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树和桑树(桑树村和刘备的童年)

在古代,一个家族的孩子经常住在一起,刘氏家族的人也住在一起。经过几代人的耕种,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村庄。在一个院子的东南角有一棵五英尺多高的大桑树。

当时几乎每个人的院子周围都有桑树和楸树,所以“桑”常被用来代表故乡和故乡。只是这棵桑树特别壮,夏天郁郁葱葱,有阳光的遮挡;树叶在秋天和冬天变黄。此时凉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瞬间扰乱了路人匆匆的脚步。所以这棵大桑树在整个卓县看起来“林中美”,尤其是秋冬季节,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巨大而华丽的兜帽。没有人能说出它的来历,但他们都羡慕它能产很多桑叶。

不知哪年哪月哪日,一个叫丁力的江湖骗子路过那棵树,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做了一个预言:“这个家庭里会有一个贵人!”但是有多贵,什么时候出,江湖郎中也没解释清楚。这个预言,在缺乏花边新闻的卓君县,很快从一个口传到十个口,每个人都在等着它。希望有生之年能等来这位贵人,效仿。

今夜随着时间成为历史,历史随着时间成为传奇。就在人们快要忘记的时候,这家真的出了个名人。一个名叫刘雄的年轻人,孝顺父母,为人端庄,被县里誉为孝子。

?“孝”是指对父母的孝顺;“诚”是指诚实和勤奋。提升诚信后,提升往往更快。起初,孝是以县为单位的。东汉皇帝采纳了丁洪和刘芳的建议,改人口为单位;全县人口不到65438+万。三岁(岁),一人是连笑;20万岁以下给1人,20万岁给1人;两个人四十万;高达120.6万人。据《汉代五县五国》记载,卓君及七市共有102218户,637754人。所以每年有六个孝位。

当刘雄被提拔为孝子的时候,检察监督系统还在正常运转,这说明刘雄足够优秀,足以成为卓君的楷模。那些被提升为孝顺的人要去法院接受检查。考试方式有两种:对策(命题考试)和射击(抽签考试)。对策多用于考考生,射击策略多用于考博士生。刘雄参加了对策考试。刘雄不负众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皇帝命他为兖州东郡范县县令。

?十年打拼,无人问津,一旦成名,天下皆知。刘是本土学者的标杆和楷模。村里的学者经常向柳雄请教。鲁直、崔烈等有志青年,看着刘雄的名字,为见到司琪感到兴奋,并希望将来被提升为孝顺。刘雄离开了家乡,来到了范县。他的官方产品和他的个性一样,受到了当地人的称赞。就在人们期待他的仕途更上一层楼的时候,他的仕途到此结束。

村里的人意识到刘雄不应该是一个传说中的贵族。刘雄的儿子里卡斯年轻时是该县一名品行端正的官员。村民们开始认为ricas说的可能是期待已久的贵族。

Ricas听到了别人的评论,并没有太在意。他看着家里的大桑树,想的更多的是今年能产多少桑叶和蚕。不久,里卡斯的儿子出生了,里卡斯给他取名“贝”。古人生而有名,成年后有字。而“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此时的刘备只有名字,没有文字。

刘备并不是像《史记》中记载的刘邦那样生而为人:“刘维尝大泽之恶,梦而飘流。雷电昏暗时,乡绅望之,见龙在其上。我有身体,我有高祖。”也不像《明史》中朱元璋的记载:“满屋红光,入夜,屋中发出红光。邻居一看,以为是着火了,赶紧去救援。”这些当然充满了夸张和捏造。《三国志》对刘备的“吉兆”追溯,无非是大桑树下“贵人”的预言,相比之下真实得多。

其实在那个家家养桑树的年代,比刘备家的大桑树更雄伟更奇特的人不在少数。丁力的人生预测可能很多。实现了多少?留在历史的沙砾中,无人知晓。但是历史真实地记录了这个预言,很可能是刘备告诉别人的,足以推断这个预言对刘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会出贵人”的预言,就像是一种心理暗示,在刘备心中埋下了不甘平庸、积极向上的种子。

年轻的刘备也有过愉快的童年,所以有过漂亮衣服的经历,但时间短暂,记忆模糊。刘备还在壮年,父亲就病死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这时,里卡斯的兄弟们就会照顾刘备母子,在生活上经常帮助他们,让刘备母子不至于挨饿。

