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

中国保定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保定实际,讨论制定我市“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1-2015),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深刻认识保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对我市未来五年具有重要意义。

1,充分认识“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五年来,我们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我们正确把握保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为中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断深化对市场基本情况的认识,大力实施“一主三次”、“产业西进”、“对接京津”三大战略,创造性地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我们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牢固树立维稳思想,妥善处置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圆满完成奥运安保和国庆安保任务,保持了全市大局稳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已经圆满完成。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全市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抓住“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机遇。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京津冀区域规划即将出台,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建设环首都经济圈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充分发挥我市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一定要深入规划,主动对接,率先突破。从自身来看,我市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发展思路清晰,创业氛围浓厚,完全有条件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3.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后金融危机时代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外、省内外竞争更加激烈。我市发展不进则退面临巨大压力。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慢仍是我市面临的基本市场状况。工业化进程缓慢、城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县域经济实力弱、创新能力弱等问题突出。社会转型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社会矛盾易发多发,体制机制转换缓慢等发展约束加剧。加快发展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是全市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十二五”时期的核心任务。我们要强化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开创“十二五”时期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制定“十二五”规划,既要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体现目标的进取性,确保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定的实际情况和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

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继续围绕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强县富民任务, 牢牢把握抓发展、抓项目、保稳定、惠民生的主基调。 深入实施一主导、三次导向、产业西进、对接京津三大战略,以争创“十二五”、实现新跨越为目标统领全市各项工作,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更加注重协调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全力打造更有实力、更有活力、更有魅力、更有竞争力的新格局。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指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切实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五个坚定不移:

——始终坚持加快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前提和解决保定一切问题的关键,聚精会神抓发展,千方百计促发展。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通过项目带动,加快全市发展。

——始终坚持协调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方法,正确处理工业化和城镇化、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实现强市、兴县、富民的统一。

——始终坚持低碳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树立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

创造绿色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不仅为当下提供发展支撑,也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始终坚持和谐发展。把社会和谐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证,牢固树立维护稳定的思想,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努力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始终坚持* * *享受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6.“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二五”目标的确定,要以“十二五”奋斗目标和实现新的跨越为核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不仅科学合理可行,而且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主要指标力争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优化一产,强化二产,增加三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副中心城市为支撑、县城和小城镇为基础的梯级城镇体系。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日臻完善,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

——社会建设得到新的加强。科教文卫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就业和再就业空间进一步扩大,民主法制日臻完善,社会管理日臻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京津对接成效显著,经济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三、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一主三次”、“产业西进”、“对接京津”战略,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研究保定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把“一主三次”作为重构城市空间布局、增强城市带动能力的有效途径,把产业西进作为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举措,把对接京津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加大实施力度,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7.强化大保定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按照分区控制、分类指导的原则,以主城区为中心,完善丁大保发展规划,对清苑、满城、徐水、安新实行一体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明确功能定位,拓宽城市框架,消除区县差距,拓展中心城市主体空间和辐射带动能力。统筹“一城三星一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各级高新区和工业园区的作用,重点发展新能源和能源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餐饮、物流等优势服务业,增强中心城市对全市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加快电谷新区、高铁新区等主要城市功能区建设,发展壮大河北省保定工业园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实施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城市规模倍增计划。到2015年,一湖三星级城市保定人口将达到200万。

8.提高副中心城市的区域带动能力。坚持把三个副中心城市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增强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涿州为副中心促进鲍贝区域整体发展。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环首都经济圈的机遇,发挥涿州毗邻北京的优势,全力启动100平方公里涿州新兴产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连接京津的桥头堡。统筹环首都涿州、涞水、高碑店地区发展,加强与鲍贝定兴、易县等县的区域协调,整合优势,加快发展,形成鲍贝经济板块,打造一线带二线、二线带全市、分步带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

以定州为副中心促进保南地区整体发展。强化定州城市的区域带动功能,完善城市规划,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经济实力。坚持工业立市,加快唐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和沙河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高汽车、电力、煤化工、食品等主导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加强定州与周边县市的规划协调和产业对接,辐射带动安国、博野、曲阳、王度等周边地区,重点支持安国中药等优势产业发展,形成保护华南的经济板块。

