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太多的牛在草原上吃草(学术论文)

为了解释清楚产权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有必要首先区分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不同特征。私人产品有排他性消费和差异性消费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当有人购买某一特定物品进行消费时,其他人购买并消费它的可能性已经被排除了。相反,如果一个产品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且难以收费,则属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向社会成员提供外部正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路灯。对于一定数量的路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消费者,任何人对路灯的消费并不排斥其他人的等量消费。所以大家都希望别人提供公共产品,免费享用。免费搭车问题使得没有人愿意提供公共产品,导致市场失灵。“草原过牧牛”是外部正效应导致市场失灵的典型案例。假设一个村庄有一块全体村民所有的草地,村民在这块草地上放牛是自由的、不受限制的,那么村民所有的草地具有以下产权特征:第一,所有权不可分割,即草地属于全体村民,但每个村民不能宣称自己拥有这块草地;第二,使用权是非排他性的,即任何人不得限制他人进入草原放牧;第三,有外部效应,即草原上的草是稀缺资源。如果一个村民放的牛多了,就意味着会损害其他村民的利益,因为其他村民养的牛吃草少了;第四,所有权是不可转让的,即除非全体村民一致同意,否则任何村民都不能转让他在草地上的权利。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村民有机会自由放牧奶牛时,只要牛的产出大于成本,放牧牛就是有利可图的。只有利润降到零,村民才会停止在草地上增加放牧。而单个村民在决策时忽略了其放牧行为的社会成本,即他会通过放掉更多的奶牛来减少其他奶牛的产奶量。当个别村民增加放牧的自私行为得不到制止时,其他村民就会选择增加放牧次数,这必然导致草原上放牧过多的奶牛,最终彻底破坏草原。这就是黄海黄鱼越来越少,太湖银鱼越来越少的原因。因此,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一旦产权归属不清,就会出现“搭便车”的问题,即行为人不愿意主动为公共产品付费,总是希望别人提供公共产品,然后免费享用。这样,就不可能生产出最优数量的公共产品。那么,如何解决外部性导致的稀缺资源的过度使用呢?过去的福利主义经济学沿袭了庇古的传统,主张引入政府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比如可以通过政府定价直接指导生产者提供最优的产出组合,通过税收或补贴使生产或消费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保持一致。但以科斯为代表的交易成本学派对这种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通过产权的界定可以更有效率地解决市场失灵。他们认为,在充分界定和落实产权的条件下,私人个体之间达成的自愿协议可以使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一致,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当然,产权的定义可以多样化。在上述过度放牧的情况下,一种可能是所有村民达成协议,用集体产权代替公有产权。集体产权一旦确立,村民委员会就可以用民主投票程序来决定草原上放牧奶牛的总规模和每户可以放牧的奶牛数量,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种可能是将草原明确界定给自然人。只要产权具有排他性,就会有部分产权被转让,在众多竞争者中,转让给出价最高者,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