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选择题(2)
2.微分陈述的基本形式是“A和B在变量y上显著不同(或不显著)”。
3.流动人口的犯罪率比非流动人口高,这是一种“等级谬误”。
4.所谓操作,就是通过抽象概念的定义来选择或制定“调查指标”。
5.在用多个指标衡量一个复杂的概念时,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指标”。
6.“考察指数”是概念内涵某一方面的指标,代表经验水平的现象。
7.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意思是“选择一个研究课题”。
8.研究假设现象的特征及其关系应该用“变量”的语言来解释。
9.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是一个“命题”。
10,父母文化程度、职业等变量影响子女上学意愿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11,条件语句往往解释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12.必须有明确研究假设的调查研究类型是“解释性和理论性调查研究”。
13、理论的基本单位是“概念”,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14,固定比例更有利于反映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可以用“百分比”来表示。
15,最常用的比额表法是“和比额表法”。
16.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测量方法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以进行相互验证,称为“三角测量”。
17.测量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错误信息的影响,其中可靠性受到“随机误差”的影响。
18.选择对相关情况比较了解的人来验证调查数据的有效性。这也叫做“经验有效性”。
19,对事物的定性衡量一般用“分类尺度”。
在20,1951中,史蒂文斯创立了一种广泛使用的测量级别分类。
21,不能做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只能做“是”或“否”。答案是“分类尺度”。
22.在人的心理测试或态度测试中,对某件事的满意程度就是测量中的“排序量表”。
23.衡量人的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的尺度就是“排序尺度”。(也称为等级和顺序量表)
24、既能区分事物,又能反映社会现象大小的是一种“排序尺度”。
25.不仅可以将变量分为类别和等级,还可以用“固定距离标度”来确定变量的个数和间隔。
26、比如人的智商和体温测量都是“距离测量”。(也称为等距刻度和间隔刻度)
27.就是“定距标度”,只能加减,不能乘除。(因为它没有绝对零度)
28、像身高、年龄、出生率、工资增长率都是“固定比例”。(也称为比例和等比例)
29.美国社会学家“鲍威尔”首先提出了社会指标的概念。
30.前苏联将社会指标定义为社会进程的定性和定量总结。这本书是“社会学手册”。
31.中国在总结国内统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1983”社会指标体系。
32.在社会研究中,人们常常把“大样本调查”与非概率抽样包括在内。
20世纪,数理统计中“抽样理论”的建立解决了抽样调查的两个关键问题。
34.在一次取样中,取样盒的数量对应于“取样单位”。
35、在各种抽样调查方式中,有代表性的是“随机抽样”。
36.整数抽样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改变抽样单位”来扩大抽样的应用范围。
37.社会科学中的抽样方法是和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
38,1936,成功对美国总统大选进行民意调查的社会学家是“约翰·格兰和埃伦·兰格利”。
39.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抽奖方法属于“简单随机抽样”。
40.机械抽样指的是“系统抽样”。
41,盖洛普,美国最优秀的民意测验专家,正确预测总统选举将使用“固定抽样”。
42.美国社会学家厄尔·巴比(earl babbie)所说的社会调查的支柱,指的就是“问卷”。
43.问卷是社会调查中用来收集数据的工具,其形式为“问题表”。
44.在求职信中,首先要说明“研究者的身份”。
45.封闭式问题的利弊正好与开放式问题相反,获得的信息特别适合“定性分析”。
46、在大规模的正式调查中,主要采用由“封闭式问题”组成的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