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的建筑特色
正殿和前厅的屋顶上塑有“双龙抓珠”和“凤凰飞翔”的瓷雕。
庙里的金木雕非常精美,非常壮观。殿下的大水磨石蓝石上雕刻着一条中国罕见的龙,腾云吐珠,犄角突起。这些石雕都是历代名家的优秀珍品。大殿正中是关公的雕像和神龛,两侧是四位将军,右边是周仓。寺内有许多明清时期的石刻、木刻对联和匾额。清朝咸丰皇帝的御笔“万世之极”高悬大地。
大殿东侧悬挂一口清代光年间铸造的铜钟,高1.2m,底长2.15m,重400多斤,声音洪亮。整个寺庙排列整齐有序,气魄非凡。
历史渊源
据调查,东山关帝庙是台湾省众多关帝庙的祖庙,历史悠久。
明朝18年(1663),郑成功之子郑静撤离铜山,返回台湾。宁静国王朱淑贵专门在宫中修建了关帝庙,以铜陵关帝庙的形式修建。神龛上悬挂着清朝五十四年(1289)巡抚杨艳丽赠送的一幅明代武英画像。据澎湖鸿毛城关帝庙管委会王先生介绍,鸿毛城关帝庙早在明代就从铜陵关帝庙进入澎湖,后从澎湖进入台湾,流传于台湾省南部,被称为“文恒帝”。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海军司令施琅率师赴台后,官兵在台湾省分发“铜陵关帝庙”香火。
清朝嘉庆年间,漳州平和县人林峰从东山关帝庙回乡,分发香火,雕刻关帝像。后来林风后裔林等人亲自到铜陵关帝庙,渡海到台湾省卡玛兰(今宜兰)建庙,名为庙,成为台湾省北部最早的庙宇,并流传到台湾省各地建关帝庙。
台湾省很多关帝庙都是东山人建的。如康熙52-54年,童山被任命为台海省水师左颖巡崇公,在竹罗县东北角修建关帝庙。清代东山教师傅在台湾澎湖修建了一些关帝庙。民国二十三年(1933),东山县村建筑师林、林锦添、林宝宗向澎湖的马公、赤前、和台北申请,在此居住三年,修建了与铜陵关帝庙风格相同的四座关帝庙。
台湾省同胞非常崇拜东山关帝庙,经常来朝拜捐钱。东山关帝庙吴庙重建碑,记载了台湾省安平、澎湖、鹿港等地军、政、商、渔预备界40余人捐款的名字和金额。
文化交流
近年来,宜兰、高雄、花莲、新竹、台北、台中、台东、桃园、基隆、澎湖等台湾省关帝庙信众纷纷组团到铜陵关帝庙参观,开展关帝文化交流活动,供奉“追祖”牌匾,并向台湾省送去关夫人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