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曹璐亭历史遗迹

诸葛亮离开草堂后,他的哥哥诸葛俊也离开了隆中,在那里做官,故居无人问津。在未来,一个叫董的家庭住在茅草屋里。因为全家人相继生病去世,这里已经没有人居住了。西晋永兴年间(公元304-306年),镇南将军、襄阳郡守李卡斯到隆中,见诸葛亮草堂破败不堪,只得“毁之”。为此,刘红增为诸葛亮的草堂做了声明。东晋穆帝五年(公元361年),荆州刺史、史官赴隆中瞻仰诸葛亮故居。此时诸葛亮的草堂已被后人修缮一新,建筑出现“雕细,兰花富贵”,与当时盛行的庙堂相似。Xi凿牙为诸葛亮故居题词。

晋朝到隋朝的三百年间,诸葛亮在隆中对的草堂经常维护。盛宏之《靖州纪》记载:“齐建武中学(公元494-497年)一人修井,得石枕一个,高一尺二寸,长九寸,呈晋安王小猫”。隋朝井水干涸。

唐朝建国不久,很快就出现了“贞观盛世”,经济文化发展迅速。隆中诸葛故居的建筑规模也有很大发展。唐初三年(公元849年),龙仲礼为蜀国宰相、忠厚的吴襄侯诸葛公立碑。李敬让写了一篇文章,孙桥写了一篇题词。文章对诸葛亮的政绩和军事才能无限敬仰,诸葛亮死后500多年,韩良地区的人们仍在歌颂他的功绩,令人感慨。李三年(公元900年),唐朝廷改诸葛亮为武陵王,并以龙龙题字。这个时候诸葛亮的草堂和武侯祠都不是过去的可比。

在宋代,诸葛曹璐有一尊诸葛武侯的雕像。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到隆中瞻仰武侯遗像,并写诗称赞诸葛亮为“千乘之师”。据《舆地纪声》记载,三顾门建于宋代。元代至正念(公元1341-1368),广德寺书院迁至隆中诸葛曹璐,直至明初称隆中书院。明宪宗成化初(公元1465-1470),京南路观察使吴寿升至隆中镇压“京乡流民”,并修诸葛曹璐。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朱建树攻打(项)。他迷信风水,“木龙中山妙,故择其为坟地”。山谷对面的隆中山是一座脸山,东边远处的山是一座旗山,作为宗室山的背景。消灭诸葛曹璐,在隆中山左臂(今肖勇山庄所在地)再建一个曹璐。将书院迁到襄阳,封山驱赶百姓,修建墓地,使原有的土木建筑、石刻消失,这是诸葛亮离开隆中1200多年后遭遇的最大浩劫。

明朝二年(公元1507年),临时负责襄阳政务的光华王朱邀明朝廷,经明朝中央政府批准,将诸葛移至现在武侯祠下50米处,距原址(即陵)约200米。明朝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都察院侍郎李真和上司颜钦宣看到诸葛曹璐虫灾成灾,早已破败不堪,风雨飘摇,于是在东山凹陷重建了曹璐。明朝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张在谷城再次举起大义大旗,出兵湖广,攻取襄阳。1643年4月,侵略王李自成改襄阳为向京,称新顺王,建立新顺农民政权。起义军杀死了诸侯王,同时挖掘了迷信风水的项王朱建树的墓,为诸葛曹璐在隆中复辟创造了条件。

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对湘乡的观察,使赵到隆中寻找草堂旧址,但见草衣凌乱,碑卧水中,一片衰败景象,便在湘乡王墓旁建了一座草堂,作为对草堂遗址的纪念。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襄阳府衙尹在赵的支持下,重修草堂,即1984年改造为卧龙深处的野云寺。

赵所建的草堂为单层六角亭,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改为双层六角亭,并使用石柱。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湖北知府程文炳到隆中,看到祠堂荒芜,草堂已所剩无几,地方志记载的名胜古迹都淹没得面目全非,于是在所谓的草堂里修建了“卧龙深”。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兵使刘宝林也在三姑塘和武侯祠之间修建了草堂。虽然这些搬迁和新建的茅草屋都是出于好意,但由于失去了真实性,没有得到后人的认可。因此,直到今天,人们只认清康熙五十九年赵在墓旁修建的草亭作为诸葛的象征。其他的或者消灭了,自然消失或者改其他名字。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到隆中,看到诸葛曹璐年久失修,山水依旧,景色不尽相同。他修复了曹璐亭,把它改成了砖墙瓦亭。

三顾茅庐的故事流传千古。现在诸葛亮的草堂不是草堂,而是一个木结构的小亭子。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诸葛亮一直备受推崇,诸葛亮草堂也受到了特别的照顾和维护。明朝有个叫朱建树的王子来这里拜诸葛亮,看中了草堂这个风水宝地,从此自私自利。他想把它作为自己的坟墓来保佑后代。于是他拆掉了茅草屋,建了一座坟墓。第二年,占据小屋的君主死了。后来征伐王李自成攻打襄阳城,挖了朱建树的墓,这个太子最后也没了骨头。陈欣健介绍,古人有不拆阴宅建阳宅的习俗,所以诸葛亮的草堂没有重修。1932年,蒋介石在古龙住了一个星期,拨款5000元修缮亭子。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地区人民政府、襄阳市人民政府分别于1954、1957、1964、1979多次对草堂进行维修。曹璐馆现在是一个两层楼的六角形展馆,有一个木梯通往二楼。前门镌刻“曹璐遗址”四个字,门两侧石柱上镌刻“范摇鼎三分月,石云八阵”的对联,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