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400字介绍一项运动的历史
在一些英国大学生中,流行一种非常类似乒乓球的室内游戏,叫做“Goossime”或“Flim Flam”。没有统一的规则,有10分,一局20分,一局50分。
或者100分一局。发球时,可以直接把球发向对方的桌子,也可以先把球发向自己的桌子,再跳到对方的桌子上。使用的设备也和今天的大不相同。球拍是中空的,由羊皮纸制成,形状为椭圆形,有长柄。
为了不损坏家具,通常在橡胶或软木实心球外面包裹一层又轻又结实的羊毛。有时候,在饭桌上立网打架;有时候就在地板上用两把椅子当柱子,中间挂个网就可以玩了。虽然打斗不是很激烈,但是并不好玩。
大约1890一个叫詹姆斯·吉布的英国人在去美国旅游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赛璐珞做的空心玩具球,它的弹跳能力很强。于是,他对球进行了一点点改进,逐渐在英国乃至全世界推广开来。也许是因为球在桌子上弹来弹去,发出了“乒乓”的声音,英国一家体育用品公司首次使用“乒乓”一词作为广告名称。就这样,乒乓球开始有了画音的名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原本在欧洲发展良好的乒乓球运动不得不停止一段时间。20世纪20年代后,在蒙塔古等人的推动下,一度被忽视的乒乓球运动在英国重新活跃起来,并组织了一些全英乒乓球比赛。1926年,因为发现“Ping-Pong”一词是商业注册名称,而原英国乒乓球协会缺乏代表性,所以解散了原组织,重新成立了乒乓球协会。这个名字已经使用了几十年,ITTF仍然使用这个名字。中国乒乓球以其声音命名,但翻译成英文时,仍然是“乒乓球”。
从第一届世乒赛算起,世界乒乓球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欧洲乒乓球运动的鼎盛时期(1926-1951年)
在这25年间,* * *举办了18场比赛,先后在英国、瑞典、匈牙利、德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法国、英国、埃及、法国、英国、瑞典、匈牙利、奥地利举办。只有第13届比赛在非洲埃及举行,其余17届比赛在欧洲举行。
七个正式项目中,有117个冠军(因为第十一届女单没有冠军,所以是118减1)。除了美国选手拿了8个冠军,其他都是欧洲选手拿的,占了所有金牌的93.1%。
此外,参加比赛的国家主要是欧洲。基于以上三个原因,被称为欧洲的鼎盛时期。
在技术打法上,虽然男单第一名雅可比和女单前五名的梅登扬都在进攻。
法,但后来的世界冠军都是以切或者切攻结合为主。所以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主导打法是削球,指导思想是“自己少犯错,让对方犯错。”
这一时期削球的大发展和好成绩有四个原因:
第一,武器的作用。大部分运动员使用橡胶颗粒胶,其特点是弹性小,容易掌握,有一定的摩擦力,可以使球旋转。很明显,这种球拍的特点是以守为攻。用它攻击时,虽然稳有余,但速度和力量不足;用它防守的时候,既稳又旋转。
第二,规则的限制。当时的球台比较窄,146.4 cm(现在的152.5 cm),球网17 cm(现在的15.25 cm),球比较软。这些条件有利于防御,不利于进攻。
第三,榜样的作用。在第二届世乒赛上,男单冠军被匈牙利的梅什洛维茨和贝拉克争夺。巴拉克之前赢了两局,第三局以20比18领先,但只是因为急于进攻,他不仅输掉了比赛,还输掉了整场比赛。这场比赛对当时欧洲的技术发展方向影响很大,让他们更加坚信只有健全的防守才是最好的取胜之道。于是,当时乒乓球的技术方向就朝着稳防的方向发展。第四,当时的乒乓球还处于初级阶段,高级或高难度的技术都无法掌握。削球失误少,进攻失误多,尤其是重量级扣杀,技术难度更大。作为当时的运动员,避难自然会变得更容易。
在第11届世乒赛之前,因为比赛没有时间限制,所以有很多“马拉松式”的乒乓球比赛。以第十届为例:1分最多用了2小时20分,一场男单用了7个半小时;迪奥
男团决赛对阵罗马尼亚居然用了31个小时。第11届女单决赛已经打了1小时45分钟,但双方依然不分高低。大部分观众已经陆续离开,少数人甚至打起了瞌睡。最后,裁判让他们抽签决定结果。因为两个女人的坚持,这个女单冠军的宝座空了。显然,这种漫长而枯燥的比赛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是不利的。第11届世乒赛后,ITTF修改了比赛规则:球台加宽到152.5cm,球网缩小到15.25m,比赛改为硬球;游戏时间有限。五局三胜的游戏不要超过1小时45分钟,三局两胜的游戏不要超过1小时。另外还做了一个美国Knuckk式的发球方法,发球前禁止用手指旋转球。这些改革为攻球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切攻结合开始发展,还出现了一些以进攻为主的球员。但由于时间有限,当时的进攻技巧还达不到战胜劈砍的水平。
(2)日本队称霸世界乒乓球的时期(1952-1959)
