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下册三个必考知识点的归纳
1.高二数学卷二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锐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和割线(sec),余切(csc)都称为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等于对边的斜边;新浪=账户
余弦(cos)等于邻边与斜边之比;cosA=b/c
正切(tan)等于邻边的对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相邻边的比较;cotA=b/a
割线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切(csc)等于斜边与边的比值。cscA=c/a
补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sin(90 -α)=cosα,cos(90 -α)=sinα,
tan(90 -α)=cotα,cot(90 -α)=tanα。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产品关系:
sinα=tanα cosα
cosα=cotα sinα
tanα=sinα secα
cotα=cosα cscα
secα=tanα cscα
cscα=secα cotα
互惠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三角函数的锐角公式
两个角的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cos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 tanB)
tan(A-B)=(tanA-tanB)/(1+tanA tanB)
cot(A+B)=(cotA cotB-1)/(cot B+cotA)
cot(A-B)=(cotA cotB+1)/(cot b-cotA)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 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 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αsinβcos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辅助角度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双角度公式:
sin(2α)=2sinα 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半角公式:
sin(α/2)= √((1-cosα)/2)
cos(α/2)= √((1+cosα)/2)
tan(α/2)=√((1-cosα)/(1+cosα))= sinα/(1+cosα)=(1-cosα)/sinα
缩减功率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通用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乘积和差公式:
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和差乘积公式:
sinα+sinβ= 2 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 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 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 sin[(α+β)/2]sin[(α-β)/2]
派生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2)^2
2.高中数学第二册要求总结三个知识点
1.函数(1)的奇偶性如果f(x)是偶函数,那么f(x)= f(-x);
(2)若f(x)为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f(0)=0(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可以用等价形式定义:f (x) f (-x) = 0或(f(x)≠0);
(4)若给定函数的解析式复杂,应先简化,再判断其奇偶性;
(5)奇函数在对称单调区间上具有相同的单调性;偶数函数在对称单调区间上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2.关于复合函数的几个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求解:若已知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可用不等式a≤g(x)≤b求解;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求g(x)的定义域(即f(x)的定义域);学习函数时,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原则。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决定;
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一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一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
(3)曲线C1: f (x,y) = 0,对称曲线C2关于y=x+a(y=-x+a)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4)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的C2方程为:f(2a-x,2 b-y)= 0;
(5)若函数y=f(x)对x∈R为常数,f(a+x)=f(a-x),则像y=f(x)关于直线x=a对称;
(6)函数y=f(x-a)和y=f(b-x)的像关于直线x=对称;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于x∈R,f(x+a)=f(x-a)或f (x-2a) = f (x) (a >: 0)是常数,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像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 ~ 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像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 ~ 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和(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若y=f(x)的像关于直线x = a和x = b对称(a ≠ b),则函数y = f (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6)当y=f(x)等于x∈R,f(x+a)=-f(x)(或f(x+a)=,则y = f (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k∈D(D是f(x)的值域);
3.高二数学卷二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1.换相除法是一种求公约数的方法。这种算法最早是由欧几里德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提出的,所以也叫欧几里德算法。2.所谓对换法,就是对于给定的两个数,用一个较大的数除以一个较小的数。如果余数不为零,则较小的数和余数组成新的一对数,继续上面的除法,直到大的数除以一个小数,那么此时,
3.多相减法是求两个数的公约数的方法。它的基本过程是:对于给定的两个数,从较大的数中减去较小的数,然后将差值与较小的数进行比较,再从较大的数中减去该数,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公约数。
4.秦算法是计算一元二次多项式值的一种方法。
5.常用的排序方法有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
6.进位制是为了计数和操作方便而约定的计数制。“全成一”就是K基系统,基系统的基是K。
7.十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的方法是:先将十进制数写成每一位上的数与k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然后根据十进制数的运算规则计算出结果。
8.十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的方法是:除以K,取余数。即利用K不断地去除小数或得到的商,直到商为零,然后将每次得到的余数向后排列成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对应的小数。
4.高中数学第二册要求总结三个知识点
人口与样本①在统计学中,整个研究对象称为人口。
②称每个研究对象为个体。
③群体中个体的总数称为总容量。
④为了研究总体的相关性质,我们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x1,x2,...,_ research,我们称之为样本。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量。
简单随机抽样
也称为纯随机抽样。即从整体来看,没有任何分组、分类、排队等。,完全跟随。
基于机器的测量单元提取。特点是:每个样本单元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元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一定的相关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他抽样形式的基础。这种方法通常只在整体单元之间的差异较小且数量较少时采用。
简单随机抽样的常用方法
(1)抽签
②随机数表法
③计算机模拟方法
④用统计软件直接提取。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我们主要考虑:
①一般变异;
②允许误差范围;
③概率保证程度。
抽签
(1)对测量组中的每个对象进行编号;
(2)准备抽签工具并实施;
③测量或调查样本中的每个个体。
5.高中数学第二册要求总结三个知识点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1)几何级数:a(n+1)/an=q(n∈N)。
(2)通式:an = a 1×q(n-1);泛化:an = am×q(n-m);
(3)求和公式:sn = n×a 1(q = 1)sn = a 1(1-q n)/(1-q)=(a 1-an×
(4)性质:
(1)若m,N,p,q∈N,m+n=p+q,则am×an = AP×AQ;
②在几何级数中,每k项依次相加仍成为几何级数。
③若m,N,q∈N且m+n=2q,则am× an = AQ 2。
(5)“G是A和B的等比中项”“G 2 = AB (G ≠ 0)”。
(6)几何级数中,第一项a1和公比Q不为零。注:上式中的an代表几何级数的第n项。
比例级数求和公式的推导:Sn=a1+a2+a3+...+an(公比Q) Q * Sn = A1 * Q+A2 * Q+A3 * Q+...+An * Q = A2+A3+A4+...+A(。sn=a1-a1*q^nsn=(a1-a1*q^n)/(1-q)sn=(a1-an*q)/(1-q)sn=a1(1-q^n)/(1-q)sn=k*(1-q^n)~y=k*(1-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