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考试答案,谢谢。
学完教材的第一章和第二章。
题目: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准备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评估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提交一份讨论提纲,讨论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有实际例子。(30分)
2.个人讨论提纲。(30分)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分)
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讨论提纲和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个学生打分。要求全面准确地指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并用实际例子证明其观点。
回答问题:
个人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短)
(您可以从组轮廓中选择一个零件)
联系实例:找一个案例,并对其进行评论。
小组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详细)
字数要在1000以上。
回答1
个人主题大纲:(从小组大纲中选择一部分)
案例1: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然会征用农民的土地,从而导致失地农民的出现。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征用。据国土资源部统计,从1987到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以行政手段征用1.6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只是依法批准征收的数字,还不包括那些非法占用、突破指标和一些村庄私自卖地的。据统计,非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从1987到2000年,实际被征用的耕地数量为4000多万亩,如果按人均占用耕地0.8亩计算,失地农民将多达5000万人。按照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未来每年将有280-300万亩农民土地被征用。如果城市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8亩,意味着每年新增失地农民420万人,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6543.8+0亿。因此,失地农民的出现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市场经济的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传统有效的政府安置失地农民的方式逐渐失效,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出现。目前,虽然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拨土地安置、社会保险等多种形式,但最主要的方式还是采取货币安置。由于对失地农民的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其眼前之忧,难以化解其长远之忧,导致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工作。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采取的是“地不人”的城市化模式,以货币安置为主。失地农民处境艰难,基本生活、就业、子女上学、养老、医疗保险等都没有有效的办法解决,长期生计得不到制度保障。比如2000年的福州,货币安置率高达82%。对浙江省10建设用地项目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保体系外,其余均为现金安置,占比94.1%。但由于征地制度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用克扣,分配使用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责任不清,导致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很多失地农民处于无地可耕、无工可做、无低保的“三无”状态。在一些地方,失地农民已经到了“无路可走,无地可活”的窘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1)农民所拥有的许多权益是依附于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之上的,与土地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实现他们与土地相关的权益的基础和条件,从而导致那些权益的损害或完全丧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计保障和就业机会,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财产土地。你也会失去一系列与土地相关的其他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许多权利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们所拥有的土地有关。比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业资源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如果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2)现有政策和法律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权益补偿受到侵害。目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在实际的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导致农民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3)合法安置渠道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再就业机会。
(四)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机制使失地农民失去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第三,体现政府的效率与公平,构建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对策。
(1)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
(2)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被征地农民就业,保障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5)改革征地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费和保障费监管。
案例二:构建和谐社会,理顺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进入分配不公的范围。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应该通过改革和发展来具体解决。目前基本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构建全社会分配制度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富裕。因此,有必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的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整到社会可容忍的范围内。
衡量各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按照国际惯例计算的基尼系数。它的经济学含义是:全体居民收入中用于分配不均的百分比。1978之前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16,绝对公平。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995中的1.39;1996是0.42;1997是0.43;1998是0.46。从1999到2000年底,平均基尼系数为0.4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从2001到2003年,基尼系数略有下降,2004年超过0.4。这表明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进入了不公平的分配区间。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中国城乡居民的投资差距一直很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从1981的2.92扩大到1995的3.02。目前,这一差距还在继续扩大。比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40%。这种城乡差距远远高于国际标准。世界上城乡收入比一般低于1.5,很少超过2。统计显示,中国最贫困的20%家庭占总收入的4.27%,而最富裕的20%家庭占总收入的50.24%。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差距非常大。近年来,这种情况因以下原因而加剧:
1.大部分国企刚刚通过深化改革脱困,效益不高。仍然有许多下岗和失业工人。
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有些行业仍然有垄断力量,所以有些人赚得太多。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的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但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导致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种补贴的同时,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明显滞后。
4.不当的行政干预使得劳动力和资本长期集中在农村和城市。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城乡经济效率差距较大,必然导致收入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GDP年均增长7.2%以上的同时,也要看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增长的不均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益不高,职工收入增速放缓。由于收入差距扩大,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一直存在争议。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和人文价值的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取。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公平。我们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总体分配制度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1.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必须把效率放在首位。因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效率优先,就是优先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一个多层次的社会过程,应该把这一过程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重点单独加以解决。比如生产领域,因为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以效率为先。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要着力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还应该看到,从普遍贫困走向富裕的目标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建整体社会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总体思路。
为有效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需要建立四级收入分配机制:一是在企业层面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建立以资产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次,培育市场层面的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要素市场,为要素流动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第三,建立和完善政府层面的国民收入调节体系。应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最重要的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第四,构建社会层面的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的优良民族传统。发展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其在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案例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税收观念的转变与政策的调整
