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关羽又叫关帝?
历史上,关确有其人。据《三国志》记载,关羽生于山西运城长平村,灵光和元年嫁胡。关羽相貌威武,武艺高超。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投奔刘备,与刘备、张飞结拜为兄弟,奋起争夺爵位。刘备建立蜀国,关羽守襄阳、定义州、督江陵,被封为前将军,击败曹仁,大获成功。建安二十四年冬,孙权以梦露之计攻荆州,关羽守荆州。一度因骄傲被麦城击败,被孙权部下俘获,在张相(即湖北当阳县北)陷入困境。孙权把关羽父子的首级献给曹操。因为关羽曾经被曹操拜为大将,所以颇受好评。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的恩情,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于是曹操将百里香刻成尸体,葬在洛阳。孙权只好带着礼物把尸体埋在当阳。景尧三年后,他追庄妙厚。《三国演义》把关羽的这个故事敷衍的淋漓尽致,甚至家喻户晓。千百年来,集忠、孝、义于一身的关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很高。他勇敢、忠诚、忠贞的形象是不可改变的,因为他已经具备了被神化的条件。
对关公的信仰始于南北朝时期。在光大时期(公元567年),关公寺首次建于当阳县玉泉山。这既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关公赞美和鼓掌的产物,也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统治阶级从封建道德的角度宣扬关公的忠、孝、义,使关公信仰在很短的历史时期内兴盛起来,主要表现在寺庙增多,达到数十万座;关公的头衔不断增加。
在隋朝,有很多关于关公的神话故事。到了唐代,关公寺庙增多,文人的诗词或题词中经常提到关公,并开始出现在家中悬挂关公雕像。在宋代,它被命名为“显灵王”、“忠君”、“真隋宁王”、“太烈武安王”、“庄穆王”、“嬴稷王”。在元代,它被命名为“武安嬴稷王”;明朝万历十八年,定名为“谢天保家卫国忠义皇帝”;四十二年,封为“三界大魔王神威元帝”。清朝的时候,清朝的统治阶级认为他们能入主中原是关羽的福气。因此,顺治皇帝特地封关羽为“忠臣神武领游仁勇卫,保家护民,安抚褒扬玄德关胜大帝”。民国时期的一些地方,关羽和岳飞都供奉在武庙里。
关帝信仰涉及各行各业。有学者说南北朝至唐代是关帝信仰的形成时期;宋元时期是发展期;明朝盛行;清朝正处于鼎盛时期。其影响力可与尊孔比肩。明代大文豪徐渭在《韩曙关后殿上书》中说:“韩曙前将军关侯之神,与我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但是,神社里的孔子只是一个县,而侯却住在九州,从京城到市场。虽然有几个烟火,但也很难建神社,画像是用弓和刀做的。女人和孩子虽然热情,但是怕迟到。和这件事相比,孔子差一点走得太远了。哎,也满了!"
全国关帝庙多如牛毛,清朝乾隆年间仅北京就有200多座。在民间,关公是武财神,是保护商人的神。他还说关帝庙的抽签最有效,效果最好,很多文人吟诗。现在对关帝的信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于市场经济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崇拜关财神。除了道观之外,还有佛教场所、商业场所甚至住宅,在那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关公雕像。据说台湾省有160多座关帝庙。新竹后山普天间宫的关羽雕像连同基座,高达四五十米。大部分有华侨的地方都是为了皇帝,皇帝是忠诚的象征,是护国神和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