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额头黄?唐代女子为什么用额头黄?
先理云,再画眉,再画额如金,回眸一笑,美丽安详。想象这一幕,突然觉得胡适先生“妻管严”的话不再是笑话,少妇真的成了“活菩萨”。
唐代的额黄继承了南北朝的额黄,但继承的是色调,而不是风格:南北朝的女子以“黄-约”的方式画额黄,即只画半额黄,然后用清水将黄推开,整个额慢慢转移到另一半皮肤上。比如北周的庾信《额薄黄淡》诗,妩媚,但不含蓄;唐代女子额头涂黄,但额头涂平。深度没有变化,色调之间也没有过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每一英寸都是最亮的黄色。比如唐代裴潜的《满额金黄衣》诗,精彩绝伦,绝对不留余地。这很像唐代女子的性格。哪怕手里的材料只是月亮一样的颜色,也要做一个太阳。
那么,额头上的黄色粉末是什么?王建《宫词》说:“无聊时无处可想,可拧开金阶旋转记忆床。山丹红芯粉收了,麝黄却在镜前洗。”王亚《宫词》也说“殿内松香满花,四步暖。”春天渴望得到金粉,在树宫周围穿上绯红色的裙子,但究竟是“麝香黄”还是“金粉”,就不得而知了。在宋代,有人说黄色粉末是狼粪。第一次看到这个猜测的时候,我忍不住笑了:这么华丽的妆法,至少得配“麝香黄”和“金粉”,还恶意说“额头黄”是狼粪。
其实除了涂抹,唐代还有一种补黄额头的方法,就是用金黄色的材料剪出花鸟星月,贴满额头。多么英雄的手法,让群星驰骋,让鸟儿飞翔,把天堂放在头顶;或者像文写的“云中草叶蝶几扇,额无限有夕阳山”,把宽阔的额头当作一座小山丘,拥挤着,覆盖着温暖的夕阳。
用朱砂,或者胭脂,轻轻抚摸两边脸颊的酒窝。这就是妆容,唐代女子非常喜爱的一种妆容。白居易的“暗妆作笑颜,微语肥味”和李贺的“月分飞蛾花,祝融的”写出了绝美的妆容。
传说化妆是从汉朝(或者比汉朝早一点)开始的。嫔妃要轮流侍奉天子,但有些嫔妃不能侍奉月亮,羞于说出原因,于是在嘴角画了一个红点,女史看到后会合理安排。渐渐地,红点的实际功能消失了,但艺术价值被女性充分挖掘,继承并发展成了妆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