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参观过Xi安书院的大门。
冬天至日的前一个周末的下午,我邀请两个女孩认真地在学院门口闲逛,弥补了多年的遗憾。时间恰逢冬日蓝天,艳阳高照,但手不插在兜里还是觉得有点冷。
从Xi安市区钟楼出发,向南行驶1000多米,向东转到南门(永宁门)内侧,就是书院门仿古文化街。在街角,有一座五六米高的大牌坊,充满了古老的韵味。牌坊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色大字,两侧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英才”的醒目对联。从这副对联中,我们可以嗅到Xi安的文化重量。
牌坊北侧门前聚集了一小群人,一名翻译正在给十几名老年日本游客讲解。走近一看,牌楼下有一块石碑,上面有书院门的简介。密切注意引言的简洁,桑园在几千年历史中的变迁被整合成几百字。碑文写道:“书院门历史文化街东起柏树林,南至顺城巷(永宁门至文昌门遗址段),西至南街,北至西木头城。原来是唐代长安皇城的祠堂。唐末韩建城后,逐渐成为民居巷。明朝万历年间,因关中书院而得名‘书院门街’。明清时期,书院门一带是Xi的文化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关中书院先后成为Xi第五中学和西安文理学院校园,书院门大街也成为居民小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碑林区政府对书院门街和三学街进行了多次改造,逐步形成了一条570米长的“书院门古文化街”,展示了明清时期Xi的文化风貌和传统建筑。2009年获得‘中国特色商业街’称号。
该地块毗邻明城墙景区。这里不仅有唐代的宝卿庙华塔、明清的关中书院、于右任故居、Xi安碑林博物馆等重量级文物,还有许多隐蔽幽静的传统民居建筑。街上的商店出售许多文化旅游商品,如文房四宝、万文玉器、名人字画和工艺礼品。是Xi著名的传统文化旅游和文化商品消费街区。"
从牌楼向东穿过,进入其中,放眼望去,小街两旁都是一家挨着一家的仿明清店铺。街道好像很短,预计一眼就到了尽头,也就是两三百米。街道宽约十米,车道宽五六米。
走进书院大门的时候,感觉繁华的城市在这里拐了个弯,突然安静下来。街上静悄悄的,听不到叫喊声,我忍不住放慢脚步,压低声音。也许这条街从古至今都是如此的优雅。铺好的马路上没有嘈杂的广告,小街上没有干净的店铺。虽然是冬天,但可能是周末。街道上游有几十个人在仰望,不时有人进出店铺。当你来到这里,人们似乎必须变得更有礼貌。很少有时尚的青年男女在这里游荡,大部分都是中老年男女。
小街上的铺面都是搞文房四宝的,有篆刻印刷资料,装裱字画,画框,古董扇,奇形怪状的木石,小件的木石工艺品,零星的古董玉器等。还有六千多年历史的八孔古乐器,就是贾平凹小说《废都》里提到的那种乐器。置身于此,仿佛能闻到历史文化的醇香。
乍一看,这条街和其他城市的类似街道没什么区别。当你仔细品味的时候,还是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店铺门楣上的匾额虽然整齐划一,但却有些沧桑之感。有许多著名的人有题词,如魏俊秀、、、高霞、吴作人、刘文熙、傅家义、等,文化名人霍和贾平凹,这些都为这条小街增添了许多价值和光彩。
这条街从西到东。碑文上说有500多米长,但乍一看感觉只有200到300米长。到了尽头,向南拐再向东拐,一直延伸到北林博物馆。还有200到300米,都是经营这些的店铺。这条曲折的街道是完整意义上的古文化步行街,有500多米长。
在这个“尽头”的北侧矗立着这块两米多高的长方形象牙天然石,石上镌刻着陕西书法家刘自椟篆书的“郝文堂”三个大字,是这条街的点睛之笔。
别说上街购物了,仔细品尝这些牌匾和这块巨石上的书法,就能一醉方休。
就在这块石头对面的两家店铺前,有现场书法表演。两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在写,几个人在看。除了啧啧称赞,还有人当场掏出两三百元大钞,买下了墨迹未干的“墨宝”。
其实书院的大门不仅仅是一条街。中间有几条小巷子,那些巷子里也挤满了店铺。
这些只是表面的感官,隐藏的东西可能还在那个看似不起眼的店里。在傅家义题写“印石轩”的一家印章店,我和店主曾先生聊了一会儿。曾先生是已故傅家义先生的老朋友。我问,这条街上有真的吗?曾老师说有。我们在这家商店买的每样东西都是真的。你看那张照片里的“昌化鸡血石”,和这个容器里的一样,一点都不假。说到管理印度,老先生说他是用实力说话的。前两天他刚接了五万多的活,就是因为人家是冲着我们的信誉来的。就在那时。一个中年人走了进来,曾先生介绍,“这是傅家义的女婿。”曾先生展示他出版的书画篆刻小册子。我问刻一根铁丝要多少钱。我回复说,前两天有人拿一小块鸡血石来刻铁丝,我侄子开价100块一个字。他离开了,因为太贵了。一个多小时后回来了,还想在这里刻。为什么?每个家庭的水平都不一样。曾先生说,他是这条街的第一批老商户。他在这里经营了20多年,见证了这条街的变迁。他说现在没有往年热闹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的两个老同学是学院的常客。