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过新文物表情包吗?(2)

第二颗炸弹来了,这次让我们欣赏一下尚波的表情包吧!

上海博物馆官方推出的这套表情是以自己的文物为原型,涉及到丰富的影像,与之前的组不同,都是动态处理的。(原谅我没有用图片展示)

这种文物原型具有成为表达方式的天然优势。

做出的表情让人物的面部表情动了起来,手指也在一起按着,让表演活了起来。再加上小雕像一直微笑,还有一丝单纯和可爱,所以这种喜庆的艺术效果表现的很好!

原型是东汉时期的笛手。这种喜庆的表情立刻让人想起做饭的老大哥——“厨房小雕像”。应该也是四川东汉墓葬出土的明器。(有资料显示,是新都的汉墓。)看:上次介绍的汉乐俑,上次只是说唱俑和鼓俑,这次是演奏乐俑。当然,只有演奏音乐俑才能完成“乐队”的表演。

下图做的表情完美的把这个大嘴的形象塑造成了打哈欠,而且好像啊,表情简直还原!

看到这么清晰的图片,你一定猜到不是陶瓷的吧?它的正式名称是“冯锡禄圆刻竹根罗汉”。其材质为竹根,可视为精美的圆形雕塑(立体雕塑)艺术品,“冯喜禄”是制作者的名字,因为在这个雕塑上发现了这个名字的铭文。不知道是不是不知道,但是一查就惊呆了。这是清代著名的竹刻家,尤其擅长雕刻竹根人物。这部作品恰好是他的杰作之一。什么是罗汉?它是佛教中的梵文音译,意思是大佛的弟子达到了最高的果位。他们的身心清净了,无明烦恼断了,也解脱了生死。(佛教的内容我有点搞不清楚,就不说了。)

明清时期,骨、角、牙、竹等材料的雕刻艺术非常流行,许多代代相传的精品得以保留。当时有各种各样的竹雕,包括生活用品、陈设品和万文,受到古代文人的青睐,不仅是因为其制作精美,还因为竹子本身的“文人气质”与文人心中的精神追求相吻合。在这些艺术品中,既有很多学习用的文具,也有一些纯粹的观赏性摆件,比如这幅以“冯锡禄圆雕竹根罗汉”为代表的人物雕像。

在当时的“艺术潮流”下,一些制作艺术家的名字和生活被记录和流传。根据技法和制作风格,形成了嘉定派、金陵派等其他著名流派。“嘉定三朱”(何柱、朱颖、朱)和金陵派的蒲仲谦、潘熙凤是这两个流派的代表艺术家。

让我们来欣赏这首《我困了》。不是,是《凤溪录竹根雕罗汉》。

“思考”的原型可以称得上是真实的表现。“思考菩萨”(唐)铜像盘腿坐在莲花台上,左手弯曲支撑双腿,右手弯曲支撑脸颊,头部向右弯曲,眼睛向下闭着,仿佛在冥想。这种形象就是佛教所说的“思维相”。思想的形象是一种雕塑形式,表达菩萨的禅定思想,实现真理。其造型的关键特征是“思维手”。

《静静的看着你》的原型是明代的“德化窑何朝宗白釉观音像”。德化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明代烧制的白瓷很有特色,胎质细腻,釉色纯净明亮(见下图)。釉色在灯光下隐约露出粉红色或乳白色,故又称“猪油白”、“象牙白”。明代德化窑的白瓷作品,人物比例很大,比如观音、法海渡海、寿星等等,无一不是精美绝伦,甚至连头发等细节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有了刚才的经历,你猜到名字中“何朝宗”的身份了吗?何朝宗是明代著名的瓷器雕塑家,形成了“何派”艺术,德化窑何朝宗白瓷造像在故宫博物院等许多博物馆都可以见到。

下面这个“蛤”叫“土家族木雕傩戏开山面具将军”。对,是少数民族的文物,可以追溯到清朝。傩戏起源于原始宗教,后来在这种祭祀活动的基础上发展了民间戏曲艺术。而先锋的形象,正是这种直立的双角、大眼、凶齿的造型,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看久了有点害怕...)