日本乒协早在1928就加入了ITTF,但直到1952才第一次参加世乒赛。日本队,手拿海绵球拍,直拍全攻的打法,震惊了整个世界乒坛,虽然只有三男两女参赛。他们接连击败多名欧洲著名后卫,夺得男单、男双、女团、女双四项冠军。从此,世界乒乓球技术优势从欧洲的削球转向亚洲的进攻。攻防成为当时世界乒乓球技术的主要矛盾。
在此期间,* *举办了七届世乒赛(19-25届)* * *获得了49个冠军,日本队获得了24个,占了全部金牌的49%,差不多一半。尤其是在1954的第21届世乒赛中,日本队包揽了男女团体冠军;1959第25届世乒赛,日本队居然包揽了7个冠军中的6个,真的是巅峰之作。
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选手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勇于创新。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乒乓球界以横握削球为主,但日本队敢于独树一帜,采用直拍的远台全攻打法,令人耳目一新。
海绵球拍最早出现在1951年的第18届世乒赛上,被一个奥地利的法律系学生使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不过日本选手稍微换了一下球拍。
软化海绵,并将其与自己的传统进攻打法相结合,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功,将乒乓球技术推向了主动进攻时代。
第二,扎实的基本功。日本选手基本功非常扎实,尤其是正手进攻,动作稳定,打击力量大。遇到机会的时候,他们基本上能百发百中。关键时刻,他们自然会表现出“一个艺术家胆大包天”的勇气。
第三,顽强的意志。在比赛顺利或者暂时落后的时候,可以全力以赴,奋力一搏,其气势往往会吓到对方。
因为海绵拍的出现,当时很多人反对,甚至要求禁止。直到1959年,ITTF才通过了关于球拍标准化的决定:球拍的海绵必须包覆正胶或反胶,海绵和橡胶的总厚度不得超过4毫米,其中橡胶的厚度不得超过2毫米,应该说球拍的创新提高了乒乓球的速度和旋转,促进了乒乓球技术的发展。
(C)乒乓球在中国的崛起(1961—1969)
上世纪50年代末,日本队如日中天的时候,中国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
1961——1969,* *举办了第五届世乒赛。中国只参加了第26、27、28届比赛。第三届* * *共有21个冠军,中国获得11,占全部金牌的52%。申国队未能参加第29届和第30届世乒赛,但从当时的技术实力分析,中国还是占了上风。以“快、准、狠、变”为独特风格的中国近台快攻打法和以“稳、低、转、攻”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削球打法,把世界乒乓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运动员创造了一项新技术,弧圈球。由于当时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旋转强烈,但弧线高,速度慢,未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威力。但是弧圈球对以后世界乒乓球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D)欧洲乒乓球的复兴和欧亚之间的竞争(1971-)
20世纪70年代,世界乒乓球技术突飞猛进。经过近20年的努力,欧洲玩家终于找到了一条新路。他们取中国快攻和日本弧圈球之长,创造了弧圈球结合快攻和快攻结合弧圈球两种新打法,从而走上了复兴之路。直到1977年第34届世乒赛,虽然欧洲选手进步很大,但亚洲依然占据上风。从31到第34届世乒赛,欧洲只有32个男团冠军被瑞典夺得,其他三个都被中国夺得:男单冠军,两个在欧洲和亚洲;女团和女单桂冠,4届都是非亚洲人。
从第三十五届1979到第三十九届1987,男性方面,欧亚势均力敌;就女性而言,亚洲强于欧洲。欧洲球员自从走上了速度与旋转相结合的道路后,表现出了极大的活力,但仍存在一些技术漏洞(如反手进攻不足、台内球处理不到位、前三蟋蟀力量不足),因此一直没有根本性的突破。直到80年代后期,他们的短板终于补上,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全方位进攻风格。台内、近台、中远台球可以进攻,正手、反手、侧身,下旋、上旋球可以进攻,低高球可以进攻。1989第40届世乒赛上,欧洲选手包揽了男团、男单、男双的所有男子比赛。在第41届世乒赛上,男团前五名、男单前两名、男双冠军都被欧洲选手夺得。第42届男团比赛,欧亚平分秋色,但冠军依然由欧洲队夺得,单打前四名均为欧洲选手。
世界乒乓球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欧洲男队终于取得了优势。在第42届女团比赛、女单比赛、女双比赛中,前四名均为亚洲选手。所以女性的处境还是努力为亚洲勇敢。在第42届男单决赛中,世界乒乓球技术呈现出“全方位、近台、快、猛、速决”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