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四年级学生中秋作文

难忘作文1四年级中秋学生《明月几时?向蓝天要酒?”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了农历八月,十五将至,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也要到了。

但是,在南方的土地上,在家乡这片热土上,我还是没有感受到这种节日的气氛。夏天好像过去了,却不知道中秋节就要到了。

从前,我和一帮朋友在一起,一起举着纸灯笼。在这个月圆之夜,我们玩耍,忽略了对黑暗的恐惧。伴随着明亮的月光,笑声充满了整个夜晚。玩累了,回到家,吃鸡鸭鹅早已是家乡特有的习俗,一桌子丰盛的菜肴,还有家乡当季出产的农作物,比如菱角、芋头。都说中秋节是最容易发胖的日子,其实不然。吃了一会儿就觉得饱了。

这些小幸福只是回忆。

随着城市的发展,“混凝土森林”已经不是一个新词,市民的生活水平和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家乡的中秋节早已不新鲜了。大量耕地被征用,在家乡几乎不可能吃到这些特色食品;解开灯笼上的谜语几乎为商人促进了自己的商业行为;孩子晚上一起打灯笼,大人的“理性”心态不允许;公司给员工发月饼以示祝福,却被告知月饼也要上税;人家登门拜访送礼是天经地义,又有多少人真心祝福别人...随着城市的发展,我们在物质生活上改善了很多,但是中秋文化这样的东西,经不起时间和人为的侵蚀,渐渐失去了她的风采。

家里的月光是多么明亮啊!。在民俗正在逝去的家乡,中秋的月亮无疑是最独特最美的风景。亲朋好友扶着凳子,坐在同一屋檐下赏月,让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秋节的月亮可能不是最大最圆的,但亲戚朋友的团聚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对于团圆来说,和亲朋好友一起赏月是人生的一点小幸福;对于散居的人和游子来说,和亲朋好友一起赏月只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奢侈。家乡的中秋节也是不可磨灭的印记。

最遗憾的是家乡的中秋节,最美的是家乡的中秋节。在被感叹为“冷漠城市”的家乡,希望中秋节等节日能再次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让人们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幸福。

难忘的中秋节学生作文2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在我的家乡,中秋节吃粽子的习俗不知道是从哪里、哪一年、哪一代传下来的。

小时候我期待中秋节就像期待过年一样,因为我想融入明亮热闹的夜晚,想吃好吃的粽子。

中秋节前两天,每家每户都在水缸上放一根铁棒什么的,然后在上面放上糯米稻草烧,烧出来的灰顺手就掉到水缸里,直到水缸里全是灰,让它泡两天。直到农历八月十四的下午,全家人坐在一起洗米洗棕榈叶,包粽子。粽子的包法真的很讲究,要求“包得稳,绑得紧,角度清”。看那15cm宽长的棕榈叶。它们必须是新鲜的,采摘后只能用清水冲洗。糯米一定要用稻草灰浸泡过的黑亮水洗净,否则包好的粽子不会发黄不好看,还会有淡淡的味道。粽子四角哪怕有一个不清楚,都会被嘲讽返工。粽子也够大。在我们老家,一斤糯米最多只能包两三个粽子。有些特别的粽子还会夹杂不同的肉、花生、栗子等等,其味道简直无法形容。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试着学习如何包饺子。虽然大人们很耐心地教我,但由于我的虚弱,我不得不重做饺子。再大一点的时候,我要离开家去读书,所以我从来没有学过包饺子的手艺。每年中秋节,我们这些孩子只能围在大人身边,叫他们赶紧裹起来。但不管一家人有说有笑的多快,东忙西忙的东西都要三四个小时才能包好,粽子才真正做好,不过要等到中秋节凌晨四点多。因为贪图第一个吃粽子,很多孩子几乎养成了不吃粽子不睡觉的习惯。大人也理解这种奢望,但怕孩子等得着急,都把孩子哄出了玩家家。等到时间差不多了,哎!这里的风景很独特。大人对着孩子尖叫,孩子的回应此起彼伏,就像青蛙在田野里演奏欢快的音乐。

其实吃粽子的方式也同样有讲究。刚出锅的粽子虽然好吃,但也不宜多吃。我记得我刚上学的那个中秋节。我一口气吃了四个刚出锅的热粽子,经验丰富的父亲再怎么劝也劝不住。结果连续两天没吃饭,肚子咕咕叫了几天。我再也不敢贪了。

