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建筑”的特征

从建筑形式上看,闽南民居建筑并没有一种非常张扬、类型化的形式,但在砖石墙体的装饰美化上有着特殊的表现。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从空间、实用、物质性、审美四个方面来谈。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闽南的红砖墙体现了地域风格特征,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虽然现在无法追溯其起源,但从整个中国建筑史来看,闽南民居的装饰和色彩图案,尤其是砖石混合墙体,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其独特性(见图1,图2),因此有学者认为该地区是独一无二的。

闽南的砖墙属于实心砖墙,但是上面提到的石头建筑是同时存在的,所以闽南民居中它们的墙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把砖和石头混合的如此和谐,艺术性的本义就藏在混合中。挖掘闽南民居石墙的美学元素,尤其是石墙所蕴含的美学风格和装饰图案,对于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和理解本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尤其是闽南的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国家交流较多,文化之间有明显的影响痕迹,但就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和装饰的影响更多地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然有多元文化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中原的汉文化。地理环境、气候特征、血统等诸多因素都表现出其对中原文化推崇的痕迹,通过一些图案、一些隐喻符号、一些建筑风格来证明。当然,也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毛巾架等等。然而,这并不影响闽南民居的类型学形式,尤其是砖石墙。

闽南民居的外墙大致由三部分组成:

1.Legging(包括基石基础),闽南民居的脚架多以白石青石装饰(见图3)。图案形象多为虎爪、独角兽、喜鹊、马和祥云、玩球的狮子、吉祥文字等。

2.墙体(包括山墙、腰线、窗户)。墙体最有特色,山墙也是用带有浅浮雕的泥塑,形状对称,腰线处有红砖、白石、青石影雕。窗户有很多种,如砖窗、石窗、瓷窗和木窗。砖窗和瓷窗的特点是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窗的窗柱常以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雕花窗,就是常见的戏曲人物(见图4)。

3.屋檐一般为浮雕形式,绘有泥塑,多有景观人物和故事线(见图5)。

a、具有整体形式美感和丰富变化的砌体墙。

闽南墙体的结构和装饰最大的特点就是墙石混搭,也就是砖石混搭,因为石头的表面和砖的表面有了纹理对比而产生了装饰美感,石头作为面和点,砖缝作为线,产生了点、线、面的结合,所以这种点、线、面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个整体。其次,白色花岗岩和红色饰面砖在色彩形成上有一种和谐的对比效果。对比在于轻盈,和谐在于它的白石不是纯白,而是白中带点灰。白灰色作为“脸”,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砌体墙的特点之一。说到色彩,红砖白石形成了红白墙的视觉效果,而这种凹凸以光为基础,形成了微妙的节奏,整个房子在树荫下显得格外突出。我们认为,青石、红砖和一些装饰性的边框图案,在阳光的照射下,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互动关系,响亮和谐,具有亲和力。第三,闽南民居大多采用裸墙勾缝的形式,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形成对比,这是“线”与“面”的对比。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在墙上,闽南的一些房子使用“规则”的红砖和“规则”的石头,并按照一定的排列风格混合在一起,以创造另一种形式感。注意一个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和窗户的纤细风格的点缀。它所形成的表面空间,使得墙与墙之间有了这种奇妙的节奏,是一件动人的艺术品和浮雕作品(见图6)。第四,花纹墙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单调的墙面。如梅花墙封砖、万字砖墙、龟背砖墙、古钱砖墙、葫芦砖墙、平行砖墙(见图7)。

在山墙部分,用陶塑材料制成的图案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现代民居中也使用了一些彩色瓷砖。图案为火纹、云纹,两边对称适宜,中间放灯笼、花篮。这些图案通常构成一个令人满意的葫芦形状。当然,在这个表演区,出现了一些经典的人物和一些象征性的物品。颜色,蓝色和白色,为了与墙壁协调,在它们之间穿插一些紫色、红色和其他类似的颜色。在整体设计上,往往类似于青铜饕餮的图案,但我个人认为上面的中心形象应该是由驱邪的形象演变而来,符合民俗。然后,所有的图形通过飘动的丝带统一起来。从山墙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凰的符号自然是一种传统暗语,表现在花篮、灯笼上,如加“鼎”的谐音。作为民居,它非常重视后代的不断衍生(见图8)。

第二,注重细节的可视性和图像故事的可读性。

说到墙,就不得不说它的一些细节特征,这些细节也是从属于整体的,但是丰富的细节并没有从视觉整体上影响我们的视线。除了标砖,还有闽南民居建筑外墙密封砖的模压砖。这些模压砖都有复制的图案,它们按照形式美法则排列在整面墙上。在现代作曲语言中,它是四边连续模式的一种应用。就单块砖而言,适合单独做花纹。同时在墙的周围加一条框线。这种框线本身就是一种连续的图案,俗称蕾丝。花边有时由另一种材料制成,如瓷砖。墙窗下还有青石装饰的腰线,也是匠人大做文章的地方。细节之美不仅仅存在于墙的中间,比如壁柱上,柱体也是用红砖和花砌成的,还有一些图形纹饰(见图9)。