以白沟新城为副中心促进东宝区域整体发展。以中国箱包之都、京南商贸名城、东宝为中心城市,发挥体制机制、商贸物流等产业优势,着力打造全市加快发展驱动区、现代特色产业集聚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白沟新城为区域中心,科学规划荣成、雄县、莱文、礼县产业布局,培育壮大群体集中、特色明显、实力雄厚、潜力巨大的东宝经济板块。

9.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意见,继续加大对西部八县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西部开发,促进山区发展。以京昆、吴荣、富宝等高速公路为发展轴,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坚持一手抓新兴产业项目,一手抓绿色生态经济,在西部地区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山前、山地经济板块,逐步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着力支持涞源加快发展,发挥河北冶金工业园区、矿产资源、生态特色、交通区位等优势,加大县城规划建设力度,向河北经济强县、现代化中等城市迈进。

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保定发展的主要路径,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意见,构建低碳高效的产业结构、技术主导型的产品结构和龙头企业组织结构,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0,做大做强骨干产业。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培育龙头企业、促进集聚的思路,支持现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财税贡献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从做产品、做质量向做品牌、做标准延伸。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重点发展新能源和能源装备制造业,增强龙头企业实力,扩大整体规模,完善产业链,加快自主创新,打造“中国电谷”品牌。突出民族品牌和民营特色,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做大做强汽车企业,加快零部件企业发展,重点建设一批整车专业化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合作配套基地,建设“华北轻型汽车城”和“河北长安汽车城”。其他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要尽快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1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开展企业标杆行动,加快传统优势产业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转移,努力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品牌信誉好、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重规模、上档次、创品牌,依托白沟箱包、荣成服装、高丽纺织、博力胶带、安信制鞋,打造京南纺织服装加工基地。食品饮料产业将重点发展有机食品、特色食品和功能食品,建设不同区域和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带。化工医药行业将引导企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建材产业,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提高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打造西部绿色建材产业带和环京津新型建材产业带。塑料、肠衣、雕塑等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

12.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以高新区、涿州新兴产业示范区和各类科技示范园区为平台,准确把握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科技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着力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柱。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市场占有率。

13,着力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核心,加大规划和竞赛力度,确保每年重点项目规模和数量位居全省前列。重点实施一批大型、金融型、环保型产业支撑项目,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大产业引领、大投资支撑、大项目实现大发展。

14.发展壮大工业园区的规模和实力。坚持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整合,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结构合理、集聚效应明显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形成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支撑、市级工业园区为支撑、县级产业集群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简化入园审批程序,搭建投融资平台,促进项目入园、企业向园区集中、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完善园区管理机构,理顺园区管理体制,确保园区建设规范有序。

15,加快服务业发展。把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文化古城、保定山水”两大主题,着力打造环首都旅游带,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完善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特色旅游和旅游产业集群,把旅游业培育成服务业支柱产业,加快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充分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以原产地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为重点,支持一批物流园区和龙头企业发展,建设面向京津的第三方物流产业基地,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大力发展商务服务和会展经济。积极培育养老、社区、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加快金融保险业发展。

16,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指导意见,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清洁能源,做好节电、节水、节材、节资源工作。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新上项目,坚决淘汰落后技术和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流通、区域流通和工农业及城市流通发展。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节能减排市场调节机制,加强统计监测和目标责任考核。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更大的魄力、决心和力度加快人口、产业和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提升全市城镇化水平。

17.构建阶梯式城镇体系。认真落实《保定市城市发展规划纲要(试行)》,按照统筹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以大区域为核心、副中心城市为支撑、县城和小城镇为依托,构建布局合理、梯次辐射、拉动明显的城镇体系。改造保定老城,建设新城,放大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承载能力。加快清远、满城、徐水、安新、保定在水系、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公交、社保、户籍制度等方面的全方位对接。开通乐凯大街南延、齐一路西延、朝阳大街北延、白洋淀大道、白洋淀北线旅游快速路等更多中心城市群之间的连接通道。加快建设定州、涿州、白沟新城三个区域性副中心城市,构建产业集聚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城镇体系。积极推动县城向中小城市发展,加快镇区改革进程,打造一批特色中心镇。加大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力度,促进更多农民向市民转变。

