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率不降反升对企业会有什么影响?

贷款利率市场化已经进行了10多个月,但令人惊讶的是,贷款利率不降反升,最终传导到产业链下游,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对此,有经济学家认为,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一环在于商业银行,75%的存贷比考核限制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适当的贷存比改革将有助于降低贷款利率。同时,大额可转让存单有望在近期试点,我国利率市场化将再上一个台阶。

“真的为了贷款白了头,伤透了心。”在上海从事纺织生意的企业家李先生,太阳穴上有一块“霜白”。他无奈地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后,他一直彻夜难眠,害怕银行突然放贷或提高贷款利率,但现在这个噩梦似乎又成真了。

“最近,我们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利率又上调了。上浮幅度一般在30%-50%,最高甚至达到60%。银行浮到最后。而且我们没有大型国企那么雄厚的资金。贷款成本的增加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别说借不到钱,有时候真的不敢借。”李先生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上海小企业贷款利率差不多在18%左右。假设贷款100万元,每年要还1800元,加上3%左右的手续费,就是3万元。融资成本接近2100元,比去年上涨20%。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从去年7月20日至今已近1年,但令很多像张先生这样的企业主惊讶的是,贷款利率并没有因为竞争而下降,反而稳中有升。据记者了解,2013年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上升约0.4%。与此同时,央行推出的贷款最优惠利率也从去年6月的5.71%提高到今年的5.77%。

“下不去”的贷款利率,显然已经成为压在中小企业融资上的一座“大山”。那么在贷款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贷款利率到底为什么不降反升呢?为什么“存贷比”制度近年来广受争议?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受益几何?利率市场化的“下一步”该如何前行?

贷款利率不降反升。

5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显示,3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18%,较上年2月份下降0.0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37%,比上年65438+2月上升0.23个百分点。此外,从利率的波动情况来看,3月利率浮动的贷款占比70.25%,比上年的65438+2月提高了6.84个百分点。

“利率还是很高的。3月份非金融部门加权平均贷款利率7: 00多,加上浮动,国企市场贷款利率近10%。”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一德说。

资料显示,即使在利率市场化下,贷款利率已经放开了近1年,但贷款利率并没有像之前人们预期的那样稳步下降,反而略有上升。同时,浮动利率的贷款并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

“企业融资成本高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风险偏好降低。因此,在信贷资源稀缺、市场需求依然旺盛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很容易上调。”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浦发银行(60万股)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李林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目前银行贷款利率上升与资金短缺有关,可能是阶段性现象。”

5月27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200亿元28天期正回购,较5月22日减少30%,中标利率持平于4.00%。5月末最后一周,央行公开市场只有500亿元正回购到期,没有逆回购和央票到期,是央行提前收缩正回购维稳的主要原因。此外,5月29日,央行和财政部投放4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预计本周公开市场将继续小幅净投放。此前一周,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6543.8+020亿元,创四个月新高。

6月临近,银行理财产品的苗头又现端倪。“半年末将至,资金利率上行仍是大概率事件。”申银万国证券认为,事实上,经过去年“钱荒”的教训,今年银行的“揽储大战”已经提前打响。目前银行已经陆续推出了横跨半年末的理财产品。虽然收益率没有大幅上升,但也有小幅反弹的迹象。6月再次出现“钱荒”的概率较小,但资金压力不容忽视。

一位商业银行的交易员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称目前资金面持续紧平衡,机构整合力度持续加大,金融整合更加谨慎。

“由于互联网金融和金融脱媒(即在金融管制下,资金供给绕过商业银行的媒介系统,直接传递给需求方和融资方,导致资金体外循环)的影响,银行业整体负债成本自2013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导致贷款利率向上迁移。”华夏银行(600015,股吧)发展研究部研究员杨赤告诉记者。

但是,对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导向,很多专家认为不应该“操之过急”。

“央行的货币政策对利率市场化起到引导作用,不是说一下子就能到位的。肯定有个过程。如何协调金融改革与市场和政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近期CPI和PPI走势出现背离。在这个过程中间,反映利率真实性的东西可能也是对分析师的考验。”李林进一步解释道。

“此外,利率市场化改革还体现在市场各主体对利率的敏感度上。现在市场上很多贷款主体对利率市场化并不敏感,这就需要从国有企业入手,转变政府职能,让这些主体对利率充分敏感,这就大大影响了利率市场化的效果。”李林补充道,“归根结底,利率市场化还没有彻底进行。”

在利率市场化一栏中,央行也强调,货币政策框架向价格型调控的转变需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和效果增强的过程,此时数量型政策工具和目标仍然重要。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日本、英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短期内中国需要量价互助,* * *会实现调控目标。

“推广之后,至少要看几年的运行情况,才能考虑利率市场化大踏步前进,因为要看这个制度实施之后是否合适,市场是否接受,大家是否认同,运行效果如何。”连平告诉记者,“不是利率市场化本身,而是利率市场化的一系列配套设施是否建立和完善。”

专家呼吁取消存贷比。

贷款利率“不降反升”,让很多专家学者将矛头指向存贷比这一由来已久的货币监管制度。他们认为75%的存贷比考核限制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呼吁取消存贷比的声音不绝于耳。

所谓存贷比,是指商业银行贷款总额除以存款总额的比率。从银行盈利的角度来看,存贷比越高越好,因为存款是要支付利息的,也就是所谓的资金成本。如果一家银行存款多,贷款少,说明其成本高收益低,盈利能力差。

“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源于1995年7月实施的《商业银行法》。虽然法律多次修改,但关于存贷比的规定一直延续至今。

