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拉萨名片”大昭寺?

对于西藏首府拉萨来说,坐落在老城区中心八廓街上的大昭寺,是一张无与伦比的名片。千百年来,它不仅是藏区重要佛教活动的中心舞台,也是佛教徒眼中永恒的寺庙。

大昭寺是西藏最早的佛教建筑。它建于公元647年,东西向,基本上是木石结构。整个寺庙的建筑风格以藏式为主,带有中国唐代和尼泊尔的一些特色。刚建的时候并不大,只有八个大厅。经过历代的多次修缮和扩建,今天形成了一个占地25100平方米的四层大厅和金色屋顶的大型佛教建筑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对大昭寺进行了多次维修和修缮。2000年,自治区政府又投资2900万元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同年6月165438+10月,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建工程,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昭寺有很多稀世珍宝,其中最著名的文物是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12岁释迦牟尼像。这是历史上第一座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藏民称之为卧佛。它不仅是所有藏区最珍贵的文物,也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最至高无上、最受爱戴的佛。络绎不绝的香客、睡在风中的香客、游客涌向拉萨,大多是为了这尊耀眼的睡佛。

大昭寺的主体由玄关、庭院、寺庙和分布在其周围的僧舍仓库四部分组成。庭院天井是日常练习的主要场所。回廊下点着数万盏酥油灯,所用的酥油都是朝拜者提供的。这些长明灯是大昭寺的第一景。

每天早上,回廊是寺庙里最繁忙的地方。回廊的墙壁上绘有数千尊佛像,所以又叫千佛廊。有人说,翻经是藏民最放松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这些念经的人,行色匆匆,走在业障之轮的六大司道上。

正殿是大昭寺最古老的主体建筑,也是整个寺庙的精华所在。这座12岁的释迦牟尼雕像供奉在这个大厅的中央。大殿的梁架和斗拱结构采用了汉族古典建筑手法;第一檐和重檐之间有108木雕蹲伏动物和泥塑半圆形狮身人面像雕塑,体现了尼泊尔的建筑特色。柱头屋檐上的所有装饰都是典型的藏族传统风格。这种不同风格的包容性特征与大昭寺的建造背景密切相关。

一千三百多年前,这里被称为薛稷沃堂。其实是一片长满水草的沼泽。在沼泽的中央,有一个小湖,叫沃堂湖。这里虽然土地肥沃,草丰美,但却是一片人烟稀少,野羊成群的荒野。据说属于当时势力强大的苏皮部落,吐蕃部落——藏王松赞干布的祖先——的势力还没有延伸到这里。公元7世纪初,居住在山南的吐蕃部落日渐崛起。到第三十代三宝和松赞干布的祖父达日尼西时,统一西藏的大业开始了。松赞干布的父亲朗日伦赞继承王位后,继续他艰苦卓绝的征战。没想到,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朗日伦赞被反叛的大臣毒死。年仅13岁的年轻王子松赞干布即位,成为吐蕃第32代赞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松赞干布不负众望。他勇敢地迎接旧贵族势力的挑战,迅速稳定了局势,平息了叛乱。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他继续在整个藏区走南闯北。

据传说,有一年夏天,去打仗的松赞干布路过薛稷沃堂。为了缓解旅途的疲劳,他来到当时的吉曲河,也就是现在的拉萨河洗澡。当他抬头向远处看时,他看到了离海岸不远的一个小平原。平原四面环山,中央有两座小山突兀而立。松赞干布意识到,薛稷沃堂不仅是一个绿草如茵、土壤肥沃的地方,还是一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他暗下决心,统一大业完成后,一定要把王度从山南迁到薛稷沃堂。不久之后,野心勃勃的吐蕃王统一了全西藏。

