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有什么习俗吗?

有的节日极其隆重,祭品满桌都是。“五碗头”也必须放在最上面,成为主角。即使是结婚的时候,新郎新娘出门进门,吃的也是一样的四菜一汤五碗。有的地方六碗菜,取偶数。为什么要有五种祭祀礼物,不多不少?潮人对“五”字有一种神圣感。这首先来自于古代先民对自然的解释,因为“五”在一到九的九个序数中间,称为中位数,处理问题最温和。因此,赖以生存的粮食“稻、麦、豆、高粱、米”称为“五谷”,它们生活的地面称为“五方”、“五土”。人们常说的五通财神也和这个观念有关。有五个时间序列:春、夏、长夏、秋、冬。还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金、木、火、水、土五行。戊寅宫,商、焦、郑、虞。五味是咸、甜、酸、辣、甜。人体有五感,五脏,五脏。当你钦佩别人时,你说“充满钦佩”。夸人有学问,叫“学而优则仕”。还有五种感情“喜、怒、哀、乐、怨”称为“五情”。所有这些都是相互对应而产生的。《黄帝内经》苏文也说:“五谷为补,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补”。这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对于人类社会,古人也常用“五”来分类。《易》系词:“五日五地”。于是,周天子设置了司徒(掌管户籍)、司马(掌管兵马)、司空(掌管工程)、司寇(掌管刑罚)、施思(掌管官员)五个司。君主、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称为“五伦”。天、地、君、亲、师合称“五服”爵位分公、侯、伯、子、公五等。鲁的地位只传到第五代,“君子泽斩于五代。”“五礼”是指古代的吉礼、凶礼、军礼、客礼、贾礼。人的五种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此外,刑罚又分墨(削脸)、掴(削鼻)、斩(削足)、宫(割人)、大君(斩首)五等,称为“五刑”。《礼记》也有“五祭”说,即日产、门、井、厨、钟灵。中灵是房间的中心。人们向往的“五福”叫做长寿、富贵、康宁、修德、考完试。历史上也有“五帝”“五霸”“五虫”。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很多事情不断深入。比如官员从古人的“五司”变成了“六师”“九贵人”...对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五色变成了“七色”。只有潮汕人始终坚持“五分”法。对于社会上各种纷繁复杂的人事,往往总结为“五色五数”。饶平海山香船是送香船送瘟神的仪式。潮汕各地都有这种习俗。然而全国都指这件事。纸船是香船。潮汕有这个习俗,但各县的表现都差不多。不过有的地方叫乡船。其实乡船不准确,其实是香船。饶平县海山镇福仁村和高塘乡都有拜神的习俗,叫送香船。送香船就是送瘟神下乡。“香船”是用竹纸糊成的,而浮村则是一条张着巨嘴,牙齿露在外面,肚子鼓得很大的河豚,而高唐乡则是直接扎成船形。“优香船”的时间在福仁村是正月十六,在高塘乡是二月初二(据说也是正月十六,但因兵变不能进行,改为二月初二,后沿继续),形式基本相同。走香船那天,先祭神,送香船是最后的仪式。浮村的仪式是:先由村“大哥”(族长)在三山王庙周围洒上红花清水以示吉祥清净,然后求签求答,直至求三圣签(一阴一阳为“圣”签),“大哥”大声呼喊“圣”!大家欢呼起来,随着三声炮响,香火船开始了。前面一对写着“家乡平安”的大灯笼带路,然后“香船”(海豚)就出来了。后面八顶大轿子抬着王爷(偶像)像,两边彩旗飘扬,喇叭齐鸣,鼓声轰鸣。香船由村里的中年富民组成,身着白衣,腰间围着红布毛巾。他们在村外的大道上跳舞、奔跑,旁观者则向香炉投掷石块。绕村一周后,走香船的人要以最快的速度把香船送到海边,扔到水里,象征着把一个村子里所有不祥的东西都扔到海里流走。香船抛入海中后,三山王国王子的法身被抬回原处,仪式就此结束。对于高唐乡的香船来说,事先的准备工作就是在去年二月初二之后迎娶新娘,生男孩的青壮年男子要在“摆渡人”(也就是供养香船的人)上签字,被订的人必须邀请所有的亲戚来完成这个奇迹。二月初二,一艘用竹子制成的香船上挂着“一帆风顺”的横幅。船上装着村民遗留下来的不祥之物,即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六各家各户打碎的碗、碗等陶瓷碎片,以及各家各户为解危而擦拭的“纸钱”。重达几百斤的香船,由“摆渡人”托举,数百人护送(其实香船是百余人托举),后面是大锣大鼓、彩旗、八宝兵器、一个古装队、八大宗师偶像,把香船赶出了2公里外的黄冈河。一路上,围观者向香火船投掷石块。密度大的时候,石头就像雨滴一样。跑完香船,抬香船的人往往伤痕累累。走在香火船上,乡亲们个个兴高采烈,喜气洋洋,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邀请外地亲友,煞有介事。