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狂人日记》的思考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讶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开山之作却表现出极其成熟的特点,吸引了后来的众多研究者。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修养,我们不能不佩服于先生的天才。下面我就亲自解读《狂人日记》,自然有失偏颇。但是,作为读者,我觉得我也可以有放肆的权利。打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想象的世界”。这个疯子想象的世界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叙述的:疯子得病,别人侧目,枣家延误医疗救治疯子康复。这一层的意思,所有文人都可以解读,因为在小说的序言里解释得很清楚:某君,昆仲,中学好友;分开多年后,消息逐渐消失。前几天偶尔听说一场大病;回老家绕道去探望,只会遇到一个人,说生病的人的哥哥也是。老君千里迢迢来看你,但他已早早康复,去了袖手旁观一个地方。因为笑,我出了两本日记,里面有当天的症状。我不妨把它们送给我的老朋友。看完之后才知道自己患上了“迫害狂”等等。语言相当语无伦次,有很多荒诞不经的话;不是月份日期,是墨水字体不一样,所以不是一时的字迹。也有一部分人,彼此有一点点接触。今天我就总结一个,供医生们研究。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我们可以合理解释疯子眼中他人的“迫害”。比如小说第一节,狂人写道:今天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好。早上小心翼翼出门的时候,赵贵翁的眼神很奇怪:他好像很怕我,想要伤害我。有七八个人在小声议论我,张着嘴冲我笑;我从头到脚都冷,知道他们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因为我们得知疯子疯了,大家都有点怕他,议论他的事。但是,在疯子眼里,我们以为所有人都计划好了,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再比如,疯子的大哥请了医生给疯子治病,开了药,叫他赶紧给疯子吃。然而,在疯子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况:老人步出房门,没走多远,就小声对大哥说:“快吃!”大哥点点头。原来是你!这是个很棒的想法,虽然看起来是个意外,但我也很在意:合伙吃我的人是我哥!有了这些描述,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因为脑子有问题而疑神疑鬼,假设大家都在迫害他,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这个年轻人的疯癫被治愈,重新进入了正常的生活轨道(等待一个位置)。我们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案的记录。因为鲁迅曾经学医,照顾精神病家人,所以这本《狂人日记》写得很真实,很详细。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的第一次解读。但是,大多数人通过案例的假象,很容易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的批判。在这里,我把它作为我的第二种解读,也就是对狂人癫狂的肤浅批判。当我们以一个疯子的视角去关照作者笔下的世界,我们开始明白疯子眼中世界的真相:疯子突然意识到杀人吃人的“传统”罪恶,周围的人无法容纳清醒的人,开始迫害他;此外,他还被指责为“疯狂”,再次屈服于邪恶势力,与他人勾结(或者被吃掉)。这是当时和《狂人日记》出版后大多数评论者解读的* * *一样的结果。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的批判对象:“传统伦理”——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对象。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鲁迅的第一部小说《狂人日记》就以此为批判的重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也的确是鲁迅当时的创作目的。在他的作品中,也通过一个疯子的自白清楚地表现出来:任何事情都要研究,才能理解。我记得古代吃人,但我不知道。我看了看历史,发现它没有年代,每一片歪歪扭扭的叶子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反正我也睡不着。半夜我仔细读了一遍,才透过缝隙看到字。书上写满了“吃人”二字!此外,鲁迅还在《中国新文学系小说第二辑序》中说,《狂人日记》“意在揭露家族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弊端”。正是因为这种解读,《狂人日记》被视为五四启蒙的文学典范。通过它,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举起了一面旗帜:“拯救儿童”!但是一个文本被创造出来之后,就变成了一个没有作者的独立的东西,所以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解读。就像世纪末的今天,在我眼里,《狂人日记》可以诠释第三层含义:这是狂人“对人类的深刻批判”。依然是通过“狂人视角”来关照周围世界的真相:敢于对世界和人生进行抽象思考的狂人发现,人与人之间相互提防,相互争斗,相互残杀,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恶性循环:既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掉,都用极其怀疑的眼光看着对方。.....于是疯子呼吁人类和谐相处:走路吃饭睡觉都不用操心的事,多舒服啊。这只是一个门槛,一个关口。然而,他们是父亲,儿子,兄弟,丈夫,妻子,朋友,老师和学生,敌人和陌生人。他们都组成一个群体,互相鼓励,互相拉扯,永远不会跨越这一步。绝望中,疯子大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吧……”。对全人类的批判可能不是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意图,但狂人眼中的平凡世界具有广泛的时间性和世界性,所以他的批判绝不会止于五四以前的中国公民而是可以延伸到全人类。他的批判所指的人性劣根性,不仅仅是消灭“封建文化制度”还要根除——也许它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分子,永远不会被消灭,最终会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些迹象:可以毁灭地球数千次的核武器,人人参与的对地球的污染,因人类道德沦丧而爆发的无法治愈的世纪病“艾滋病”...鲁迅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持续的劣根性而感到深深的绝望,而“救救孩子”的呼声不是感叹号而是省略号。在他看来,这种呼唤仿佛唤醒了那些被关在牢不可破的铁屋子里的垂死之人,让他们感受到无法释怀的痛苦。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个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内心感到绝望,他还是绝望地站出来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并没有完全绝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呼吁保护地球,建设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鉴”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这声音虽然很微弱,却让人看到了人类世界最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