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推荐几本关于小学三年级作文辅导的书?
叶圣陶先生说:“人生如喷泉,文章如溪流。泉水充沛,溪水自然日夜热闹。”
其实写作就像喷泉一样,是思想感情的自然表达,不是别的。与成年人相比,学生的生活简单、真诚、快乐。这才是学生“真实”的生活,这才是学生作文的“源头”。如果心里不开心,可以通过作文发泄出来,达到内心的平静;我心里高兴,通过作文讲出来,心情恢复平静。作文里可以上天入地,呼风唤雨;可以连接千里,遥望今昔;可以笑可以骂,可以自得其乐。如果这样,作文就能表达得淋漓尽致,内容充实而有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第一,愿意观察,善于观察。
世界上有无数的人、事、物、景。生活是一片海洋,不缺物质。缺的是发现的眼睛。但是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洞的,不是因为不善于观察,而是因为不善于观察,在观察的时候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所以,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遨游,去观察,去体验,督促他们去发现以前从未发现过的东西,去获得新鲜的感受,让他们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的笔去描绘这个多彩的世界。
1.仔细看。
应该教导学生处处注意他们周围的事物。如果要写一个熟悉的人,首先要确定观察的对象,然后尽量接近他,观察他的肖像、衣着、言谈、举止、内心活动等。,以防你“身在此山”,“不知真面目”。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提高观察质量。比如,在引导学生观察菊花时,首先要通过视觉了解菊花的形状、颜色和姿态;然后通过嗅觉,闻到它的花香;然后通过触摸触摸它的实体;最后通过味觉去品味。
2.带着感情观察。
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一般会伴随一定的情绪。如果你看到美丽的风景,欣赏甜美的音乐,你会感到轻松愉快;看到丑陋的东西,听到刺耳的声音,一般都会产生厌恶和仇恨。也有一些学生观察粗心,对观察对象冷漠,写文章不怒自威,缺乏真情实感。可见,训练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达到古人所说的“寻象入境,知神于物,从心得之”的境界,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愿意积累,善于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写的,一定是学生存的。”学生作文是一个倾注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反映。在《再送给年轻读者》一文中,我对学生写作的困难做了这样一个精辟的分析:“是不是有时候提起笔就觉得说不出话来,有时候风景的颜色和形象在眼前一闪而过,却无法用笔描绘出来?”.....“无话可说”是指没有生活的积累,“说不出”是指缺乏语言的积累和表达。
1,生活积累,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
要注意引导学生的目光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做有良心的积累材料的人。
(1)参与生活,融入生活。
学生不是生活中的局外人。既要培养学生理解生活的能力,又要引导他们自觉参与生活、组织活动,让学生积累典型的写作素材。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败,也关系到在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过程中能否深化作文的主题。比如在写作的训练中,仅仅依靠作文指导来启发学生选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往往一时记不住,写不出来。那么在写作文之前,就要组织学生以“赞美他(她)”、“我佩服他(她)”、“他(她)真好”等即兴演讲的形式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刻意回忆和收集自己所写人物的相关材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表现人物的欲望,产生对作文的兴趣,选择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素材。
②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一切经验和见识都来自实践,实践产生真知。学生在参与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和感悟,从而成为作文的素材。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以积累作文素材。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实践的感受。如学习一门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被别人夸的喜悦;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时的挫败感;因被批评、误解甚至讽刺攻击而愤怒...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些东西都放进自己的“材料仓库”。随着材料的积累,他们可以轻松方便地写作文。
2、语言积累,解决‘不能说’的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但却不会表达,或者表达得不够准确,甚至思维紊乱,这与他们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有关。丰富的语言积累来源于广泛的阅读。“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通读万卷书,博览群书呢?
①拓宽阅读面。
老师应该经常向学生推荐阅读材料。第一,适合学生的文学作品要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重点。二、优秀作文评选等等,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灵感;第三,科普书、工具书等非文学类书籍,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练习准备素材。
②使用阅读卡。
要求学生将平时教学文章中或课外阅读中遇到的精彩片段、妙语、成语、名言进行提炼整理,并写出简短的阅读评语或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③有针对性的主题阅读和自由阅读相结合。
定向主题阅读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与语文教材中单元阅读和单元作文的风格相协调,从而提高阅读和作文的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选择材料,体现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