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发布房地产救助基金设立运营方案,暂定规模6543.8+000亿!
为缓解房企资金压力,解决企业融资需求,郑州近日发布设立房地产救助基金运作方案,暂定规模6543.8+00亿元。通过盘活资金,用于困境房企的房地产项目,解决部分社会关注的停工、月供问题,稳定经济,促进发展。
郑州介绍
房地产救助基金的设立及运作方案
据大河报河南视频报道,为落实国务院稳定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郑州尽力解决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燃眉之急,缓解当前房地产项目停工、房贷断供等引发的突出社会问题和可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提振市场信心。在与部分金融机构、央企、市属国有投融资公司、房地产企业代表座谈后,结合郑州房地产面临的实际困难,制定设立郑州房地产救助基金的操作方案。
目前,该《方案》已由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至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据悉,郑州市房地产救助基金将按照“政府引导、多层次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在中心城基金下设立专项救助基金,暂定规模为6543.8+00亿元,以亲子基金的形式运作。相关开发区、区县(市)将根据疏解项目吸引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设立子基金,并根据项目和子基金的设立情况,
纾困专项基金重点引导和鼓励央企、省级国企等社会资本,以及AA以上市、区两级国有投融资公司,以市场化、法制化方式参与盘活未来销售收入覆盖项目投资的现有房地产项目,缓解房企短期流动性困难, 并通过将盘活资金专门用于困境房企的问题地产项目,解决部分社会关注的停工、房贷月供问题。
运作方式显示,专项救助基金、城镇国有公司和社会资本(包括但不限于中央企业、省级国有企业、建筑企业、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机构)形成的子基金为实施主体。专项救助基金出资比例原则上不高于30%,子基金原则上应由项目区国有投融资公司参与组建,各主体出资比例由各方协商确定。
同时,子基金将聘请第三方对拟盘活的项目进行彻底评估,以项目净资产为基础确定盘活方式和价格;振兴资金通过子基金自有资金或融资方式筹集,其中自有资金原则上不高于40%,其余资金通过积极寻求金融机构贷款进行并购等方式筹集。然后子基金对项目实行封闭管理,根据销售进度逐步收回投资,逐步退出;盘活资金用于危在旦夕的房企问题楼。
通过纾困专项基金带动社会资本盘活1-2高净资产的困境房企存量项目,督促置换资金专项用于缓解部分已停工、已按月抵押的前期投资项目资金不足问题,达到“盘活一个、挽救一批”的杠杆效应,逐步化解潜在风险。
计划是明确的。困境房企收到盘活资金后,要将资金全部用于一批已停工、抵押供月的项目,尽快复工生产。市住房保障局、市审计局对房企盘活资金使用和问题楼房复产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纾困政策的有效性。
大力推进问题房地产的解决。
探索建立房地产救助基金
7月26日晚间,有市场消息称,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召开相关会议,研究“头部房企主动退出项目”。对建业、鑫苑、康桥、世茂、绿地、正商、融创等重点企业项目,提供棚改、统贷统还、项目并购、破产重整、保障性住房租赁四种模式的救助支持。
对此,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此次政策提出了相对丰富的解决方案。应该说针对不同的物业实行了不同的应对策略,比较务实,可以逐一突破,有助于更好地化解矛盾。”
此前,郑州也曾提出过房地产疏解的相关要求。根据郑州的公告,7月22日,郑州召开上半年经济运行调度电视电话会议。郑州市市长何雄强调,要做好房地产救助工作,大力推进安置房建设,大力推进问题建筑化解,探索建立房地产救助基金,确保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不断提高招商实效,实施大招商、专业招商、组团招商,用好产业链招商地图,健全完善全周期服务机制,以高水平招商推动高质量发展。
此外,今年6月,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也出台相关政策,加大企业疏解力度,研究制定实施一城一策。
据大河报报道。为助力房地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深入开展“万人帮万企”活动,罗山县住建局积极回应企业关切和合理诉求,努力做到有诉必答、有求必答、有问必答,帮助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企业规模,分批组织开展惠企政策解读,持续推进政策落实,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依法保护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该局在严格执行“保底交楼”的同时,适度提高各施工节点监管资金比例,加快资金周转,促进项目建设。降低商品房预售门槛,及时为开发企业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在帮助房地产开发企业去库存方面,罗山县住建局牵头起草了《罗山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县域内房屋征收补偿和房票安置的实施意见》,加大房地产企业去库存力度,缓解商品房销售压力。在保持新建商品住房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为购房者提供优惠购房。
围绕商品住房项目进一步优化配套设施,加快居民关心的超市、就学、医疗、交通、休闲娱乐等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区域价值,引导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加大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宣传力度,全面准确解读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政策,增强市场信心,引导市场预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确保楼房交付,稳定民生。
因城施策,充分利用政策工具箱
7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充分利用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地方政府责任,确保楼房交付,稳定民生。
克而瑞研究中心指出,第一,“充分利用政策工具箱”,表述比4月份更加积极,因为城市的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第二,由于项目停工和贷款失败风险的持续发酵,“保角楼”上升到政治局会议的高度。近日,银监会也明确表示,支持地方政府做好“保楼交房”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最近很多地方都在探索一些房企脱困的新模式。Xi率先出台新规加强预售资金监管,涉及资金全程监管,夯实银行责任。具体来说,商品房预售资金应全部直接存入专门监管账户进行监管,未经辖区住建部门核实同意,商业银行应负责收回监管资金。
此外,郑州、宁波、咸阳、平顶山等。召开房企座谈会,全面推行“包角楼”。以平顶山为例,坚持“一策一专一层”,结合各问题楼实际情况,扎实推进问题楼化解处置工作。咸阳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政策,即一个部门帮扶一个企业,促进项目停工停贷问题尽快解决。
房地产新政方面,7月份49个省市发布52条放松政策,下沉到嘉兴市嘉善县、驻马店市西平县、新安县、衢州市开化县、南昌市进贤县等县级市。政策力度普遍强于地级市,直接反映出低级别城市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依然不可小觑。但在因城施策的政策环境下,精准救市将是未来政策的方向,更多县级市有望加大救市力度。
展望未来,柯睿研究中心表示,建筑安全是保障民生和稳定的前提。可想而知,保证交付将成为未来监管的重点。开发商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以保底楼为首要目标,积极盘活问题项目,推进停工项目复工,努力保质按时交房。地方政府要全面摸底地方项目停工、拖延建设情况,“一楼一策”妥善化解问题房地产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夯实监管责任,确保项目预售资金及时足额入账,严格按照项目进度拨付重点监管资金,防范监管不力导致资金挪用和工程烂尾的风险,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推进交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