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物美彩票概率

极端新闻评论员曲靖

日前,有网友在一家火锅店的菜品中发现了蓝环章鱼,引起了网友的关注。65438+10月17,一名深圳网友发帖称,其家人前几天在山姆福田店买了一盒冷冻章鱼,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一条蓝环章鱼。山姆福田店的工作人员表示,店里的章鱼都是国内人工养殖的,所以蓝环章鱼出现的概率很低,会联系有关方面核实情况。

相关新闻报道视频截图

在火锅店的菜品被蓝环章鱼震惊之前,已经有网友在吃烧烤的时候发现了疑似蓝环章鱼。现在有报道称,在正规超市的冷冻食品中发现了这种章鱼,有毒的蓝环章鱼呈链状出现,防不胜防,让海鲜食客感到不安。有网友说:“这是蓝环章鱼的窝吗?”也有网友表示,为了爱惜生命,再也不吃章鱼了。

之前帮网络鉴定蓝环章鱼的自然历史杂志,因为收到太多担心遇到蓝环章鱼的人的私信询问,干脆发了个比较科普,提醒大家提高防范意识,不要怕有危险。可见这种无药可救的超级毒药已经大方地出现在餐桌和超市,对大家的安全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所以虽然商家工作人员反复强调蓝环章鱼出现在店里的概率非常非常低,但是感觉我恨不得下一句说这个章鱼可能不是我们店里的,也可能是网友。当然,在相关信息核实之前,确实无法对蓝环章鱼的来源下结论,但你要知道,一只小小的蓝环章鱼携带的毒素足以在几分钟内一次杀死26只成年章鱼,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抗毒素来预防。如此可怕的东西以各种形式混入食物中,即使概率再低,也要提高警惕,因为一旦有人误食,后果不堪设想。食品安全防线要固若金汤,不能一出问题就谈“概率”。

该网友发的微博。

可以肯定的是,蓝环章鱼绝对不是普通的生物,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不知道。而原本出现概率极低的蓝环章鱼,最近却频频出现,的确值得追问和警惕。目前,无论是在正规餐馆、超市还是路边摊,都可能出现这种剧毒生物。这是同一批货吗?还有其他蓝环章鱼还在市面上流通吗?哪一个环节失守,导致有毒章鱼混入食用章鱼?食品安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现在看来,不仅是涉事的火锅店、超市需要追根溯源查货,海鲜产业发达地区的市场监管部门也应该行动起来,彻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查找并堵塞可能存在的漏洞,解除人们对毒章鱼的焦虑。

我国现已全面禁食野生动物,但由于捕捞鱼类等天然渔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模式,鱼类等水生野生动物并未纳入禁食范围,这就为许多有毒海洋生物“游”上餐桌打开了缺口。但法律仍然明确规定,禁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特别是有毒有害食品。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并执行原料控制要求,不得采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这就要求从事海鲜餐饮的供应商和商家具备专业的鉴别能力和确保安全的责任感。不能说客户靠多脑子或者广见识就能“自救”。

好在蓝环章鱼的特征非常明显,很容易发现,经过这一波科普,相信误食的风险会大大降低。但从长远来看,对于这种剧毒生物出现在市场流通中的问题,相关部门还是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这种剧毒生物,钓鱼时如何辨别,如何避免受到伤害,发现后如何处理等等,都应该有相应的规定。只有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食品经营者,知道这些剧毒生物的严重危害,知道如果发现了怎么办,不做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才能加强全链条的监管,有效构筑食品安全的防线,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延伸阅读:

吃火锅遇到有毒的蓝环章鱼,还有很多隐藏的食物。

昨天,一则关于蓝环章鱼的新闻引发关注。

有网友在吃火锅时,发现菜里有一种疑似蓝环章鱼的物种。他拍了照片问了科普博主,后来被证实是蓝环章鱼,剧毒。

这件事也迅速冲上热搜,引发了大家的热议,有网友调侃说是“知识改变了命运”。

但更多的网友很好奇,蓝环章鱼到底是什么?怎么会出现在饭桌上?还有哪些食物暗藏“杀机”?

蓝环章鱼冲上热搜。

“这是蓝色章鱼吗?我能做饭吗?在线等有点急!”

65438+10月16,有网友在微博中发帖称,在火锅店看到一种类似章鱼的有斑点的生物,向科普博主@自然历史杂志提问。

图/微博截图

随后,@ Museum杂志回复道:“确实是豹章鱼。他们的毒素是河毒素,毒性很大,加热不会分解。就算拿回去当纪念品也不要吃。文献上和网上有记载章鱼混种蓝环章鱼,但概率不高,认为是长寿景象。”

在博主的提醒下,该网友也表示不吃这道菜,已经要求老板撤了。网友也纷纷评论:“这是和死神擦肩而过!”“我想记住这只章鱼长什么样。”

相关资料显示,蓝环章鱼属于章鱼家族,俗称蓝环章鱼、豹章鱼、豹章鱼。广泛分布于日本和澳大利亚之间的太平海域,是一种非常小的章鱼种类,臂展不超过15 cm。在海洋中,蓝环章鱼是剧毒生物之一,被这种小章鱼咬伤会导致死亡。

