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招不到兵。为什么印度的招聘现场这么火?

前段时间我们台派了一批人去印度采访,包括我。到达印度后,我们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采访义务,很快我们就提前完成了对义务的规划。早上,在酒店吃完饭,我们对刚刚看到的《央视记者解释鬼脸的真实面目》报道进行了评论和辩论,讨论以后去哪里散步。我们一个印度导游路过,说明天是印度一年一度征兵的开始,问我们要不要去看看。我们这些男记者和摄像师当然是愿意的,所以没有和同行的几个女记者商量就爽快地答应了,等着。这些女性开始抱怨她们带了去印度旅行的小册子,大部分书评都是这么介绍的。假设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允许他们明天一路陪伴他们。征兵当天,近6000名年龄在18岁到20岁之间的“热血青年”从五湖四海赶来,在勒克瑙的一个征兵站门口排起了长队,焦急地期待着部队主座的口试。说实话,当时的排场真的让我们很震惊,更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后来的口试过程,真的让我们觉得无法用笔墨来形容,以至于我回来之后,很快就把印度征兵口试过程的图片贴在了我大部分会议的空间里,其实我是想把我们的面试过程贴出来,但是我不假思索的就选择了这次招聘。5点40分,由于长时间不开门,人群情绪开始变得暴力,甚至有人打算走捷径,通过小门挤进军站。目击者称,当时排场很乱,执勤的宪兵试图用警棍维持秩序。混乱的人群在推推搡搡的过程中突然踩到了一个污水池上的水泥板,一时间70多人掉进了这个4米深的池子里。由于落水人员的密度实际上过高,水池中的水极其浑浊,救援人员和大批警察在近1小时后才姗姗来迟,至少23人当场死亡,超过10人受伤住院。一些当地媒体援引目击者的话说,死亡总人数实际上已经达到37人。

悲剧发生后,许多目击者指责当局保护令和救济不力,这是造成悲剧的基本原因。约65,438+0,000名青年愤怒地立即冲向勒克瑙摩头,放火焚烧当局车辆,并与赶来的警员发生冲突,另有数人受伤。

事实上,近年来印度征兵伤亡太多,很多热血青年往往“壮志未酬,身先死”。1999年,比哈尔邦的一个征兵站,因为报名人数多,现场秩序混乱,50多名考生被踩死。2001西孟加拉邦又发生了一起事故,征兵时压死了两个人。事故频发和人员伤亡与当局保护征兵现场的秩序不佳有很大关系。然而,当局也有自己的抱怨。他们抱怨印度人其实参军热情太高,每次有比他们预期高出几倍的人来应征,总是猝不及防,没时间支配。

因为待遇好,退休年龄长,社会地位也不算太差,所以参军的吸引力在印度其实更高。虽然印度大城市愿意参军的年轻人开始减少,但在印度一些经济欠发达的邦和地区,尤其是屯子,参军永远是很多找工作无门的年轻人的首选。说到机关招聘,考生总是趋之若鹜,但名额有限,竞争激烈。人人争第一。如果现场管理稍有松懈,悲剧往往不可避免。

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沿袭英国殖民时期的征兵制度。因为印度一直在国防上大力投入,所以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军人待遇更好。有当地民众表示,印度士兵通常月薪六七千卢比(折合人民币1.200元至1.400元),在医疗方面也能享受一定的优待和补贴。另外,如果不犯大错误,很多军人都是罢工到50岁。这就意味着一旦参军,应该是无法养家糊口的,几年后也不用担心再找工作了。

另外,虽然印军在士兵晋升军官的前提上非常苛刻,但是绝大多数士兵基本上都是有望晋升的。而印军在官兵之间有一个“初级任命官”的岗位,让士兵觉得还是有“冲”的。这些“初级士官”通常是退伍军人中的骨干,大多是从退役一定年限、具备一定军事常识的士官中提拔起来的。退役意味着优秀的“初级士官”不能享受与正式军官相同的报酬,但月薪会增加。总的来说,在拥有上亿贫困人口的印度,参军可以算是穷人的未来,所以吸引很多YMCAs参军也不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