“请”所用的原型是一枚银印,可能是上海世博会收藏的“西汉广汉将军张印”(因为藏品中也有一枚外形相似的官印)。从名字就能看出这是一枚西汉官印,不是私印。这枚龟扣银印是发给广汉将军的官印。汉代一个官员的俸禄2000石,配以龟扣和银银青绶带,称为“张”。把这个可爱的龟纽扣塑造成低头祈祷的形象,真的很有创意。再加上动态的表情,被“请”怎么可能不同意?

原型的冷淡一点也没有显露出表情包的气质。制作人用软件将其拟人化,加上小眼睛、可爱的红脸、挺直的鼻子和“直线型”的嘴巴,严肃中透露出些许傲气,非常符合这样一个“白”莲嘴串纹六管瓶的气质。这件宋代白釉莲口串纹六管瓶,瓶口有层层莲瓣状,瓶颈有一圈串纹。六管瓶的名字来源于瓶身上的这六个管状“小角落”。

宋代流行的多管瓶一般有五管,少数有六管、十管、十五管。对这种造型的文化内涵有多种理解。瓷器五管瓶起源于东汉。三国西晋时期,五管瓶又叫魂瓶或仓罐。五管瓶变小,人物、动物、野兽形象丰富。灵魂瓶或谷仓罐的文化含义仍有争议。作为随葬品,有人理解为储存谷物,有人认为是储存死者的灵魂,也有人说是传到绝地的随葬品。这种复杂其实到了宋代就变了,就像“有什么事吗?”它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丰富的雕塑,纯净明亮的釉色和简洁突出的“管”。看到把五管瓶和五行五岳的文化含义结合起来的解释,我很想问问六管、十管、十五管是怎么“强行代入”的?

还记得中学时学过《史记》的摘抄课文《鸿门宴》吗?“范增有数个王,其中三个是玉秀玉。项默然王不应。”玉珏其实就是“什么?什么?”。这块可以用来暗示王祥除掉沛公的玉,怎么会用这么亲昵可爱的表情呢?

大概是因为他们是一对(这是重点)春秋初期的龙玉爵吧。玉珏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缺口,很有辨识度。细说来,玉珏还是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窄环,素面打磨,体积较小。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发现,西周晚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也常有发现,放在死者耳朵旁边。根据它经常出现的位置,推测当时是作为耳环使用的。最早的例子是在大约8000年前的坟墓中发现的。

另一种是装饰有花纹的片状图像,在商周时期用云雷纹和弦纹装饰。春秋战国时期玉珏数量最多,经常出现龙形玉珏等动物形象。装饰图案主要是当时流行的扁蛤和扁蛤图案(快来猜猜这两个图案哪个是小蛇哪个是小龙?欢迎留言)

把两个玉珏拟人化的放在一起,在各自的中间孔加上几根可爱的睫毛,再配上可爱的小胳膊。嗯,这个强行组合赢了。这个可爱的特卖有点牵强?买还是不买?

《我来了》给镶嵌着狩猎肖像的豆子增加了眼睛和超大的嘴巴。豆子的耳朵只是发挥了本来面目,完全营造了一种合不拢嘴的快乐形象,绝对符合看到某些微信消息的兴奋\ (≧≦)/

没错,就是豆子,而且上面还长满了豆子。豆作为一种食物容器,很早就出现了,但铜豆的普及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作用与我们使用的小盘子有些类似。盖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污垢和其他不干净的东西掉入器皿中。

这张正面照真的很牛逼。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些动物的形象,你会发现它其实是一幅狩猎画像,很可能是当时人们狩猎场景的艺术升华。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非常流行包含人物故事的图案,如狩猎图案。

实在是没法一一介绍了,在这里还要为大家的流量道歉。

就我一个不懂艺术却爱微信颜文字的人来说,这组沪上文物总动员的《晚安》的艺术组合还真没得过。就其他很多创意而言,尤其是不同材质、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雕像或面具的运用,比如铜、瓷、陶、竹等等,简单的动画让表达更加可爱自然,真的是很棒的尝试。虽然有些没有面部图像的文物不好创作,不好玩,但是有些利用了物件本身的艺术特点和直观感受,然后拟人化(比如那个我来了),给了我很大的体验,所以我喜欢它们都动起来~

下次在上海勃利见到他们,你以为他们是老朋友吗?

小伙伴们都看到了这里,去之前一定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