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抽签决定带领全班。
距离中考只有50天了,我应该改变之前上课的思维。
之前,我一直秉承“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理念,尽最大努力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同学们在集体中互相帮助,* * *共同进步,采用分组绑定管理。在日常的管理和学习活动中,我想象团队力量可以相互促进。
这样做的好处是整体进度会提高。目前班里并没有很大的悬殊。
这也造成了一个劣势:尖子生不可能拔尖。
个人在群体中跑不快。
我想,在中考前的最后阶段,我们应该打破这种局面,让跑得快的同学们,能够冲出集体束缚,找到最佳速度,成为黑马!
从座位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这是我想到的第一个办法。
选择成绩好的座位优先吗?
这对学生心理有什么影响?拿到成绩会给学生一种优越感吗?
成绩好的同学不能优先选择。
而且就实际情况来看,几个成绩一直很好,比较稳定的同学的座位也不是所谓的好座位。要么往后靠,要么靠边。
他们成绩好的主要原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学习方法、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自控能力。这些学生无论坐在哪里都会很优秀。
我决定让低年级的同学先选座位。
这样既体现了老师、同学、班级对他们的照顾,也给了他们主动选择的权利,从而为提高成绩增强了一个条件。
要不要从最后一个依次选?
这不太好,是吗?
因为这样会把原本对他们的帮助解读为慈善,增强他们的心理压力。
还不如按等级分类来淡化等级本身的排名。
而且把这三次模拟的结果进行排序,根据最新的结果计算出平均排名,更有说服力。
于是,我立刻开始行动。
把模拟的三个班级排名放在电脑上的一个电子表格里,按名字排序,得出平均排名。
从排名最低的往前看,每十个人为一组,总分四组。
为了再次淡化排名,我给每组做了一个顺序标志,每组抽签排序。
“接下来,请被叫到名字的同学到讲台上来抽签!”
早自习课前十分钟,我对全班说。
看着讲台上四小堆叠起来的纸标签,我对学生们说:“三分命中注定,七分靠努力!今天,我们试着选择我们自己的座位。请仔细考虑自己的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座位。”
早饭后,学生们按照抽签的顺序在教室走廊外排队。
我们走进教室按照分组顺序和签到顺序依次选座。
我要求学生在进入教室并选择好座位后,趴在桌子上,不要抬头,静静地等待。
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选座现场学生的交流干扰,快速选到好座位,也让大家在最后看结果的时候有一个看似意外的惊喜。
大约十分钟后,学生们依次选择了座位。
排名前四的同学最终选择了它。留给他们的座位还不错,都是前三排,甚至还有主席台前排。
我让学生抬起头来。
大家一脸兴奋,面面相觑,有的甚至互相击掌,仿佛在庆祝自己选择了一个势均力敌的位置。
我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让他们根据现在的位置把课桌放到相应的位置上。
不到四分钟,学生们都准备好了。
我教育学生:
位置不是成绩优秀的唯一条件,而是你自主性的体现。
上课不要因为和亲密的同学坐在一起而分心;
不要一遇到问题就想着问附近的同学;
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还是需要一点静心和努力。
抽签选座也算是“三分命中注定”,但学习成绩还是需要“七分努力”!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努力奔跑,在集体中互相鼓励,可以让你跑得更远;但是一个人可能不会被一群人捆住,可以让你跑得更快。
我们希望这种调整能激发你争取最好最好的动力,为自己加油!
晚自习的时候,我问同学们:有哪些同学对自己现在的座位很满意?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高高举起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