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新书《读书的方法》:只是探访谁开启了灵魂。

看书时你能体验到的最好的感受是什么?

是不是像身边的一阵微风,送你去人间,眺望远方,俯瞰一生?

是不是像神药一样,把你喉咙里的骨头变成甘露,滋润灵魂?

是不是像天外之光,推开你封闭的心,让你慈悲众生?

是否有一个人,隔着山,隔着海,隔着时空,与你的灵魂相通。

读《读书的方法》给我的感觉是,它为你打开了一扇门,里面满是宝藏,琳琅满目。然后它带你靠近这些宝贝,细细品味。后来我悄悄给你发了一个小锦囊,上面写着:“此物来自昆仑山脚下的幻化洞。这是一个例子。如果你想享受它,你可以去。”

《读书的方法》这个标题,在如今的颜值控里,其实感觉有点普通。后来我想了想,也许这就是罗胖的简单之路吧!也是因为我对自己的信心。的确,在2022年的新年致辞中,面对12000的空座,罗胖依然可以用53个“我还可以这样”的故事震撼我们的内心,底层逻辑永远是他的制胜法宝。

所以,毫无疑问,新书一出,我就开始。虽然看了页面,还是很惊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这显然是灵魂的隧道。你慢慢地跟着他,在光芒闪烁的地方,佛陀绽放,叶佳微笑。罗振宇说他一生都在为这本书做准备。我相信这个!

在推荐中,我说,请不要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读。这本书适合像抽签和拆盲盒一样阅读。于是挑了几个我比较喜欢的盲盒,结果很惊喜。

以上是罗胖用过的一个字幕的名字。我苦苦思索,真的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当朱利叶斯·凯撒率领大军进军罗马,打败了他的政敌庞贝,赢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荣耀。然而,他是怎么知道故事的结局的呢?五年后,14刺客利用他毫无防备的情况,将其杀死,一代帝王死在庞贝的雕像脚下。

难道真的像茨威格说的那样:“命运给的所有礼物,都已经在暗中定价了。”

公元626年,玄武门上演了一幕皇族夺嫡的悲剧。太子李被杀,高祖李渊被迫退位。与历史上的其他反叛者相比,李世民获得了彻底的成功,进而贞观之治成为千古一帝。但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我们可能需要去李世民的精神世界寻找真相。

他必须重用太子遗志以示胸怀,能臣必须谦让以示智慧,辽东必须征服以示努力。这些都是写在血淋淋的悲剧地板上的自白。就连玄武门事件也让他的儿子们没有安全感。当他传给晋王时,被迫自杀。

不知道凯撒或者太宗在生命的最后有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如果人生重来,你还会做这样的选择吗?也许,只是把选择的代价看得更清楚!

读书的好处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游荡之后,我们会更仔细地按下自己选择的按钮。因为每个键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选择会引发另一个。我们总以为可以想象结局,但往往结局之后还有另一个结局。

我喜欢好的结局。

金庸的《天巴龙卜》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人生的选择题。冯晓选择过一种正直的生活,但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慕容复选择了江山,却失去了美貌。许诸选择了邓青的古佛,但他最终在一个温和的家乡。然而,故事中结局最好的人是段誉,他选择了恋爱关系,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事实证明,没有野心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那些绝佳的风景,都在少有人走的路上。在这条路上,不能丢的是自己的初心。

“我带着旧布衣,一个人走,住在穷河沙,上昆仑,走遍西域,得了国衔。我和三个人成了四个,我也不讨厌。”

徐霞客说,我是老百姓,一根拐杖,两只鞋。能走这么远,和张骞、玄奘、耶律楚材并列。我死而无憾!

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卢野出彩西征。只有徐霞客,纯粹是去远处看看。

一个人一旦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似乎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一个26岁的女孩,带着笔记本和望远镜,一头扎进非洲的丛林里研究黑猩猩,只是因为她对动物的热爱。她连专业背景都没有。有人说她撑不过三个月,然后,几十年后,剑桥大学授予她博士学位,英国女王授予她帝国勋章...她就是英国动物学家——简·古德。

她离开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个。正是因为兴趣的指引,我一路突围,终于登上了吸引众人目光的荣耀平台,照亮了原本无法通行的道路。他们不想去很远的地方,他们只是同甘共苦。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看清选择的后果,看清那些被忽略的选项,让我们在当下的困境中看到人生的无限可能。我想这就是读书给我们的安慰吧!