蓝环章鱼的毒性可以通过颜色表现出来。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变成和环境相似的保护色。一旦它感到威胁,它的肤色就会变得艳丽。蓝环闪烁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它处于警戒状态。一般来说,蓝环章鱼性情温和,但受到威胁时也会蜇人咬人。

蓝环章鱼分泌的毒素有河豚毒素、透明质酸酶、组胺、色胺、羟苯胺、牛磺酸、乙酰胆碱和多巴胺,其中河豚毒素是主要的毒性物质。这种毒素可以阻断肌肉的钠通道,使肌肉麻痹,导致呼吸停止或心脏骤停。

目前,我国法律对蓝环章鱼等剧毒野生动物的销售和运输没有规定,对珍稀濒危野生保护动物的相关规定也不包括蓝环章鱼。

相反,由于其迷人的外表,蓝环章鱼曾是宠物界的“宠儿”。早在2016就有媒体报道,有网友称在电商平台上可以买到活的蓝环章鱼,这是世界上毒性最大的海洋生物之一。

海鲜和野生蘑菇是“重灾区”

除了蓝环章鱼,还有哪些容易出现但生活中不熟悉的有毒生物需要注意?《自然历史》杂志运营编辑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海鲜和野蘑菇可谓是两大“重灾区”。

说起海鲜中的毒物,最有名的就是河豚。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云说,河豚毒素是一种氨基四氢喹唑啉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河豚毒素的毒性比砒霜高70倍左右,几毫克就能毒死一个人。它能抑制人体内的钠通道,使人无法呼吸,通过影响肌肉收缩而使人中毒。河豚毒素可以在短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发作,最长的也只有几个小时。”

很多有毒生物经过加热煮熟后可能会消失,但是河豚毒素就不一样了。云无意中说河豚毒素是一种非蛋白毒素。无论如何加热,其毒性降低都非常有限。即使食物煮熟、煮透,食用后仍会导致中毒。

此外,我们每天吃的贝类也可能成为潜伏的“刺客”,比如海虹。海红的学名是贻贝,各地有贻贝、贝菜、贻贝等称呼。海虹是一种廉价的海鲜,经常出现在各地人们的餐桌上。

海红本身无毒,正常情况下常规烹饪即可食用。毒素之所以会出现,主要与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赤潮”有关。赤潮来袭时,海虹吃了含有毒素的浮游植物,自己不会中毒,但能把毒素浓缩到体内。人们吃了这种海虹可能会中毒。

海虹不是唯一富含毒素的海鲜,还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扇贝、牡蛎、蛤蜊等海鲜。专家建议,食用贝类时应去除消化腺等内脏,尽量减少食用次数,单次食用不宜过多。

除了海鲜,误食有毒野生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也很常见。野生蘑菇中有毒种类繁多,有毒成分复杂。民间流传的一些鉴别野生蘑菇的方法被证明是不可靠的。

2021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的文章显示,2010至2020年期间,全国共报告食源性蘑菇中毒10036例,发病38676人,住院21967人,死亡788人。其中,云南报告的中毒事件、发病和死亡人数最多。

更多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家庭场景。

食品安全博士、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告诉《中国》,总体来看,消费者遇到有毒海鲜和菌类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真正需要小心的是烹调或保存不当导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这样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2020年6月5日,10,黑龙江鸡西一家庭食用酸汤,引发食物中毒,最终造成9人死亡。

据悉,由于冰箱装不下,冷冻的酸汤从冰箱中取出,放在阴凉潮湿的地方几天,最终产生了米酵酸。目前没有特效药,中毒后死亡率40%-100%。

黑木耳泡久了也容易引起中毒。据武汉晚报2019报道,武汉一对母女吃了泡了两天两夜的黑木耳拌菜后,开始腹痛呕吐。原来,黑木耳在长期发泡的过程中,可能会滋生椰假单胞菌,还会产生米曲酸,导致中毒。

黄曲霉毒素也是常见毒素之一。早在1993,黄曲霉毒素就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所列为一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1 mg为致癌剂量。

黄曲霉毒素喜欢藏在发霉的食物里,尤其是淀粉含量高的花生、玉米、豆类。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会滋生导致肝癌的黄曲霉素。如果一颗花生发霉了,整袋花生都要扔掉,因为黄曲霉是以孢子的形式传播的,食物很容易卷入霉变。

由于普通人在食品安全的控制和生产方式上容易出现问题,家庭成为食物中毒的高发现场。据媒体统计,2008-2015年全国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地方,在家中意外发现食物中毒的概率高达46.5%。

“目前年关将至,是大量购买和制作蔬菜、肉类的节点。食品安全更要小心。”对此,刘建议,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熟分开处理,使用不同的案板和不同的刀具,千万不要生熟混用;食物烹调过程中,温度和时间处理不当,烹调温度和时间不足,可能导致食物中的病菌无法杀灭,引起食物中毒;过期的食物和一些剩菜一定不能因为节俭和怕浪费而舍不得扔掉。

作者:俞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