童年的中秋节,不知道过了多少不眠而快乐的夜晚。时过境迁,多少往事已在阴霾中,几乎被遗忘。只有美味的粽子还飘在眼前。

难忘的中秋节四年级学生作文3我妈妈的老家是个小村庄,也就十几户人家。我妈妈经常带我去玩,所以这也是我的第二故乡。也许是因为人数少,村里的人大多互相认识,所以这个村里很多节日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庆祝。

最特别的是中秋节,更像是一次聚会——我们不像其他人一样呆在家里围着饭桌吃团圆饭,而是全村人都会聚在祠堂里吃一顿饭,席间无话不谈,老的聊当年的社会,少的聊现在的经济,少的一起玩。在那张桌子上吃一口,在那张桌子上吃一口。我很开心。我还记得黄奶奶在一次宴会上笑她的儿子李叔叔,他第一次收到一个女孩的情书时很害羞,让大家哄堂大笑。没想到,李大爷一听就哭了:“妈的,妈的,你怎么连这种话都说得出来!”让大家笑得更开怀...

饭后,大家会搬出屋子,坐在村里的球场上,开始村里一年一度的中秋表演。只见村长一身便装站在中间,手里拿着一个纸卷做的“麦克风”,笑得有点傻。他还引起了一阵这样的笑声...“听我说,今年的‘某某’坚持要特别,所以我决定抽签让人表演。刚才大家都写好名字放进纸箱了吗?我现在要开始抽烟了!”只见村长把手伸进小盒子里,然后一把抓住,拿出一张小纸条。他看见了,说:“哦,我得到了我们村的老寿星。”话一落,李奶奶站了起来。她今年90岁了,但走路还是很稳。她站起来大声说:“我给你唱首歌吧。”奶奶唱歌真的是气场十足!后来抽到了五六个人,大家都很激动。终于,最后一个到了。村长拿出纸条说:“哦,我从城里画了一个年轻人!””“哥,我把你的小提琴带来了。可爱的表姐笑着说。哥哥看了看周围的人,发现已经没有退路了,只好硬着头皮匆匆弹了首歌就走了。可能村民们没听过小提琴演奏,所以他们听得很认真。哥哥说不吉利,其实我和姐姐写的哥哥名字比较多,不画就怪了...

虽然现在很少有机会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但我应该永远不会忘记那时候开心的笑声。

难忘的中秋节作文4我度过了很多节日,比如儿童节,端午节,春节。

8月15日是中秋节,这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是三秋的一半,因此得名“中秋节”,也叫“中秋节”。因为这个节日是在秋天和八月,所以又叫“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还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及相关的节日活动,所以也叫“团圆节”、“女儿节”。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着月亮,所以它又被俗称为中秋节、月亮节、月亮节和拜月节。在唐代,中秋节也被称为“校正月亮”。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在月亮下唱歌跳舞寻找配偶的习俗,是古代秋天祭奠土地神的遗风。

秋天祭月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习俗。据历史记载,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在春分祭祀太阳,在夏季至日祭祀大地,在秋分祭祀月亮,在冬季至日祭祀苍天的习俗。其礼拜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它位于四个方向:东南和西北。北京的月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在春而阳,秋在夕。朝者,月之夕也。”这里的月夕指的是晚上给月亮献祭。这种习俗不仅为朝廷和上层贵族所奉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影响到民众。

在中秋节,人们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称胡饼、宫饼、月亮团子、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就有纪念太史文忠的“太史饼”。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核桃和芝麻,出现了以核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在中国的时候,李靖去了匈奴,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有个藏族商人赠送胡饼,李渊很高兴。他指着天上的明月说:“我们应该邀请癞蛤蟆(月亮)吃胡饼。”然后给大臣们吃。如果这是真的,这可能是中秋节分享月饼的开始。然而,“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制作的红领巾饼中。月饼是圆的,被赋予团圆寓意的时间是明朝。刘冬《帝都风光略》云:“八月十五,祭月,果饼圆。”《田汝澄游西湖笔记》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节,人们也以月饼为团圆的象征。”在《万部杂注》中,沈邦还描述了明代中秋节北京制作月饼的盛况:方朝诸人“所制月饼大小不一,故称月饼。市场上甚至摆满了水果,名字也不一样。有一个蛋糕价值几百块钱。”别出心裁的制饼工人出奇的翻新,在月饼上做出各种图案。彭的《幽州民歌》描述:“月宫象征画为玉兔窑居;月宫饼,银蟾紫宅影做的。一对蟾兔遍天下,悔嫦娥偷药之年;我不能回到寒冷的地方,我在晏丹。"

我爱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