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潜山“禁革谭跃碑”中的柳林寺

应余先生的邀请,我很高兴承担对潜山县官庄镇柳林寺32年古碑的分析工作。8月6日去了柳林寺,住持石长根帮我印了四次。由于碑面破损严重,仍有四个难以辨认的字,不敢乱填,误导他人。现奉令禁止改革的《谭跃碑》原件如下,并参照《安庆佛教》、《潜山县志》、《潜山佛教史》、《三祖寺志》等历史文献和现任方丈石长根的回忆,介绍如下:

江南安庆府潜山县正堂特颁,加录五记,记十大功业,发表十点意见以供祭拜。

每种体质都是以卡为基础。

礼部咨议司将此案呈送礼部,抄出浙江郑雪的钱□条,在中国属于寺庙,所有田地田地,不论有无证据,一律废除谭跃,施乐寺大门永远遵守老话。士子捐的都归寺里,这是乐事。谭跃怎么可能在去年出名并入侵詹博,制造麻烦呢?如果当地官员遇到这样的诉讼,他应该随时结束诉讼以解决纠纷。按照学校的要求,你应该通过该省,显示一个神谕,并彻底废除谭跃。不准你用私证去争避讳,其士所赐慈善之田,谭跃所建之庙,乃许桑道所管,不准你擅自出售。如果有案子给官方,当地官方随时会做,依法惩处。用石头表示禁止是可以的,我也会因为它的话题而尊重它。秦尊的咨询是正确的,公司调到了县里。特此,当查明各寺院现有田地为顷丘时,警方做了笔录并申请,携手隐忍。凭此,布安的和尚和俗人都知道。书上说现有田五斗,一亩分三十丘。信中说,前三户都有雇工,但许和尚管着,不准擅自出售。违反禁令就要依法处罚,要跟着去纪念碑。

乾隆三十二年十月十五日,关南省,一个和尚,一个和尚,一个慧的弟子。

①潜山佛教兴衰史。

潜山佛教最早兴起于东晋咸和年间(326-334)。第二次兴起是在唐大中元年(847);第三次崛起是蒙古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政权(1283);第四次崛起是在康熙四年(1665)。

潜山佛教在唐会昌灭佛(842-845)时第一次被抢;第二次在宋宪春元年(1265),刘渊抗元时期;第三次是崇祯八年(1635)期间,张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潜山;第四次是咸丰年间(1854-1860),太平军数次进出潜山。

据乾隆四十六年《潜山县志》记载,除恢复明末被毁的寺庙外,还增加了涌泉寺、寒山寺、金碧寺、柳林寺、雷音寺...

(2)解读“谭跃禁革令碑”七个大字

秩序:由于明朝洪武朱元璋曾经入过沙门,所以从明初开始,在南方的江南省(包括江苏、上海、安徽)范围内,恢复修建了许多寺庙和安堂。其中大多数是由当地乡绅领导的,他们贡献了巨额资金。寺庙一般都附有土地财产。在小范围内,他们自己给和尚种庄稼,也就是半农半禅。大面积的,出租后周围的人种庄稼。据史料记载,寺内所有的土地都享有不缴皇粮、免交一切赋税的特权。这一政策在清朝的康干时期也得到了延续。康熙四年经济恢复后,开始修建土木工程和寺庙。在寺庙修建前后,或者没有主人的时候,周围一些有影响的人频繁侵占寺庙的财产。鉴于这一特殊情况,浙江学生钱某某向法院举报,收到了学生政府的全部建议,并颁布了特赦令。此后,每当当地僧人向县里汇报情况时,当地官员都会照章办事,坚决维护寺庙利益。这就是“冯至”一词的由来。

禁止皮革:发布禁止条款。

谭跃:捐助者。

纪念碑:竖立一座纪念碑。

因为碑文的内容是普遍适用的,其差异有时差、地名和施主、场区和僧名。根据安庆佛教和潜山佛教的历史,以前在安庆市也发现过类似的铭文。千山市离观音寺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天星寺,有一块内容较短、有几十个残缺字的残碑。时间是乾隆三十三年,比柳林寺碑晚一年。

现任方丈石长根名为吴根祥,排名第二,其弟石魏星于2005年去世。两兄弟住在柳林寺后面。200多年来,吴家都是口口相传,柳林寺前的一条河两岸的八种田,都是这个寺的。清朝乾隆年间,当地一些人逐年侵占寺田,此事最后闹到了县衙。师傅按规定裁定为柳林寺田产,并做了碑文,使其永存。这些文字与碑文完全一致。

从手头的史料来看,无论某个朝代,前潜山县都没有“关泽南”的记载。

据《潜山县志》记载,柳林寺位于县城北部官庄柳林河。居民捐建。桐城张迎赠云:“白云幽深”。张颖(1638-1708)1708是康熙四十七年,礼额一定是他回国期间给的。柳林寺在舒同钱月交界处(当年没有岳西县)。也就是说,柳林寺是在47年前后创立并享有盛誉的。

还有:柳林庵在县城北120里的柳林河前。施廷弼、倪、刘是清初的三位词人。

同一个地方有柳林寺和柳林寺,其他史料也没有相反的证据证明“关泽南”是其他地方的寺庙名称。因此,据了解,释延弼与当地倪姓刘有过立功行为,因而署名“积德行善”。在某个时期,周围的僧侣和习俗一直被称为“Sekizenan”和其他故事。

下令禁止换皮的《谭跃碑》详细反映了乾隆中期潜山县寺庙与权贵集团纷争的客观现象。这座纪念碑不仅具有历史文物价值,而且填补了天星寺遗迹的空缺。柳林寺内的禁碑,与寺前的“百福炉”一样,长达35年,可视为柳林寺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