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庙简介
天净宫直斋建于东汉颜夕八年(公元165年),原名老子庙。盖桓皇帝因为梦见老子下到皇宫,就在老子的家乡赐了一座庙给老子拜。建庙期间,桓帝派钟昌的仆从左勋、关霸监督修缮,并命陈相边绍在老子碑上题词。此后,在曹魏、黄三年(222年)和隋元年(581年)相继建祠,祠庙规模逐渐增大。李唐以老子为祖,极为尊崇,屡加封号,尊此庙为祠堂,并隆重修建。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太宗贞观六年(627年)、高宗干丰元年(666年)、五洲广斋元年(684年),这里相继修建了宫殿、宫室,雄伟壮观,丝毫不逊于帝都。唐玄宗天宝二年(743),这座宫殿被命名为太清宫。唐朝末年,被士兵破坏,一片废墟。北宋第六年(1013)和天禧二年(1018)期间,对该寺进行了重修,其外观比唐代的要好。翰林学士一直致力于撰写碑文。靖康之乱,庙先被兵抢,后被火烧,庙已面目全非。虽然在晋代屡建,但与唐宋鼎盛时期相比,规模相差甚远。自元世祖以来,道教再次兴盛,这座宫殿被新建并改名为天净宫。顺顺三年,再次大规模修建,天净宫重现往日。翰林学士章启炎为此写了一篇文章,碑文被各种古籍收录。明代郑德崇祯年间,清康熙八年,对其进行了修缮。乾隆、嘉庆年间,仍称之为宏大深堂,规模精美,塑像中等,道法清严。清末战乱频繁,寺庙日渐颓废。起初有“丹灶燃寒草,观众席空有石牛”的感叹。
古代帝王多次向涡水之滨鞠躬,为老子祝寿致敬,以示敬仰。乾丰元年(666年)二月,唐高宗从泰山回到亳州,来到这里祭奠,尊老子为“太上皇轩辕”。唐玄宗两次参拜此宫,天宝八年(749年)登上老子为“大圣登上大道,轩辕皇帝为帝”。宋祥福七年(1014),宋真宗率数百名官员到内廷视察,并册封“太上老君混元尚德皇帝”。回京后,朝廷耗尽太清宫,下令重修。以上说明,太清宫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选自黄山书店《我的老子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