中国目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有多大?第一,中国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个人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基尼系数和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国际经济学家普遍采用的指标,范围从0到1。根据联合国相关组织的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绝对平均收入分配,0.2到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到0.4之间表示相对合理,0.4到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差距较大。(注:不良收入指数是将所有人口按收入水平分成五等份,用最富的20%人口的收入份额除以最低的20%人口的收入份额得出的,主要反映贫富差距的程度。)泰尔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等。,基尼系数和贫困收入指数是常用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人民网提供的数据,从2000年到2003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17、0.458、0.454和0.460,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说明我国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了。另外,从基尼系数和收入不平等指数的国际比较(世界银行编译组,2001)来看,我国个人的收入分配差距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也高于部分发展中国家。
二是我国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差异较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年,上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为5870元,西藏最低为1404元,相差4466元,前者是后者的4.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也是上海,为12833元,最低的是山西,为5391元,相差7442元,前者是后者的2.4倍;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是上海,为21781元,最低的是安徽,为7908元,相差13873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还有人认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高于账面上的3:1左右,如果考虑到实际购买力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应该是5:1甚至6:1(邱晓华,2002)。即使是2.9:1,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1995年36个国家的数据,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小于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2:1,中国就是其中之一(李本贵,2004)。
第四,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根据马晓河(2003)对1990年以来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收入分配的研究,收入最低的城镇居民与收入最高的城镇居民的收入比是1:3.22,到2001,两个阶层的收入差距扩大到1: 5。
五是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认可(,赵,,1999)。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基本上一直在上升,这一判断也得到了许多实证研究结果的支持。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且正在扩大。
税收作为政府参与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本身也有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就税制建设本身而言,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税制是最好的。一般来说,有效率的税收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公平的税收政策更有利于社会稳定。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政策的取向与我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总体经济发展战略基本一致,但“兼顾”的结果是“忽视”,这就大大降低了我国税收政策的公平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相应的,税收管理的观念也要及时转变。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理念下。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再分配的有效手段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应该在公平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税收政策和制度的调整;
《政府经济学》物理考试练习4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政府采购: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政府活动或者提供公共服务,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和团体为了开展经营活动,使用国家财政资金和政府贷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2.庇古税: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对相关企业或个人征收相当于其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那么外部成本就会成为相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会将这些成本考虑在内,从而避免效率的损失。因为这种修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也被称为庇古税。
第二,单向选择
1,不完全竞争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C)。
a、高供高价B、高供低价C、低供高价D、低供低价。
2、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的是(c)。
a、税收b、财政补贴c、排污权交易d、排污费
3、政府的公共支出和公共投资支出在(D)中是相同的。
a、全部属于转移支出B、全部属于社会消费支出。
c、都属于社会生产性支出D、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4、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是(B)。
a、农业b、工业c、商业d、服务业
5、(a)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会出现。
a、搭便车问题B、逆向选择问题
C.委托代理问题d .劣币驱逐良币
6、政府债务收入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以(b)的身份获得的收入。
a、债权人b、债务人c、所有者d和统治者
7、现代政府预算最早产生于(a)。
a、英国B、美国C、瑞典D、德国
8、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导致(d)。
一、产出增加,利率上升;b、产出减少,利率下降;c、产出增加,利率下降;d,产出增加,利率变化方向不确定。
9.国际税收的本质是(b)。
a、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B、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c、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D、国家与集体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0,中国在(b)项下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a、1996 B、1996 C、1997 D、1998
第三,多项选择
1、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包括(ABCD)
a、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B、兼顾利益的原则。
c、合理负担原则D、公平与效率原则。
2、偿还公共债务的方法有(ABCD)
a、购买还款方式b、直接还款方式c、一次性还款方式d、彩票还款方式
3、政府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全面调整(光盘)。
一、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支出科目之间,往往存在一些结余资金和一些不足资金。
b、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经济变革的实施。
C.遇有特大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情况。
d、当国家经济发展过高或过低时。
4、衡量资源在行业间的配置,一般用(AC)指数。
a、劳动在各行业中的比重B、资本在各行业中的比重
c、产值在各行业中的比重D、自然资源在各行业中的使用比重
5.不会发生双重征税的条件是(AC)。
两个或多个国家采用不同的税收管辖权。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采用相同的税收管辖权。
两个或多个国家对同一税务管辖权有不同的解释。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有相同的解释。
四、简答题
1.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答:要点是P177。
社会保障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各方面的内在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的功能;(2)风险分担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2.税负转嫁的条件是什么?
答:要点是P241。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将其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的经济过程和现象。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1)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税收更容易转嫁;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容易转嫁。(2)税收差异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来说,对商品征税更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收入征税一般不可能实现税负转嫁。(3)征税范围对税负转嫁的影响。税目宽的商品容易实现税负转嫁,税目窄的商品难以实现税负转嫁。(4)企业追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虽然税负转嫁也服务于这一目标,但在一定情况下两者会有矛盾。
3.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难点是什么?
答:要点:P29
(1)政企分开,各走各的。政企分开要求政府明确界定政府资源配置和非政府资源配置的边界,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2)分离政府事务和社会事务,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的目的是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需求,即公共财政。然而,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及其资金供给与社会公众的财政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政府职能明显“越位”。(3)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职能分离。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如何处理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关系是一个更为独特的问题;(4)政府职责划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既要划分政府整体资源配置的边界,解决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问题,也要解决政府内部的职责划分,走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5)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