与两位70多岁的画家聊天,我了解到过去几年这里发生了很多令人兴奋的事情。在这条小街的中间有数百个“货摊”。店里有各种各样的货摊,还有几个不在店里的。还有现场书法和绘画表演出售。场面相当壮观,有人在现场写字画画的摊位前围了好几层。买卖双方看房,让街上“热闹”起来。大部分人看热闹,开阔眼界。有人在淘宝上买书画,几乎每天都有。当然,地摊上的商品良莠不齐,充斥着真假商品,没有专业性和吸引眼球。如果盲目听信卖家的吆喝,很有可能会花大价钱买到假货,而懂行的人可能真的能淘到一两件物美价廉的上品。说起那些书画现场表演,两位老人笑着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很多种,窝里用毛笔写字,勺子(勺子)写字等等。,而且各种鲜花盛开,怎么吸引人的眼球,怎么吸引人的眼球,不过是热闹。前几年管理部门规范了书店门口的管理秩序,取缔了所有那些摊位。有些进了店,有些就再也没见过了。
我问,书院里的书画有没有大师或者名家?这位已经逛了二三十年图书馆的老人说,不能说没有,但也不多。问原因,我回答说,书院门是旅游景点,字画档次低,名家少,业余爱好者居多。高档的东西在对面巷子庙街。但是,图书馆大门里的东西都是齐全的,是其他地方没法比的。
书院商人多为外地人,多为江西人、安徽人。他们来这里用传统手艺经营生意,用勤劳和智慧经营小店。这也是Xi人的一个遗憾。
我们环顾四周,看到七八个爷爷奶奶牵着七八岁的孙子和十几岁的孩子的手,还有领着儿女的中年夫妇。他们有的已经买了笔墨,有的还在找合适的,让人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看这一幕,中华文化瑰宝的传承,不愁后继乏人。
书院门的地名和里面的关中书院是分不开的。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居西北四大书院之首。相传,明代工部尚书冯从吾上书皇帝,说自己“沉溺于声色政治”,被革职回家。此后,冯从吾潜心研究李逸,在宝卿寺讲学,并与时任陕西省行政长官的王克寿举行“联合讲座”。数千人前来听课,长安郡行政长官下令在庙里划出一块地来建“关中书院”。后来,长安县立学校、Xi安付雪学校和文庙(碑林现在所在的地方)相继建在东边,形成了一条文化街。
关中书院建成后不久,太监魏忠贤破坏了东林书院,关中书院也受到影响。熙宗年间,下令拆除关中书院。康熙三年,重修关中书院。光绪年间,改建为陕西师范大学堂,成为当时西北五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期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关中书院内有陕西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
还有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近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故居纪念馆,国画大师何先生的“海霞天地纪念馆”。
可惜关中书院和于右任故居闭门不进。
步行街西口北侧有宝卿庙华塔。宝卿寺建于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原址为隋大兴市安仁坊。唐文宗时,寺内用五色砖做塔,故宝卿寺又称华塔寺。五代时,庙毁于火,塔却幸免于难。明代景泰二年(1451),迁塔于此址建庙。万历年间(1573-1620),冯从吾曾在此讲学。雍正元年(1723),僧人闻天重修寺亭。宝卿寺的宝塔高约23米,有七层。其平面为六边形,有魏晋隋唐时期的佛像石雕。现存石碑于明静二年(1451)重修。
我们在这条小街上逛来逛去,边逛边聊,毫不犹豫。我们停下来欣赏了一会儿门口名人题写的门槛,然后走进商店观看展出的字画。我们当时心情很好,二三十年都不喜欢逛我们那么热爱的那条街。感觉太好了,漂亮,凉爽,舒适!
网上一篇文章说,曾经辉煌的长安城已经悄然远去,只留下一个无声的背影。你说的是真的。漫步在这条小街上,感觉置身于悠久的文化和几百年的沧桑之中,感觉和其他城市不一样。我感受到了古城文化底蕴的丰富和丰厚,不禁为Xi人感到骄傲。
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从街角慢慢拐到街尾,再从街尾拐回来,我们的脚印和身影留在了这条小街上,披着冬日的阳光,带着深深的眷恋慢慢离开。回望宝卿寺的宝塔,于右任故居就像在悄悄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关中书院里似乎传来了书声,小街上的两排店铺依然静静地开门迎客...我想我会故地重游。
一千年前,Xi是13的帝都。这里不仅有秦砖汉瓦古墙、大雁塔钟鼓楼、碑林等名胜古迹,还有一些外地游客不太熟悉的地方。不经意间说出一个地名,就能引出几十万年的历史故事,比如书院门口等。他们任何一个人都能拧出一把文化水,倒出一杯韵味厚重的陈年窖藏。
2017.12.26.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