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女宗室文成公主,入藏。当时,佛教已经从印度传入内地,并且欣欣向荣。信佛的文成公主,陪嫁婚礼中有一尊12岁的释迦牟尼镀金铜像。据史料记载,这尊佛像由汉斯·贾拉嘎和卢嘉兄弟用了三年时间从唐朝都城长安到达藏区。进入拉萨时,嫁妆队伍被堵在城北,人们不得不站在四面八方,用白绸子将佛像盖上。聪明的文成公主通过历法计算得知,汽车被困的地方恰好是西海龙王的宫殿,于是决定将佛像放在原地,建一座寺庙供奉,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小昭寺。千百年来,小昭寺成为藏汉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在文成公主到来之前,松赞干布已经娶了尼泊尔人尺尊公主为妻。大昭寺的修建也激起了尺尊公主为佛祖建寺的念头。她在城东南选择了一个寺庙基地,亲自指挥工匠开始施工。奇怪的是,白天搭建的部分到了晚上就塌了,反复搭建倾斜,她只好求助于熟知占星历法和五行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欣然同意。她白天观察地形,晚上观察天象,发现吐蕃的地形很像卧巫,不利于王建国在西藏的建立。必须在指定的地点建造一座神庙,以震慑邪恶女巫的嚣张气焰。而薛稷的沃堂地区原本就是女巫的心脏,沃堂湖就是她的血湖。要在沃堂湖上建庙填湖,建庙堵住女巫的血脉。文成公主向松赞干布提出建议,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用白山羊背土填湖。于是,浩荡的填湖造庙工程开始了。

三年后,大昭寺和大昭寺同时落成,两位公主带来的佛像也被请到了各自的佛寺。卧佛原本是放在大昭寺供养的。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后,迎至大昭寺,将尺尊公主带来的8岁释迦牟尼像移至大昭寺。此后,这两尊佛像一直住在寺庙里。

公元7世纪末,大昭寺周围逐渐出现了供信佛者居住的临时住所、招待所和房屋,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随着寺内香火不断,逐渐形成了王度第一条商业街的规模。拉萨,这个高原之王,自此初具规模。当时拉萨叫“格萨”。中国史书翻译成“罗地”或“罗少”。藏语中“山羊”叫“挑衅”,而“土”叫“萨”。“挑衅”的本义是山羊背土,其实是大昭寺的本名。因为大昭寺是薛稷沃堂最早的建筑,也是国王都城的象征。因此,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座以大昭寺为中心的皇城称为“约萨”,薛稷沃堂这个名字也逐渐被人遗忘。

在大昭寺的正殿前,等待祭拜卧佛的人们已经排起了长队。从他们的衣着来看,很多是远道而来的陌生人,但大部分是本地人。平日里,每天都有数百名香客来大昭寺拜佛,但如果赶上节日或者每个月的藏历十五,人数会更多。拜佛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只在上午,下午1以后是留给游客参观的。这些人内心充满虔诚和期待,有时等了一个上午也很难见到“佛面”。

人们朝圣的形式很简单。他们在佛像的莲花座上轻轻抚摸额头,然后将手中的哈达或钱币放在佛像前。即使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整个过程也很短,最多不过十秒钟。

一千多年来,大昭寺的圣火一直在吹,香客络绎不绝。然而,就像世间万物都有过自己的起起落落一样,这座被信徒们称为藏区“麦加卡巴”的寺庙,在历史上也有过痛苦的时期。

9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室在200多年后逐渐分裂,部落拒绝接受管辖,王权和奴隶制也面临全面崩溃的危机。公元841年,隆达玛登上吐蕃赞普的王位。干旱无雨时,瘟疫蔓延,僧人向佛求援,社会生产遭受空前破坏。更大的悲哀是,隆达玛听信了周围大臣的谗言,把这一切天灾说成是信佛怒从天降的结果。隆达玛因此颁布法令,开始大肆破坏佛教,强行关闭寺院,强迫僧人结婚回归世俗,焚烧佛教经典。公元842年,大昭寺建庙以来最黑暗的时期来临,庙前广场变成了血流成河的屠宰场。众僧惊恐万状,四处逃散,前堂香火不复存在。然而世事无常,有时会推导出一个不可思议的因果本源。同年,在大昭寺前,灭佛的藏族僧人达摩被僧人拉隆·贝多吉借献宗教舞蹈之机,用弓箭射死。从此,藏王对各部落的统治开始慢慢瓦解,处于鼎盛时期的吐蕃王朝在随后的民众起义中崩溃。

