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来的“后世歪理邪说不可名,何以胜道?”
不能为后人的歪理邪说正名,如何能得道?那些被后人误传,没有人知道真相的事情,你怎么能说完呢?这句话出自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宝蟾游记》。游记以事实为依据,记叙议论,其中阐述的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有价值,在当今社会也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游宝蟾山》原文:“若多仆碑,而不存悼夫古书,不能得道,不能名后世谬误!故学者不深入思考,不可慎取。”翻译:也感叹古刻文献不能保存,后人误传,无人知晓真相。我怎么能说完呢?这就是为什么学者要深入思考,谨慎使用信息的原因。
《宝蟾山之旅》的写作技巧也相当巧妙。由于这篇论文的重点不是记游,而是写游的经历,所以选料和组织写作都要花一番功夫。在游记中,作者处处为写经历铺路,使游记与经历和谐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简介:王安石,本名符节,人称半山区佛教徒。他被封为蜀国公,后改为靖国公。世人也称之为“王”了。北宋临川县盐步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又因其去世而被称为“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