"范先生用两匹马和两头骡子旅行,随身带着书."古,大学者,清军入关后,带着骡子、马、车,开始周游世界。考察山川地理,与书中比较。

人说,万里路不如万卷书读书。人们也说,在路上总有一个身体和一个灵魂。但这万里路真的能留下万卷书吗?没有灵魂的肉体真的在路上吗?

关于距离,我们能在书中找到什么?

开封,中原一座普通的城市。但是,你知道吗?几千年前,这里是北宋的都城——东京边梁的都城。一千年前的大部分景象都消失了,但伟大的索国寺今天仍然存在。

一个读书人走到索国寺门口,你会想到李清照和赵明诚卖衣服,在索国寺买些古玩,回家品鉴。当你走到后院,你会记得曾经在这里拔过垂柳。我也会想到画家吴道子在这里画过《文殊菩萨》,也有很多欧阳修、苏轼等文人墨客。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一点,索国寺就是一座建筑。如果我们知道了,那就是我们眼中的一种风情。远游的目的是自我重塑,是一种深度的人文互动。

读书也可以远游,看山、看水、看风情。跨越高山,跨越水,跨越时空。

熊逸在《躺在纸上的游记》中说,我想那些为人类设计乌托邦的哲人,也和我一样,沉湎于幻想,在晴天和星夜的云雾中,翱翔到天国的高度,或者像庄子一样“装在道中”,把自己云母般的才华和哀愁,寄托在云与星的图画上。

我们会和《欢喜冤家》里的北冥鱼一起去万里,我们会和《诗经》里的那对可爱的情侣一起去看“星明鸭鹅”。我们也可以在《圣经》《大藏经》等文明瑰宝中享受心灵的孤独。

读书和旅游不是一样的吗?是对我们原有生活的一种超越。

《论语》中有“君子喜德,小人喜土”之说。爱惜土壤,就是淹没它的安全。所以,一个人不能沉湎于自己的环境,不断超越自己,永远珍惜美德,才能成为君子。

这就是读书和旅行的意义!

以上的话是小花说的,我深以为然。

人们总说“读书改变命运”。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读书是如何改变命运的?如果只是积累知识,能力真的会提高吗?按照这个逻辑,人和机器有什么区别?这个推理似乎有点粗糙。

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两次写下同一句话:“我要见他为人”,一次是关于孔子,一次是关于屈原。

我们读过的大部分书都会被遗忘。但是有些事情一定会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曾经喜欢、尊重、有趣的人和他们做事的方式会留在某个地方,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余虞丘以一种绅士的方式说道:

事实上,知识改变命运,往往是通过一种媒介——人格。

那些震撼我们灵魂的东西,一定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光和力量。在这种影响中,我们的生活不断迭代升级。

罗振宇“拿到”了APP的北京总部,有两个最大的会议室。罗胖称他们为蔡元培和张元济。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第一代现代教育家。他曾在蔡元培的《我在北大的经历》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辞退了几名中国大使馆推荐的外籍教师。一名法国教师起诉了他,一名英国教师要求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进行谈判。蔡元培先生不同意返聘。朱尔典出门时说:“蔡元培不想再当校长了。”王先生一笑置之。这是一代教育家的底线。

张元济比蔡元培大一岁,也是光绪壬辰科(1892)的进士。他生于清朝,是一名院士。他从事出版业。他放弃了出版街头小报和通俗小说,而是坚持出版教科书,整理传统经典,引进西方学术著作。

这两个选择中,似乎前者更有商业价值,后者似乎只是一种感觉。但结果恰恰相反:张元济领导的商务印书馆不仅走了后一条路,而且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罗振宇以这两位先生的名字命名自己的会议室,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坚持原则,不要忘记自己的主动头脑。

我们都需要这样的君子之光来指引我们的人生。古贤已逝,但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那些划破历史天空的稍纵即逝的流星,在历史的记忆中永远留下了那道完美的弧线。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依然闪闪发光。

一本好书的影响力和这位先生的光芒是一样的。他要么让我们在复杂的人性中反思自己,要么在我们迷茫无助的时候给我们指明方向。

此时灯火通明,万千灯火,如同永恒的星光,照亮世界。

合上书,但我的思绪仍在书中无尽的宝藏中徘徊。正所谓“书山有路,学海无涯。”但罗胖说,读书不应该是一座山,而是一张网。我惊叹过后,印象深刻。

如果把读书看成是爬山的挣扎,那么负担更重,轻松程度更低。如果说读书是一张大网,我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节点欢蹦乱跳,在这里遇到的,依然可以在别处重聚;这时候错过的,那时候还能遇见。

很好,很好。希望每一本书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通向前沿和经典的瞭望,让我们“回望长安,绣花成堆,山顶开千回”,环境相通,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