朗达玛灭佛数百年后,虽然有虔诚的信徒前来烧香朝拜,但大昭寺的香火却比以前少了很多。直到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发起格鲁派昭法会后,随着僧人的不断聚集,大昭寺的香火再次兴盛起来。

新佛像藏起来之前只是工艺品,藏起来之后才有生命,这是藏传佛教特有的观念。包装很讲究。先用朱砂水洗净佛的空腹,再用香藏药浸泡,防腐防虫防蛀,最后依次放入珍珠、五宝、圣土、干贝、经书等。这些材料大多来自印度和尼泊尔,也有一部分来自藏区各大寺院。用于存放的经书必须根据佛像的大小专门印制。这些经书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安装在不同佛像上的经书不同,安装在佛像不同部位的经书也不同。此外,大昭寺的僧人还可以根据客人的要求和所付的钱数,为佛像装载一些特殊的材料,如天然珍珠、金银、宝石、舍利子等。

这些隐藏的佛像只有生命,只有在大雄宝殿的卧佛前被高僧开启加持后,才有灵魂和灵性,才能成为人们供养的佛。为信众、游客或一些寺院存放新佛像,已经成为大昭寺非常重要的管理方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观光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和潮流。西藏旅游资源丰富,有独特的景观和独特的人文历史。藏传佛教给这片雪域高原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里的一切都令人神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让古老的大昭寺焕发了青春,向世人揭示了它的真谛,也让这里的喇嘛们除了打坐、诵经、修行之外,又多了一个新的职业——喇嘛导游。“去拉萨不去大昭寺,说明你没去过拉萨。”这是大昭寺著名喇嘛尼玛次仁的话。也是几乎每个旅行者都认同的观点。

大昭寺北侧二楼是僧舍区,小和尚尼玛次仁就住在这里。他是西藏第一个穿着深红色长袍的喇嘛导游。尼玛次仁原本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他的家乡林州县的蓬布,和拉萨只有一山之隔。尼玛次仁小时候的梦想是当大哥大。格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学名,有四个等级。格西通常产生于大昭寺藏传佛教年度大法会的辩论中。为了完成儿时的梦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年仅15岁的尼玛次仁从家乡乘坐路过的卡车来到大昭寺,剪了头发,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年轻喇嘛。他雄心勃勃,努力学习。他不仅认真学佛,还上语文和英语课。短短几年,他就从大昭寺众多僧人中脱颖而出。尼玛次仁虽然没有成为通常意义上的格西,但却成为了真正的秀才,大昭寺的顶梁柱。

大昭寺的喇嘛导游对每个旅游团收费50元。这些收入不归他们个人所有,全部上交寺庙。喇嘛导游每月从寺庙领取几百元的固定工资。大昭寺门票从最初的5元逐年上涨,到现在的每张80元,门票是大昭寺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一收入每年高达600多万元,加上信众、境内外组织或私人的捐赠,以及寺内制作、存放佛像的业务收入,年利润可达654.38+00多万元,基本可以满足僧人的成本和大昭寺本身的维护费用。

尼玛次仁作为喇嘛的导游,知名度很高,受到游客的称赞。曾经有人问尼玛次仁,大昭寺讲解了多少遍,几千遍还是几万遍?尼玛次仁自己也答不上来。他只是说他非常投入每一个解释。尼玛次仁总是面带微笑,微微弯腰,用恭敬优雅的手势指着一幅壁画、一尊佛像、一根雕梁或一个门楣,用藏语、汉语或英语流利准确地说着话,浅显易懂,风趣幽默,过去的、现在的、历史的、未来的。在他的带领下,许多游客穿越了千年时光隧道,详细地欣赏了西藏和藏传佛教,以及大昭寺历代耐人寻味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