18,提升保定城市品位。把提升品位作为城市建设的主线,打造以“京畿重地、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为标志的城市名片。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提升保定城市品位的指导意见,坚持规划先行、精准先行、生态先行,推进历史文化生态融合,每年规划实施一批重点城建项目。在连通两库、西气东输、引水入城的基础上,打造“两环四廊五湖十园”等高标准水韵景观,加快推进政府填湖工程,打通市区通往白洋淀的航道,完成大水系建设。搞好城市绿化,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科学配置学校、医院、市场、文化设施等公共资源,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原则,建设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一批城市标志、符号和品位街区。新建和改造一批城市主次干道,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立交桥和高架路。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19,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京石客运专线、金宝城际铁路、京石城际铁路,规划建设京石城际铁路高碑店至白沟新城支线。建设京昆、张世、张卓、富宝、吴荣高速公路,规划西柏坡至阜平高速公路、石黄港高速公路曲阳支线、大广高速公路白洋淀支线,向北延伸曲阳支线,建设曲阳灵山、曲阳灵山至涞源高速公路,改扩建京港澳高速公路保定段,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积极规划推进保定民航支线机场建设。围绕全市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全面提高县乡公路通行能力。加强供电、热源、气源等能源保障建设,加快推进西北郊区、东北郊区、涿州热电联产项目。完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加快燃气管网建设,实现县际天然气联通。积极发展光电、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推进通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融合,覆盖城乡。

六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重点,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0.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加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优良设施蔬菜比重,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林果产业,扩大规模,打造品牌,建设一批面向京津的蔬菜生产基地、畜禽养殖基地和水果生产基地。完善公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成果转化率和良种利用率。

21,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按照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基地、带动农户的原则,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重点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一批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拓展增值空间。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支持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组成* * *体,享受收益,承担风险。把“一村一品”建设与标准化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集群。

2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引导农民优化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各类农产品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23.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规划引导、产业带动,尊重农民意愿,稳步推进新农村住宅建设。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学校、幼儿园、诊所、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农田节水工程建设,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加大扶贫力度,着力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

24.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自愿有偿和依法加强服务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征地制度改革,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鼓励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水平,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财富积累和村级公益事业机制。

25、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引导城市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农村市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和平等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改变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推进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和延伸,逐步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就业、安全生产、医疗卫生和人口服务等信息系统和管理平台。,城乡一体。集中力量开展白沟新城等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

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全市发展的整体实力。

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全市发展的基础,理顺体制机制,加强县城建设,壮大特色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对强市富民的支撑作用。

26、构建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本着提高效率、有利发展的原则,积极适应省管县改革趋势,逐步理顺市、县(市)管理体制。构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管理、财税管理、土地管理、金融服务等制度体系,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和发展资源的配置效率。坚持分类指导,改革考核方式,下放管理权限,完善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开展县域经济发展对标,县(市)经济总量、规模企业和财政收入净增额每年大幅增长,一批县(市)进入全省前30名。

27.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坚持特色兴县理念,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打造县域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制定鼓励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集中,支持一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按照“人无我有,人无我有,人无我有,人无我有”的思路,培育发展一批新兴县域特色产业。实施县域经济“四项工程”:每个县(市)要培育一个“知名特色产业”、“知名特色园区”、一批“知名特色企业”和一批“知名特色品牌”,每年建成投产一批特色产业重点项目。

28.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性障碍。着力推进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实现民营经济总量、比重和企业规模的新突破。着力打造中小企业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服务三大平台,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倾斜。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表彰奖励纳税大户,营造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29、加大县城建设力度。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县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县城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努力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县城,提高承载带动能力。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路网、水网、电网、供热网、燃气网、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提高环境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县城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依托县城建设园区,努力实现集约化经营和集群化发展。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统一规划,分批实施,提升县城建设质量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