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术体系
现在大部分大学都是四年学制。那么,古代的“学制”是如何规定的呢?古代有“积分制”吗?「旬考」、「岁考」、「毕业考」有什么要求?
所谓学制,就是学校的教育制度,涉及到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录取条件、学习年限等等。夏商时期,古人曾办过官学,当时叫徐或董。到了西周,学制已经发展起来了。
据《礼记》记载:“翌年入学,中年考核。一年,你可以分辨经典和唱片,三年,你可以尊重你的事业和音乐团体,五年,你可以向你的老师学习,七年,你可以向你的理论学习,交朋友,这叫小成功;九年知类通达,强而不反,谓之大成。”换句话说,一年一次,隔年一次。一年的考察鉴别志向,三年的考察看你是否专心,是否亲近同学,五年的考察看你是否博学,是否亲近老师,七年的考察看你是否有主见,是否有择友能力,都达到了,也就是说你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到了九年的时候,你能举一反三,坚强独立,不违背老师的培养,那就是很大的成就,说明你的学业已经到了成熟的程度。
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设立国子监,这是中国古代学术制度的重要进步。国子监没有明确的学习年限,但是考试很严格。西汉时每年考一次,方式是“设科射策”,相当于今天的抽签问答。东汉中期,考试改为两年一次,合格者授予官职,否则留下来继续读书。隋唐时期,官学开始对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年限做出明确规定。比如法学学生年龄在18到25岁之间,学习年限为六年。考试分三种:旬考、旧考、毕业考。十天的考试涵盖了十天内所学的课程,不及格的将受到惩罚。年审的内容是一年内学完的课程,不及格的留级;通过毕业考试就有科举资格,否则勒令退学。
北宋王安石在国子监实行“三宅法”,将学生分为外宅、内宅、上宅三个等级。学生必须根据学业水平通过考试,依次晋升。从那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