香船发出洋流的时候,人们总好像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感到无比的惬意,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欢呼。在高唐乡坐香船时,贴了一副对联:“看新风尚,何等快意;春风充满了舒适。”很好的写照了此时的这一幕。元宵节潮汕习俗元宵节又叫上元节。这是因为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宫、地宫、人宫),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希望得到天宫的保佑。潮汕元宵节的大部分活动包括挂灯笼、游灯笼、舞狮、猜灯谜、吃汤药等等。它的主要内容是灯笼,所以也被称为元宵节。它具有最强烈的娱乐色彩,所以被称为元宵节。潮汕的元宵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老式神巡赛都是在元宵节前后举行,活动时间长,项目多,民俗文化更加浓郁。改革开放后,各地政府倡导在此期间在国内外开展各种健康的春节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使这个节日更具时代感和积极意义。元宵节灯笼一直很受欢迎。明嘉靖刻本潮剧《镜花缘》曾折,说“三街六巷好光棚”。清嘉庆《澄海县志》引旧志云:“自十一夜起,庙堂街上张灯结彩,宫女游子,花开花落,荡秋千,歌至高峰。”他还说:“在这个普通的夜晚,所有的庙宇都张灯结彩,争奇斗艳,岙山如画,亭台楼阁...争灯笼。”最著名的是潮州。清初潮州青龙寺兴起后,每年有三个晚上全城沉醉于花灯鼓乐之中。每次第二天晚上,我们聚集在北门箭道评比,年复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灯名扬海内外。潮州民歌有《百幕灯歌》,表现了潮州灯会的繁荣。除了大型的元宵节,家家户户都挂着喜庆的灯笼。从十三号开始,去祠堂挂灯笼,十五号把灯笼拿回来挂在家里,叫兴灯笼。“光”与“丁”谐音。旧俗都要“旺人”,方便元宵节在灯笼上做谐音“兴灯(丁)”的文章。现在的元宵观赏基本没有这样的内涵。在文明已经很发达的城镇和一些农村,旧的习俗已经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商业广告的霓虹灯,政府机构的装饰灯,公园和马路上满天的星星,还有各种装干电池的灯笼,供孩子们欣赏。许多家庭都有彩灯,一些家庭传统上挂着带灯泡的红灯笼。各市县还举办大型灯展,火树银花,五颜六色,旧瓶新酒,令人赏心悦目。从古至今,潮汕人代代相传。中秋节晚上,家人团聚,满月也是圆的。直到,举起我的杯子,我问明月快乐吗?在这美好的白天和夜晚,举家赏月、赏月、拜月、邀月的民俗由来已久。城乡各处,家家户户都被夜灯映照着,楼房的阳台或庭院里,摆着一桌丰盛的菜坛,穿着锦绣的绸衣,坛桌上摆着满满的月饼、月饼、黑芝麻饼、花生塔、花生桃、芋头(芋头)。祭坛(平台)两侧,甘蔗被“红绳”捆得紧紧的,甘蔗叶被拉进一扇大门,金盆升起,点上香烛。空空如也时,人们向月亮跪拜祈福,表达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寓意月亮圆,人也圆。祈福结束后,全家老少聚在庭前(阳台)赏月,一边吃月饼,一边品茶、香茶、猜灯谜、串串,其乐无穷。“举头望去,发现是月色,再沉回,我忽然想起了家”“但愿人长久,千里美景”等千百年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最受潮人喜爱。“今夜月满望”“天高云淡月团圆”。熬夜的人有幸看到“月华”的五彩光环。在过去的岁月里,妇女、儿童、老人和年轻人跪下祈祷,向“月华仙女”乞求“仙丹”(香灰),喝一杯冲水或戴上它作为“香囊”,祈求和平、健康和幸福。另一方面,农民喜欢预测月球上耕作的冬季情况,希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俗语有云:“云遮秋月,雨照元宵”。就是在中秋节那天看着漆黑的月光来预测来年元宵节的晴朗天气和好运。男女常喜欢祈求“月下老人”来预示来年婚姻美满等等。此外,中秋节民俗还有“烧塔”。塔建在广场的荒地上,一般用砖或瓦建成。塔的中心有木柴。点火时加盐,发出爆裂声,极为壮观,引人入胜。传说“烧塔”这一民俗是元末汉人为了反抗元朝的封建统治而兴起的。请“箩筐姑”:请“箩筐姑”是妇女在中秋节玩的神话传说。女人选择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挂在一个用竹竿编织的“篮子”上,然后在正面点上三根香。女人们席地而坐,唱着“请筐姑,请筐姑……”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