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曹《心即菩提》

我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曹的自传《心即菩提》。从曹先生身上,我看到了财富的另一种可能存在。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我相信公众可以从他的经历中得到启发。

偶尔看到这本书,出于对这位创业者的好奇,买了下来。读书之前,我只知道他是玻璃大王,把工厂开到美国,敢说话,以乐于做慈善而为大众所知。

曹先生的爷爷是当地首富。他父亲早年去日本当学徒,积累了一些财富。后来,他在上海投资了许多产业,但在战争期间,他因一次交通事故几乎破产。后来父亲只能靠做一些小生意养家糊口。所以他从小就有苦难言,从小就知道人情冷暖。

虽然他很聪明,但因为家境贫寒,9岁就进了学校。聪明但调皮,初中没读完就辍学在家,跟父亲做生意。十几岁的时候,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学习做生意。闲暇时自己找书看。17岁时,他确立了在商界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

回想曹王德先生的父亲在日本的三年学徒生涯,我在想,这位父亲大概就是这样磨练儿子的吧。14岁辍学,17岁开始自立,也是三年。)

读完整本书,印象最深的是:

第一,他是个男的,虽然很聪明能干,但是他请人吃饭,交朋友很容易,好像有神仙在帮他。但他特别爱惜自己的羽毛,非常重视自己的人格和名誉,面对巨大的财富诱惑依然能做出长远的选择。这可能是由于他小时候父母的教育。他的母亲曾说过“做人最重要的是拥有完整的人格,赢得他人的信任”。正是因为他一次又一次的遵从自己的内心,照顾别人的利益,他的生意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广。

第二,因为他有能力(重点!!!还不是因为钱!!!),准确的说是因为他有经营管理的能力,很多跑不动的工厂终于在他手里起死回生了。供应商在财务危机时可以伸出援助之手。在他的带领和大力培养下(送厦门大学读MBA),很多员工都能成长为职业经理人,在福耀玻璃有一番事业。员工或实习生重病期间,公司可以给予很大的经济支持。我注意到文章里有两个地方的领导多次拜访他,凌晨5点在门外求见,要求合并地方工厂。一些外国供应商感激地跪了下来。也有患病员工家属感激地跪下。

有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他公司实习工作期间生病了。一个是肝癌晚期,一个是白血病。我一直在为这两个年轻人捏一把汗。但他居然说公司会承担所有费用。有多少私企老板会这么说?你能这么说吗?敢这么说?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和资金储备,即使他有心,也没有信心答应。通过纸张,我感受到了金钱带来的满满的正能量。钱真的可以帮助人!

第三,他的善良。他在佛教、教育和其他许多方面捐了很多钱,据说总共有80亿元。我没有统计过中国富豪中有多少这样的捐赠,但是80亿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财富梦想。而大多数人对财富的期望,都源于一种内心的渴望——利己。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创造和使用财富的正面例子。

创业初期,因为能赚钱,他也不是没有喜悦。比如早期变成了百万户。比如公司刚上市的时候,他90年代身价2亿,不急着套现。然而,他逐渐扩大了自己的格局,不再满足于公司一年几千万的利润。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性的规律。在早期,财富可能会给个人带来回报。可以用来改善生活,比如盖房子。但是到了后期,个人需求基本满足的时候,财富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责任。

有时候,我们看到在一些心理论坛上,人们会讨论“为什么我不能放开怀抱拥抱财富?”“为什么我看起来对财富有敌意?”

我从曹先生那里学到的是,你可以靠自己的个性、能力、眼光、才华、勇气、气魄、口才成就一番事业。当我长成一棵大树时,我可以结很多果实。这些果实可以滋养很多小动物,它的树荫可以遮住很多路人的太阳。

我们可以把这些水果视为财富。为什么要和财富为敌?我真的想不出来。

很多网友和普通人总是容易看到财富,却看不到背后的创业者。财富不是孤立的。不是凭空产生的。

我觉得人们对财富的恶意和敌意可能来源于一些负面的财富故事。例如,在历史上,富人和恶霸做了很多事情来欺负别人,抢劫妇女和夺取人民的财产。这种故事确实曾经存在过。历经数百年、数千年,仍在民间流传。事实上,从文化角度来看,它们已经潜移默化地造成了人们对财富的敌意。这大概是很多人有这种“财富敌对意识”的原因,但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仔细想想。历史上有没有仁义富商的故事?我很无知,但我真的记不起来了。慈善在中国的历史有多长?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教义早就规定富人要和穷人分享财富,所以穷人并不讨厌富人,反而愿意拥抱财富。

其实赚钱除了努力和付出,勇气和眼光,可能还有一些自然的因素。比如曹祖上下海经商,家世很好。他妈妈也是地主家的女儿。在待人接物方面,他比很多人都有天然的优势。换句话说,他很可能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虽然他没有机会上大学,初中没毕业就当了农民,但他十几岁的时候只是个学徒。他只是没上过学,却跟着有几十年经商经验的父亲做生意,下海见世面。经过几年的历练,他有了相当多的商业经验。不到二十岁,他就实现了自己的“决心”,要出去做比父亲更大的事情。

从做水表玻璃到进入汽车玻璃行业,最终决定终身从事汽车玻璃行业。他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没有自己的汽车玻璃的历史,还把工厂开到了美国。虽然他的英语不好,但他获得了国际企业家奖,甚至美国人还拍了一部关于他的电影。他一向注重形象,现在也确实为中国的企业家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在20世纪中国日益强大的历史中,企业家们关于财富的思想和选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启发我们。从这些启示中,我们可以受益匪浅。

比起学历,更可贵的是一颗好学的心和一颗有头脑的头脑。曹先生兼而有之。所以,他虽然初中辍学,但从未停止学习。而且,他学到的东西是对工作有直接帮助的东西。他也更愿意通过用人来完成自己的事业。比如他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水表玻璃厂,他找的合伙人是两个大学生,两个人都很聪明。一个在技术,一个在管理。但企业遇到问题,是何凭着钻研精神,在上海专业机构派出的工程师帮助下,解决了产品质量问题。

比起学历或官阶,更可贵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清正廉洁的品德。在书中,他曾经描述过一个留学归来的博士,其实他原来是个骗子。这种学历高,品德低的人,其实对社会是有害的。此外,他还发现很多学校教育出来的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容易跟风。而且骗他为官的人很多,他也不掩饰对这些人的反感。

所以我们经常说,为什么很多老板没读多少书,却成了老板。而且很多学校的研究生和博士都在工作?从曹先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星云大师说,其实修行不是躲在深山里,而是在人间修行。我想曹先生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俗家弟子。他曾经真的很想出家,但是有加持却没有佛理。也许他正在世界上修行。做好自己的事,帮助那些能帮助的人。

星云大师也说过,懂得与大众分享财富的人,才是真正的富人。因为“布施也是一种修行,可以得到无限的加持。”这让我想起了犹太教义中一个类似的建议,那就是富人把一部分财富分给穷人。这大概是聪明的东方人和犹太人自古以来所熟悉的金钱相处之道。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曹先生的自传叫《心即菩提》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