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凤凰卫视

无意中提到,罗先生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就离家去西樵头的画室。在邛崃人眼里,西桥头相当于城郊结合部。西桥拆了之后,要么是拆迁工地,要么是废墟。王先生怎么会把工作室放在那里?我和李露约好第二天早上去拜访。

西桥站点旁边有一条便道,走进去是某某汽修车。到处都很乱,就像一个棚户区。李露在前面带路,走了一二十步。他面前挂着一扇铁门,旁边立着一块匾,是冯皇台先生题写的,上面写着先生的电话。李露直接敲门,绅士问是谁,然后打开门。

王先生指着站台上水泥堆满的地方说,这里以前是废弃的石灰窑,有个农家乐。因为俯瞰西河,他和朋友们经常来喝茶,也叫“窑中”。大家都觉得有点不合适。他受师傅之邀写了《凤凰台》,没想到十几年后自己也用上了这个地方。后来农家乐不开了,变成了汽修店。这个平台是闲置的杂物堆放点。前年,王先生故地重游。看了很可惜。他以2000元从车库租下,临时搭建书画展厅和禅修室。每天早上,一个人在这里看书、写字、写字、打坐、独处;下午朋友来这里唱歌,他拉二胡伴奏,很过瘾。

“凤凰台”是周围最高的建筑。耐火砖制成的护栏使平台看起来像一座烽火台。站在栏杆上,西河的景色尽收眼底。西桥拆除后,乍一看有点空旷。新建的临时桥,像一条长长的横浪,连接着城市和乡村。王先生说,每天站在这里,可以看到西桥是如何一步步实现巨变的。

我和老公聊了聊我的家乡。王老师提到这件事的时候我有点意外,因为我老家在那里,我们还提到了一些一起认识的人。但王先生说,无缘无故就有家乡花园。原来他不是在东山坪出生,而是在那里逃避困难,两岁就走了。王先生提到曲折的过去,使我想起了“命运多舛”这句话

王先生说得最多的是他在云南工作的两年,在那里发生了许多传奇故事。他创作出版的《青春之歌》,其实是一部云南的个人回忆录。在我和他的谈话中,他不停地插入云南的往事。我问老公为什么要学易经。他闪回到云南:

1990的一天早上,王先生去白鹤山四明楼学习。看到人多嘈杂,他换了观景亭,却又来烧香烧纸。他不能再读书了,所以他干脆去成都拜访朋友。当我到达成都时,我的朋友不在。20年前他临时买了一张票去云南看望公婆。到了云南,就去寺庙里做香,抽签。我妈讲了在1984给他求签的事,也记在了本子上。找出书,打开,王先生惊呆了。“客人是西来北往,自己忙自己的。他下午会在家里欢迎客人。”他到达的日期与签字的日期一致。那一天,有一股力量把他从邛崃推向云南,他似乎走到了那扇神秘的大门。回到邛崃后,他立即买了几本易学书籍进行研究。他说,每次站在凤凰台上,都能感受到自己与大自然的联系。

在这次交流中,我惊讶地得知邛崃第一所民办中学原来是王老师办的,这让我肃然起敬。他回忆开国历史的时候,就像在讲别人的故事。那是在1992,那天他刚从阀门厂出来,正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突然在电视上看到中央会议的消息,说鼓励办民办学校。他马上从床上跳起来,跑到教育局长办公室,说邛崃每年有7000名初中毕业生,至少有两三千名学生不能入学。他想办一所私立高中,实现他们的中学梦。教育局长没看到新闻,打电话给分管副县长,说是真的。第二天,报纸新闻出来了,赫然写着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从此,王老师走上了办学之路,找场地,找资金,找老师,找学生。在两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邛崃市第一所民办高中——弘德中学于1993年秋季开学。即使在今天,这件事仍然很难,更何况是在改革之初。

王先生很会讲故事,带点魔幻色彩。他说,在弘德中学的选址中,一栋废弃的厂房里,一架双燕子在头顶盘旋。他叫工人在屋檐上为燕子钉一块木板。在他离开之前,燕子在木板上建了一个半巢。这个奇迹和他最后的位置有关。遗憾的是,两年多后,投资方为了还债,把学校转让了。作为创始人,他不得不离开学校。这让他想起梁惠文王的故事,有一次看到燕子在大殿筑巢,不久就发生了宫廷政变。

简易的讲台上放着一张简易的书桌,上面铺着先生刚刚抄写的《兰亭集序》。先生认为书法之圣王羲之书法正统,一生只与王羲之为伴。他拿出十七根棍子,提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竟然有三个跟邛崃有关的帖子!

“去年夏天足下给琼竹棍,都给了。这秀才里尊老的人多,就是分配,让他们满意就行了。”以前有人发现“琼竹掌帖”是惊喜,现在有两个帖子是震撼。他打开十七个帖子,一一解读。闫俊平的帖子:“闫俊平,司马相如,扬子云都有帖子吗?”《盐井帖》:“有盐井、火井吗?第一步是什么?为了广为传诵,故示之。”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重大发现。邛崃学王羲之行书的人很多。为什么他们没有听说过这三本和邛崃有关的书和帖子?我建议王先生以“王羲之与”为线索来整理这个发现。王老师忙着推敲新作《邛崃赋》,不知有没有时间整理一下《琼州三帖》背后的故事。

走后忍不住百度了十七个帖子。以下内容应该是多余的:

王羲之的散文虽然叫“十七篇”,其实是29封信,其中有20多封是写给周复的。周福是谁?曾任益州刺史,与王琅琊关系颇深。他的军事政治生涯与王有关,与王羲之关系密切。周复在蜀中度过了30年,在与王羲之分离的26年里,完全靠书信往来。《十七帖》中的大量书信,是周馥担任益州刺史期间所写。从内容可以推断,周复曾向王羲之充分推荐过四川的风光,这都激发了王羲之的好奇心。他在信中不断询问细节。我们也从这里得到邛崃深厚历史的重要证据。

2020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