刘备的母亲不愿意靠家庭支持为生。事实摆在眼前,宗族再怎么待他,也是一种支持;即使宗族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也不可能有作为接受者的骄傲资本。她年轻好胜,靠织席卖鞋为生。这里的鞋子不应该是草鞋。东汉末年,著名的儒家学者、训诂学家刘茜在《释名》中记载,释名者亦拘,故亦拘。踩高跷的人很容易踩高跷。不借者便宜易得,不借者也。?草鞋因制作方便,用料简单,又叫“不借”。因此,刘牧应该编织丝绸鞋。

刘备深受刘牧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影响。巧合的是,三国的开国元勋都是早年丧母,曹操幼年丧母,孙权幼年丧父。那时候,因为疾病、战争、徭役,早年丧父丧母的事屡见不鲜。与大多数孤独的人相比,刘备、曹操和孙权过得更好。曹操家财万贯,父位高权重;孙权有一个勇猛睿智,堪称霸主的哥哥。刘备有一个自力更生、高瞻远瞩的母亲。

中国人普遍有祭祖的心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哪怕是一个不识字的穷光蛋,只要祖上只有几个名人,他随时随地都会显摆。别说有钱人,就算祖上没有达官贵人,也会牵强附会,自投罗网。

刘备的村子都姓刘,祖上可以追溯到汉高祖的祖先刘邦。而且由于血缘的隔阂,他更倾向于强调自己的血统。汉家的招牌,甚至到了所谓的名门望族,也可以沉迷其中,也可以用自我安慰来抹平一些现实的落差。

刘邦的故事在村里到处流传。每当晚霞伴着夏虹,村里的老人就会在村头讲刘邦的故事,比如刘邦出嫁,沛县起兵,约法三章,楚汉之战,消灭异姓王。真实的历史有着神秘的解读,甚至多了一点说书人想象的逻辑。虽然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故事,但还是能吸引无数孩子认真聆听。

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族子弟都在自己的书房里读着经典,而当他们家听说名利场出轨的时候,刘备还沉浸在老人的故事里。他想到了自己,想到了为村民骄傲的爷爷,想到了早逝的父亲,想到了被预言包围的大桑树。

有时候,家里的长辈可能会遗憾地说,“如果里卡斯没有英年早逝,他可能已经超过他的父亲了”。每当听到这些,年轻的刘备心里难免会难过,同时又有一种说不出的使命感,给刘备一种心理暗示,我是他们口中的贵人!我要完成爷爷和爸爸没有完成的事情!我要成为让村民骄傲的人!

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刘备的日常行为中。一天,刘备和他的朋友们在院子旁边的大桑树下玩耍。桑树随风沙沙作响,刘备心情大好。看着周围的朋友,他想起了可怜的皇帝刘邦。刘备仿佛看到自己已经满面春风,衣锦还乡,还在唱着“风起云涌”...

年轻的刘备分不清幻想和现在,于是兴奋地对朋友们说:“总有一天,我会坐上一辆汽车,汽车的顶篷就像这棵桑树一样华丽。”恰好此时刘备的叔叔刘元起路过。听到刘备的话,他看了看黄灿灿的所有桑叶,顿时吃了一惊。

刘知道,黄色只有皇帝才能使用,而且只有皇帝才能上黄色的华盖车。刘备的话可以说是大违道了。大家都知道,在300年前的大泽乡,一个叫陈升的热血青年说过类似的话:“王子宁愿有种。”想到这里,刘袁琪来不及多想,直接训斥刘备说:“以后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会害死民族的。”

这个时候,刘备不可能想到自己会成为皇帝。他从未见过皇帝的仪仗车马。他大概只知道,官职越高,马车的顶篷就越大。风一过,猛烈的响声就像桑树的沙沙声。

刘袁琪没有批评刘备的想法,只是叫他注意说话的方式。刘教导刘备要韬光养晦,不要口无遮拦。刘知道他的侄子野心勃勃,不甘平庸。如果他有野心,他可能不会成功。如果他没有野心,他就不会成功。从那以后,刘袁琪更加照顾刘备的家庭,并鼓励他的儿子亲近刘备。

刘的妻子看到丈夫对刘备母子如此好,对一个家庭主妇也是体贴入微,疼爱有加。当然是为了丈夫的荷包,她对刘说:“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不要多管闲事。”

刘的妻子天性善良,甚至感觉到了其中的嫉妒,于是解释说:“我家有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很了不起。”刘的妻子听说后,知道丈夫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也就不再阻拦。

从现有资料来看,刘是第一个认为刘备“前途无量”的人。刘备听到叔叔的评价非常激动,这让刘备终生难忘,成为他童年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