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为租房抽签。
在过去的30年里
照顾和资助800多名山区孩子生活和学习。
镇上的人说:他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文/羊城晚报记者黄丽娜
图/羊城晚报记者林桂燕
29年的“猪肉佬”
下石台镇是英德市最小的镇。一条笔直的街道,穿过小镇,站在小镇的头上可以看到小镇的尽头。靠近街道和小镇的尽头,有一栋不起眼的两层小楼。29年间,下石台镇下辖的108个自然村,有859个孩子住进了这栋小楼。因为这栋小楼,因为这栋小楼的主人邓夫妇的关爱,859名山区孩子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学生之家”
从1981到现在的29年里,有859个像邓这样的孩子住进了“学生之家”。其中,60%来自贫困家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
不了解石台镇的人很难理解邓家对山区孩子的意义。
作为英德最贫穷、最偏远的城镇之一,下石台镇土地面积178平方公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使得108个自然村散落在连绵的群山中。去年,下石台镇人均收入只有4395元。像很多贫困地区一样,有很多贫困家庭,有很多留守儿童。
邓就是这样一个山里的穷孩子。父亲病得很重,他负担不起她的学费。2003年,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她所在的下石台镇新联坡杨铿村小学被合并,需要到离家20多公里的镇中心小学上学。“那时候,我上小学四年级。家里没钱让我住校或者在镇上租房子。我只能走路去学校,但是去学校要三四个小时...我想我可能学不会。”
正在这时,经常在附近村子里收猪的“猪肉佬”邓走进了邓的家。
“这孩子聪明,成绩好,得好好学习。让她住在我家,和其他孩子一起,我们会照顾她的日常生活。就让她从家里带点饭来。”简单几句话,邓就住进了邓在镇上的“学生之家”,直到她中学毕业。
“我刚去的时候很小,什么都不懂。我是被一颗卫星教会的。晚上头疼发烧,他抱着我去了医院一夜。每年期末考试都很辛苦。卫星波每天给我们做饭,加菜加汤。”高中毕业后,邓考上了市重点高中——英德中学。“录取通知书来的时候,卫星博比我爸妈还开心。走了这么长的山路来我家祝贺我,给我发奖金。”
从高中起,邓就住在英德中学的宿舍里,离开了邓的“学生之家”。但她很怀念那段时光:“卫星家也穷,但像个家,我们是他自己的孩子。阿姨的脾气很好,很善良。孩子顶撞她,她也不生气,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
从1981到现在的29年里,有859个像邓这样的孩子住进了“学生之家”。其中,60%来自贫困家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
《艾迪·阿姆》
这样的时间表一直延续下去,邓魏星和熊廷和已经度过了29个年头;被送走的孩子有一部分是父母,他们把自己的孩子送了回来...
凌晨3点,山中一片漆黑,邓起床开始忙碌。他去镇上菜市场自己的肉摊打理生意。早上八九点钟,做完一天最重要的生意,邓就会拎着五六斤新鲜猪肉回家,这是今年35个寄宿在家里的孩子的主菜。
白天,除了料理家里那20多亩种水稻和蔬菜的田地,邓最艰巨的任务就是上山砍柴。洗澡做饭孩子都要烧水,所有的电都负担不起。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每天砍100斤干柴带回家,仍然是邓必须做的“功课”。
妻子熊廷和的担子不轻。早上4点半起床后,要开始收拾屋子,喂鸡鸭,然后给30多个孩子做早饭:大的吃面,小的喝粥。看着孩子起床洗漱吃早饭,组织孩子按时上学。几个小时不能休息,还要给30多个孩子准备午饭。然后就是新一轮的打扫、整理、准备晚餐。
下午三四点,镇上的中小学陆续放学,孩子们陆续回家。随着这一波一波的喧闹声,邓的家里开始了一天中最忙乱、最热闹的时候。
孩子们喜欢叫邓和他的妻子“爸爸”和“阿姆”。“阿姆”一边在滚烫的厨房里做饭,一边一个一个地叫孩子们洗澡,他还要随时拿出手来帮小一点的孩子搓一些衣服。大厅里,孩子们在打耳光、下棋、聊天,等待着6点准时开饭。两三个菜,一个汤,蔬菜和肉,足够的米饭是邓家的标准餐。孩子吃什么,夫妻俩就吃什么,总是等孩子先吃完。
晚上7点40分,邓的家里,那个“屋顶可以吵”的地方,渐渐静了下来。每天的强化晚自习开始了。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30多个孩子在邓的监督下坐进了礼堂的“学习区”。做作业,复习,互帮互助。“爸爸”只是搬了个凳子坐在他旁边,等着“爸爸,这怎么办?这个怎么读?”求指教。
晚上6:5438+00,35个孩子准时钻进了邓家楼上楼下的5个大房间。邓家的二层小楼,在床上爬上爬下的拍打嬉笑了一阵之后,慢慢的归于沉寂。一天结束了。
这样的时间表一直延续下去,邓魏星和熊廷和已经度过了29个年头;被送走的孩子有一部分是父母,他们把自己的孩子送了回来...