“在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单一的情况下,存贷比作为流动性监管指标和贷款额度控制指标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金融脱媒的情况下,存贷比的弊端已经日益显现。”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过去10年,银行存贷款增速基本持平,但去年以来,存款增速明显赶不上贷款增速,相差两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差距更大,贷款增速13.9%,存款增速11.1%,相差近3个百分点。

连平认为,在“存贷比”越来越大的今天,“存贷比”监管制度变得尤其“惹人非议”。“一方面,银行不愿意放开贷款规模,另一方面,由于金融脱媒加速、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IPO开闸以及金融存款难以大幅度下放,银行存款增速明显放缓。因此,存贷比监管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商业银行想尽办法在市场上吸引资金。比如月末、季末、年末,银行推出各种高收益理财产品,必然导致市场利率上升。”

具体来看,截至2013年末,多家上市银行存贷比全线“飘红”:中行存贷比分别为73.40%、73.39%、73.01%、72.79%、72.59%、72.59%。此外,从趋势上看,近两年存贷比数据逐渐上升。市场流动性紧张导致2013年末国内大部分上市银行存贷比上升,流动性比率下降。

因此,根据连平的分析,适当改革存贷比将有助于降低贷款利率。“如果把同业存款也纳入商业银行存贷比考核的一个子项进行计算,商业银行可以简单地从银行间市场获得资金。分母大一点,银行就能多放贷款出去,就没必要像现在这么累,想尽一切办法高成本拉资金进来。”

NPC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在《商业银行法》尚未取消存贷比指标之前,应尽快改变商业银行存贷比的计算口径,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统计,将同业存款也纳入存贷比分母,承认吸收同业存款也是资金来源之一,减少一般性存款与同业存款的套利。

另外,呼吁取消存贷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更完善的指标来反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而不是存贷比。“在我国已经实施的《巴塞尔协议》中,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本比率来监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这两个指标涵盖了更全面的资金来源和用途,比传统的贷存比指标更准确。”李慧勇说。

近日,监管层再次将存贷比的完善提上日程:5月14日,上海银监局发布《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行银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安排的通知》,其中显示“对试验区内业务和试验区内分行业务发展初期不再单独下达存贷比考核指标”。这是监管层首次公开强调放宽存贷比,市内分行。

在连平看来,短期内取消存贷比考核是不现实的。“就算要取消,法律上也要有程序,至少要1-2年。”

大额可转让存单试水。

2065438+2003年7月20日,央行完全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是我国金融市场长期实行利率管制的一大步。虽然效果并不“立竿见影”,但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并没有放缓。中国人民银行在《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我国银行间存单市场已初具规模,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环节,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可转让存单有望在今年推出。

所谓可转让存单(NCDS)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可在二级市场转让的存单。通常,票面利率中的定期存款利率比同期存款利率略高,利率可以浮动,这是NCDS和定期存款最大的区别。大额可转让存单一般期限为65,438+04天至65,438+0年,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的金额较大,如美国为65,438+百万美元,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金额较小。美国的最小面额是65,438+000美元。

家住上海的张女士只看了一眼今年的第二期凭证式国债(年票面利率只有3.6%),就连连摇头说:“我不买了。”张女士坚定地告诉记者,这几年一直在买银行的理财产品。虽然现在的收益率比不上春节前后,但是买1年收益率5%的理财产品还是挺容易的。

张女士可能不知道的是,未来一年期国债这种安全的理财方式,可能会逐渐被银行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所取代。

试想,在不久的将来,张女士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工作人员会向她介绍一张大额可转让存单:一种有市场定价的存款凭证,上面印有一定的面值、存款及到期日和利率。到期后可按面值和规定的利率提取全部本息。收益率不错,还可以通过银行随时转存给其他储户,自由买卖,转存时利率随行就市。

“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推出,无疑为普通居民的投资方式增加了一种新型的理财工具。李林告诉记者,"同时,这种产品有两个突出的优点。"第一,流动性好。其次,相对于其他与第三方对接或者两头在外的理财产品,由于大额可转让存单是定向发行的,而且通常银行与个人或者银行与发行人之间的交易更接近存款,储蓄性质更强,所以对于个人储户,尤其是风险偏好较低的储户来说,会是更好的一种。

“此外,在极端情况下,比如股市融资风险高,债券市场配置会出现刚性兑付,在储蓄大量回流的情况下,大额可转让存单会非常受欢迎。”李林补充道。

至于大额可转让存单未来可能的实施细则,目前多家银行负责人表示,细则尚未出台,但会在总行的设计安排和统一发布下不定期跟进。“我们也非常希望细则正式实施,会一直关注。我相信总行正在研究。”上海农商银行自贸区支行副行长吉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李林预测,未来中小银行推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动力更大,其次购买大额可转让存单的起点也不会低。“如果购买起点太低,银行的成本会更高。因此,在试点阶段,大额可转让存单的购买起点可能会定得更高,至少在654.38+0万元左右。”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分拆代销,从而降低门槛。期限可以是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一般不超过1年。利率可参考同期限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或当前银行间存款利率定价。

据了解,大额可转让存单起源于美国,美联储于1973年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成为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切入点,并逐渐成为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同样,这一货币市场工具也在日本1979和韩国1994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推出,意味着存款利率的放开是利率市场化的唯一一步。

“个人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推出,可以视为我国取消存款利率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连平认为,“既然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已经确定,这将倒逼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启动。根据国际经验,大额可转让存单将按照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后短期的顺序逐步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