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1953年1月,辉县市教育工会第二基层(城关学区)委员会在城关小学成立。1954,学校设6个班,学生13人,教师17人。1955年7月,对全县教师工资进行改革,取消“工资制”,改为“货币工资制”。全校教师普遍升职加薪。在此之前,教师按薪点考核(按省财政厅规定,每2斤小米相当于1薪点),平均月工资105,相当于241.355元(1.000元相当于1元),最高69万元。
1956年9月,学校更名为“辉县城关镇北街小学”。县里从天津、上海抽调15名青年教师(男4名,女11名)到学校任教。经过实际工作培训,这些青年教师大多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1957年秋,学校设16 6个班,学生828人(男456人,女372人),校长李在公,教学主任徐永吉,教师25人(11女),均为教育工会成员,教师队伍均为* * *。学校现有团员20人,少先队员512人。1957年5月开始的文教系统整风运动,到了秋天更进一步,到了1957年6月中旬,变成了反右派斗争。从1957到12,学校有8名老师被定为右派,停职隔离审查,部分班级一度无人管。
1958年秋,学校更名为“惠城县城关镇人民公社北街小学”。6个年级23个班,学生1088人,教师30人(女12)。因为“社会主义大联盟”,县市区的小学被不同程度的合并,三校合一(仙农小学、东关小学、北街小学)。三校一二年级合并在北晓小学,编制为12教学班,600多名学生,校长为董。学校办食堂,师生在学校吃饭,不收粮票和餐费;一年级学生上学,二年级学生全部住校,周日回家一次。每周一、周五下午,老师带领学生在田间搞一次“小秋收”。全校师生实习学习、工作、住宿,仅一学期结束。学校开展了“除四害(麻雀、老鼠、苍蝇、臭虫)讲卫生”活动。每天放学后,学生打麻雀,抓老鼠,挖苍蝇蛹,由班级清点上交,全校通报。学校组织师生参观各单位“反保守反浪费”运动中暴露出来的浪费保守现象,对照学校和个人进行检查,督促改正。
1959年春,根据惠城县委决定,将原校址改建为人民礼堂。10年6月下旬,北街小学搬入新西街学校,更名为“惠城县城关镇人民公社西街小学”。学校迁址后,现有14个班级,594名学生,校长是李忠。
1960年春,学校响应* * * *团中央号召,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向模范少先队员刘文学学习,做毛主席好孩子”活动,提高阶级觉悟,同破坏国家财产的坏人进行坚决斗争。1960年3月,杰西小学评选出的先进教师参加了县委、县人委召开的惠城县文教人才表彰大会。从1959年底开始,由于群众困难,学生辍学现象严重,到1963春季,这种现象开始扭转。1963年春,全校师生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高潮。师生们以各种形式宣讲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光辉事迹,提出了“学雷锋看行动,做雷锋那样的好孩子”的口号。学雷锋、树新风、争做好事已成为全校的风尚。1963 5月,学校五、六年级开展社会调查、“三史”(社会史、村史、家史)活动和撰写“三史”,开展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1965期间,全校师生开展了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的活动,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时刻准备为社会主义建设和* * *事业而奋斗。
1966年5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成立了“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以滕为首。在县委工作组的领导下,从7月16日起,全县小学教师聚集在杰西小学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停课72天。之后学校一片混乱。
1968年3月,学校“复课闹革命”,工农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入学校管理。开展学习毛主席语录、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书、讲课等活动。1970年春,学校利用省级教材和部分自制教材授课,向农业取经,并开办学校,聘请有经验的工人和贫苦中农讲解工农业生产常识。
1976粉碎了四人帮,恢复了教学秩序,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6月,1977,11,工宣队和贫宣队撤出学校。
在1978中,杨是的校长。16年9月,学校被甘肃省革委会批准为省、地、县双重领导下的第二批重点小学。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1979学校恢复升国旗制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根据团市委和省教育局的指示,加强了少先队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1980年,前院的一排平房被省、县文教局改建成了面积为672平方米的工字型两层教学楼。
1981年65438+2月,学校被定为甘肃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之一。1982 65438+10月,学校体育教师赵治海代表学校参加天水地区优秀体育教师代表大会。1982年9月,甘肃省第六届运动会授予学校“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并授予锦旗。6月65438日至6月0983日,学校派代表参加天水地区少年儿童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1983年9月,学校被省教育厅、省体委评为甘肃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校长杨代表学校出席了在沪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运动会开幕式,大会授予学校“群众体育先进集体”银质奖章。1983 5438+00年6月,省、县文教局拨款新建“锁”字形两层教学楼,32间教室,4间教师办公室,面积1202平方米。1983 165438+10月,杨退休,任校长。体育老师赵治海代表学校参加了全省和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工作者大会。1984,赵家驹任支部书记。
1986年9月,学校再次被评为甘肃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授予甘肃省第七届运动会锦旗。1987被评为“陇南地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90年8月,学校被共青团甘肃省委授予“向赖宁学习”先进集体。1990年9月,学校被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1996年春,郭富礼任党支部书记,王作斌任校长。1997学校占地面积10.7亩,建筑面积5281平方米,其中教学办公用房3200平方米,教师住房等用房2000平方米,设有仪器实验室、阅览室、电教室、体育器材室等教学设施。视听教育设备包括两台电影机、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和电视机、一台视频播放器和一台电子琴。各类教学仪器和电教设备价值4.5万元,学校藏书1.3万余册,平均每个学生10册。25个班,1318人,其中女生633人。教职工62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0人,一级教师15人,二级以下教师7人;大专学历人员11,中专学历人员41,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10,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2001年8月,郭福利继任党支部书记,叶佳任校长。2001,学校集资41.7万元,新建六层双面框架结构“逸夫教学楼”。增加了电脑教室、多媒体室、舞厅、美术室和多功能报告厅,组建了舞蹈队、鼓队、体操队、腰鼓队、小提琴队、篮球队和书画、写作、音乐等兴趣小组。增加了4000多本书,平均每个学生20本。36个班,2301个学生。教职工102人,大专以上学历84人,高级教师39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2002年,学校承担了省级课程改革实验任务,实验教师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引领和推动了陇南市的课程改革。学校多次承担省重点项目和规划项目研究,积极组织和参加国家、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连续五年受到市级表彰,省级两次,国家级两次。有618名学生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有480多名学生的习作在各类刊物上发表。
2003年3月,学校鲜少大队被评为甘肃省“红旗大队”。2004年4月,校刊《雏鹰》获甘肃学生世界杯一等奖;2005年8月,学校荣获“甘肃省陇南市文明校园”称号;2006年5月,学校被甘肃省文明委命名为“甘肃省百强优秀家长学校”。2007年4月,甘肃省爱委、教育厅、卫生厅授予“甘肃省无烟学校”荣誉称号;同年9月,学校被陇南市委市政府评为首批“陇南名校”,校长叶佳被评为“陇南名校长”;学校连续七年多次受到辉县县委、县政府、教育局的表彰奖励。
2007年以来,升学率、毕业率、结业率、升学率均保持在1.000%,小学双科合格率连年达标。学校开设家长学校,获得“全国家庭教育优秀家长学校”荣誉称号。截至2007年,有2名教师获得国家级奖项,65,438+08名教师获得省级奖项,28名教师获得地区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