“终身遗憾”
“我爱学习,也很想学习,但因为穷,一直学不上。”说到退学的遗憾,五十多岁的邓魏星居然哭了...
给山区的孩子们一个家,圆他们读书的梦,是邓的志愿行动。这源于他单纯的想法,也隐藏着他人生中最大的痛苦。
邓出生于1959,自幼好读书。1977初中毕业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英德中学。“市里只招了40个学生,我考上了,是我们村几十年来唯一一个。”但就在那一年,邓的父亲去世了,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他只在英德中学学习了一周,就被迫退学了。“我爱学习,也很想学习,但因为穷,一直学不上。”提到辍学的遗憾,50多岁的邓竟然哭了。“如果你能读完高中,肯定不会是现在这样。”
邓的“猪肉佬”为了生计,每隔一段时间就去乡下收猪,这让他看到了很多和他一样因为贫穷而上不了学的山区孩子。
1981年,在山区的一户人家,邓认识了一个爱读书却因为路途遥远而失学的女孩陆秋仙。“你为什么不去上学?”“我们这里多山,学校又那么远。我们怎样才能到达那里?”陆秋贤的话让邓思考了几天。考虑到他家离镇上的中学很近,妻子又能给孩子们做饭,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邓给陆秋仙提了个建议:来我家“寄宿”吧。
让邓没想到的是,包括陆秋仙在内,还有6个女孩。他没想到的是,每年开学,越来越多的家长找到自己,送来越多的孩子;而他的“学生之家”已经坚持了29年。
镇上的学校曾经搬迁过,邓也搬了。1992年,邓卖掉了两块珍贵的黄蜡石,倾其积蓄在现在的地方建起了两层八室两厅。除了他一家四口住的三间房外,其余都用作了孩子的宿舍。在最多的一年里,将近50个孩子住在这里。
几年前,妻子熊廷和上山砍柴时出了意外,卧床半年。我两个儿子准备上大学,要交一大笔学费;他觉得“学生之家”不可能长久。但看着二十多个孩子送到学校门口时,邓又心软了。咬着牙坚持下去。
“无量功德”
在过去的29年里,无论有多难,邓从来没有主动向别人伸出过手。镇政府负责人用四个字评价邓的29年:功德无量。
在下石台镇,邓一个月三四千元的收入就算是“高薪”了,但走进他家,还是会被这里的淳朴惊呆。除了房子还算不错之外,房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客厅的折叠圆桌四条腿上布满了铁锈,需要一只拖鞋才能站稳。孩子用的课桌板凳都是学校淘汰的。然而,为了让孩子们在夏天睡个好觉,邓省吃俭用,在每个房间都安装了电风扇。
起初,在邓家住宿全是免费的,只需带些米饭。然而,随着孩子越来越多,为了维持“学生之家”,邓开始收取少量住宿费。从一年175元到现在一年325元。325元,平均一天两元多,即便如此,真正能掏够的孩子也不到三分之一。今年在这里寄宿的35个孩子中,14来自贫困家庭,21是留守儿童。只有10的孩子能交钱,其余的交一百块钱,背点米养活。
当我翻开邓的账本时,我记得所有的债务都被记录了,所有的债务都被清理了,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大部分都没有被划掉。“有些孩子已经毕业了,但还是没钱。去他家要。真的很穷。不仅不能要,还要安慰他,让他‘发达了慢慢还’。”
为了经营“学生之家”,邓只能精打细算地过日子:猪肉、鸡鸭、大米都是自己“生产”的,上山砍柴,从山上打水...即便如此,邓每年还得补上一两万元。“最贵的是电。还有一个孩子,生病了就去医院打针,开处方。每年他都要垫出两三千块。”
这些都可以统计,有些根本不清楚。
邓魏星喜欢学习好的孩子。如果他们每学期获得第一名,邓将给予50元或65,438+000元的“红包”作为奖励。毕业后,孩子考上了重点学校,他也要亲自送一个大红包。邓看不到孩子们受苦。在他家住了快一年的邓小华,有一个患癌症多年的父亲,家里还有三个姐姐。他家很穷。为了让她学习,邓不仅不收一分钱,还为她支付学习用品。每周都会给她额外的10元存起来买衣服和吃的。“不能让她的生活离其他孩子太远。”
去年,清远一家制药厂的老板听说了邓的事,捐了3万元。这是邓卫星29年来收到的唯一一笔捐款。为了不让人们说他们从“学生之家”中受益,邓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看得见的地方:他买了一台电视、一台冰箱、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一个滤水器和一个屋顶的防盗窗。剩下的,我给孩子加了吃的。除了防盗窗,邓还小心翼翼地在他买的每样东西上都贴上一个红色的字母,上面写着“XX捐赠”。钱是给孩子的,我一分钱都不会碰他们。
在过去的29年里,无论有多难,邓从未主动向当地政府或其他人提起。从来没有向从他身边走出去的孩子伸出过手,即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成为了大老板。
镇政府负责人用四个字来评价邓这29年来的“功德无量”。
武玉有心帮助别人。你想要什么回报?