闽南砌体墙十分注重各类因素的综合运用。就单块砖(饰面砖)而言,烧制时的黑线可以通过工匠进行几何排列,会产生另一种效果,比如屋檐上的青花图案、窗棂上的雕花窗柱(见图10)以及边线上的转角图案的运用(见图10)当然,由于伊斯兰教曾经在泉州影响很大,植物状弯曲图案痕迹明显,可能是受宗教寺庙的影响。

闽南民居的封墙处理方式,在闽南是很传统的。它注重虚实的平衡和位置的管理,但又有现代构图的意味,比如在规则中体现不规则,在不规则中隐含逻辑顺序,通过一些重复体现节奏。构图中有对称的形体和窗景,一些装饰线条通过翻滚的波浪和转折,使人产生起伏的感觉,以此突破石砖的坚硬和冰冷,用人物的故事冲淡墙面单调的平面,将死板的外砌石墙升华为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筑艺术品。(参见图12)

第三,图案的内容和附带的象征隐喻显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

我们可以从闽南建筑中找到很多中国传统图案的原型,比如云卷纹、花纹、花纹、错落有致的图案。比如汉代漆器上有云纹,闽南山墙把它变成适合屋顶山墙的三角形,也有“云如意头”的意思。它有“吉”“吉”八个象形字。当然,这是由太极图演变而来的,在这个骨架里发展成了“喜迎”的图案来表达庆祝的意思。雷圭元先生认为,方形和圆形是历代图案创作中的基本骨骼,造型符合“明”的意境(雷圭元,1977)。闽南民居的砖石墙格局继承了这种基本骨架,并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云、火、水、龙凤在这些图案中若隐若现。尤其是骨线形状的火纹与主题花卉波浪般的翻滚相得益彰,印证了一种水与火艺术和谐的和谐境界。主题图案的不断重复增添了形式美,体现出一种吸引人的复数美(见图13)。

闽南墙饰的细部意象有阳台人物、妇女人物、吉祥人物、海棠花、相思树等。这些形象都有各自的象征和隐喻意义,如象征长寿的六角龟、象征吉祥的八角龟、象征圆满的圆形图形、象征财富的金钱图案、象征天真无邪的莲花、象征硕果累累的石榴、象征长寿的蝙蝠和象征美丽的蝴蝶,都有一些美好的祝愿,例如。通过图案或花纹双关是闽南砖石墙的特点之一(见图14)。

第四,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混合应用各种材料

对于装饰较少的单一砖墙,工匠们也找到了许多丰富砖墙的方法。材料的混合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墙体的材料,这种材料的面积、位置、比例、砌筑方法、图案都体现出一种美感,与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形成鲜明的地域对比。但不管怎么变,以红砖为主调是闽南的显著特色。比如往石头里扔砖头,也演变成了“往石头里扔砖头”。美学元素保持不变,只有材料的变化,增强了统一性。当然,材料的选择应该更多的是经济上的考虑,而不是美学上的考虑,但它还是不由自主地套用了美学原则。整体来看,红砖结合在石墙和全石墙中,砌体结构的混合在墙上呈现出多种变化,但这种多样性也体现了一种* * *性格——闽南民居建筑风格(见图15)。

从闽南民居的砖石墙体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种脉络,一种对红色的热爱,一种对雕刻图案细节的刻意追求,一种对吉祥符号的从容表达,从而在民居的外观中反映出居民的经济文化身份和地位。红砖的红色毕竟是一种皇家色和喜庆色,说明宫殿式的居住观念让闽南人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尽可能用曲折的方式来表达,同时也在一些细节上,比如图像、图案等方面尝试借鉴皇家的偏爱。当然,龙凤的具体形象虽然没有明显出现,但在图案和意象构成上,都是以一种潜在的结构表现出来的。我们认为,这种语境隐藏着文化意义和审美意识。虽然不能说是历代工匠有意识的创造,但这是工匠对文化传承的一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理解和再创造。同时,这种无形的语境也表达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如符号和隐喻)。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他们对审美规律的把握,使之成为一种地域性的特殊意义和表达方式。简单的砖石墙体表面固化了闽南的文化观念,从侧面反映了闽南的文化意识和生命意识。随着生活环境和物质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文化和物质观的变化。虽然精神和物质的东西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一方面条件变了,另一方面也必然导致变化。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变化,如果这种审美潜规则还在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