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的四个等级是什么?
第一关是高考。
秀才必须通过由县令主持的县考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考,获得童子身份。只有他们有了男孩的身份,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童生这个名字听起来像个孩子,很多学者都止步于这一级,不准入学,反而被嘲笑为老童生。比如洪秀全就是一个尝试过很多次的老男孩。有了男生身份,就可以参加进士高考,在各省会城市举行,通过的就叫进士。
下一级的考试是在取得乡镇考试后进行的。
三年才一次,一般是八月份,省里出题,有名额限制。通过这一级考试的人被称为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谢园”。
因为省考多在八月举行,所以也叫秋考、秋试。考试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持续三天。三个环节都需要提前一天进考场,即第八天、第十一天和第十四天,以及考试后的第二天。
第三级考试是口试。
考试在取得乡试后的第二年举行(乡试也是三年一次,即在考前一级考试中举行),即丑、陈、魏、齐四年春,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总统、副总统。举人各省和国子监的监生都可以参加考试。又叫“李伟”“春伟”,有三次考试,每次三天。
最后一关是宫廷考试。
殿试只交了一天卷子,黄昏时分,就被胡安、、等官员入库了。如果你想成为进士,你必须通过宫廷考试。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政策问题。皇帝和大臣会根据候选人的表现来划分等级,* * *有三个等级:
众所周知,甲胄只有三人,分别是进士纪、状元、第二名、探花。
一批人叫金进士。
有几个人在前三名,他们被称为童童进士。殿试第一名是“状元”。
联众三元:也就是谢园、汇源、冠军三个头衔集于一身。是省考第一,公考第一,宫考第一(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全国考第一,最后宫考也是皇帝心目中的第一)。
从隋唐科举开始至今,获此殊荣的只有十四人,分别是唐代两人、宋代六人、晋代一人、元代一人、明代两人、清代两人。
明代有两个人连中三等奖,一个是(鲁),一个是。很多资料记载明朝连中三等奖的只有一个人,这是错误的。洪武年间,安徽人黄冠中了三等奖。当永乐陷入困境时,黄冠嫉妒永乐,所以他的名字从进大学的记录中被划掉,改为韩科仲作为名字。因此,在大多数历史记录中,三重奖并没有黄冠的名字。
科举到底是什么?
起源于汉代,创立于隋,确立于唐,完成于宋,兴盛于明清,历时1300年!
1,艰巨而漫长的“进京赶考之路”
当时古人在北京“赶考”是要有资格的。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条件好的考生都有船和书童相伴。条件不好的要步行到北京参加考试,耗时数月甚至半年。
2.考试环境不好。
这座建筑太窄了,几乎无法伸展。明清一门考试要两三天,吃住都在里面。除了上厕所,不能随意进出考场。想想也是煎熬!
3,低到离谱的费率。
清末每次参加乡试的考生约为65,438+06-65,438+08,000人,但只录取了5000-6000人。算算这个录取率,只有3%左右!在现代,我们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了75%,是古代的25倍!
比起今天的高考,我好开心!虽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和道德标准去衡量以前的任何事情,但是古人的毅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