羊城晚报:在座的很多都是刚上小学的孩子。你会不会不习惯这样的生活?
邓卫星:我这里的寄宿和学校寄宿不一样。这里有。我们会照顾他们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太年轻了,不能照顾自己。我们帮他们洗衣服,教他们各种生活技能。
羊城晚报:有没有特别调皮的孩子是你管不了的?
邓:每年住在这里的淘气鬼,我都要让他当班长。让他管别的孩子。比如有人生病了要及时向我汇报,组织大家晚自习,监督他们下课不要乱跑,晚上看他们写作业看书。我一周给班长1元钱,期末给20元钱。如果有人出错,班长的1元钱就没了。
羊城晚报:犯错的孩子会有处罚吗?比如惩罚他们做家务?
邓:我这里的孩子只是自己洗衣服,刷饭盒。他们不用做别的工作,只要看自己的书就行了。但是也有惩罚。比如规定晚上7: 40上自习。如果他按时回来,给他留一顿饭;那些不按时回来和按时上课的人将受到惩罚。最大的担心是他们的饮食和安全有问题。但是这么多年,没有一个孩子出事,没有一个孩子被退学,没有一个孩子因为调皮被我送走。很多家长觉得我住的地方比学校好。
羊城晚报:这里出了很多孩子,有的还成了大老板。你没告诉他们困难吗?没想到他们会帮忙,还有一些奖励?
邓: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做能得到什么回报。他们经常来家里坐坐。但是我不敢告诉他们我的困难。对不起毕竟两个儿子都在工作,我自己挣钱。每次他们问,我就说我身体很好,都很好,没有什么困难。如果你有任何困难,和你的儿子谈谈。既然有心帮别人学习,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能让人觉得你是为了别人的钱。
羊城晚报:你的孩子支持你这么做吗?
邓:两个儿子也和这些孩子一起生活,从小一起学习。现在他们都大学毕业,找到了好工作。大儿子经常说:“爸爸,你每年亏多少钱,我给你供货。”最小的儿子今年刚参加工作,过年回来就留了两个月6000多的工资。大媳妇也大学毕业了,去年年底在这里住了很久。她也很喜欢这些孩子,每天晚上给他们上课,帮助他们学习。
羊城晚报:你坚持了这么多年,也老了。有没有想过不做?
邓:我会继续做下去,不会停止。等我年纪大了干不动了,我媳妇就回来帮我干。现在希望有人能支持我。我想把后院收拾一下,添置一些运动器材和乒乓球台,让孩子们有个活动的地方,避免下课出去。另一个是建沼气池。我年纪大了,不会砍柴了。有沼气池,做饭烧水就不用砍柴生火了,能省大事。
急诊科同时来了5个有机磷中毒患者。王兴有一名患者在72小时内在急诊科三次呼吸停止,全部恢复成功,为我院建院以来罕见。为了抢救这些病人,急诊科所有的医护人员和麻醉师一直守在病人的床边。医院多次组织相关科室会诊,分析病情,制定抢救措施。护理人员细心监护,没有人照顾休息。联防队员坚持维持秩序,全院工作人员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和照顾这些病人,不分你我。4月11日晚,王兴患者第三次停止呼吸时,恰逢周六晚上。回家休息的科主任和护理部主任深夜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医院参与抢救和重症监护,直到天亮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才离开,开创了72小时内成功抢救三次呼吸停止病人的先例,谱写了又一部人道主义的乐章。今年4月,两名河南籍农民工误带何卓,经抢救无效死亡。没有亲戚也没有钱,我们不仅免除了医药费,还帮忙联系火化地点。* * *团委组织全院职工募捐,筹得近3000元为患者办理丧事,患者家属激动得哭了。今年5月,在开展思想工作、开展整改的半个月前,医务人员三次拒收红包,金额700元。四川省洪县一位妊娠高血压患者在医院剖腹产。由于困难,妇产科的医护人员不仅给予了精心的医疗,还集资500元解决了她的生活困难。这两年,拒收红包、为患者排忧解难、捐款扶贫、见义勇为等先进事迹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收红包的有30多人。很多住院病人为了感谢医生,发了红包要退回来再发。有的出院一周后发红包,还是被拒绝了。通过我们的努力宣传,形成了看病不发红包,安心的氛围。两年多来,全院职工共为贫困患者募集善款1万余元,领取奖励箱和锦旗26个。1998年收到省、市、县电视台、报纸新闻报道12次,受到党政领导部门表扬5次,1999年报道4次。两年来,县卫生局测评群众满意率全县第一。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社会声誉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