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清朝决战抽签
洪承畴向皇太极发难,火速上任,准备不足。
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洪承畴调任冀辽总督前担任陕西三边总督,负责抗击陕西农民军。农民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实际上是乌合之众,没有根据地,属于“流氓”性质。经常赢了就打,跑不了就跑,跑不动就摔,一次又一次的摔。明朝官兵在装备和战斗力上都比农民军有优势,所以当李自成潼关大败,只有18骑进陕南商洛山的时候,洪承畴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但是转移到辽东,清军南下,锦州被围。洪承畴率领陕西兵远道而来,来不及休息训练,立即投入战斗。并控制山海关马可镇和宁远吴三桂镇的兵马。这两个人不太配合,后来集结的军队更加不配合。这个人就是大同的连长王普,在关键时候扮演了最坏的角色。
皇太极,1612岁到16岁,跟随父亲努尔哈赤到海西女真。他一生做的一件事就是打明朝。且不说八旗军队精良,能征善战,皇太极还有极其丰富的反明经验。这场战争一开始,清朝15岁以上的满蒙壮丁全部参军,奔赴锦州,摆出决战的架势。
防守战略被推翻,这个人把明军拖进了深渊。
皇太极围攻锦州的时候,洪承畴意识到明军没有优势,也不擅长打仗。所以明军要“边打边守”,带着粮食和物资,从宁远到塔山,再到兴山、松山,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被困锦州的祖大寿也有同感,要求洪承畴缓一缓,稳一稳。洪承畴把自己的策略告诉了崇祯皇帝,皇帝开始同意了。但是有一个人改变了崇祯皇帝的态度,那个人就是陈新甲。
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劝崇祯皇帝快打,提出了一个方案:兵分四路,进攻被围之敌,迅速扫清缺口。崇祯马上改变主意,让洪承畴赶快攻打皇太极。洪承畴被迫组织了一场速战速决。
指挥作战,洪承畴比皇太极,差远了。
洪承畴吸取了萨尔浒战争的教训,决心集中兵力,联合敌人,在中央取得突破。但是皇太极很快就发现了明军的弱点,那就是明军精锐非常先进,后方薄弱。
皇太极作出安排:主力部署在嵩山和兴山之间,切断嵩山与后方的联系。洪承畴立即组织清军猛攻。双方激战一天,胜负难分。但是,体现皇太极超强指挥能力的是,清军在与明军激战的同时,攻打明军正在储粮的笔架山。
此时,在战场上,双方没有输赢;但在局势上,只运了几天粮食的明军就被清军包围了。
洪承畴担心步兵和骑兵会被敌人分割。虽然他把冯如山的步兵退回到了嵩山,但还是有数百人聚集在一起,拼死一战。第二天再打,还是平手。此时明军的实际情况是攻势受阻,粮草断绝,气势大减。
洪承畴与人商量后,决定突围返回宁远。撤退是最复杂也是最危险的动作,必须部署得当,行动一致,否则整个游戏就会崩溃。
原计划第二天拂晓突围,但当夜,王普擅自先逃,吴三桂等总兵也闻风而退。明军全面崩溃,骑兵互相践踏,损失惨重。
对战场嗅觉极为敏感的皇太极,已经预料到当晚明军可能撤退,并作出周密安排,封锁通道,坚决阻击。至此,明军的突围变成了大溃败!此役,明军阵亡5.3万余人!
洪承畴逃到松山求救,却根本没有援军。战役开始,分别被皇太极消灭654.38+03万兵马。
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十八日夜,嵩山失陷,洪承畴被俘。3月10日,坚守近两年的祖大寿投降,锦州失陷。
至此,晋松防线崩溃,关外无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