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的故事,大哥哥大姐姐们,找找看

■一个不认识几个字的穷农民,要学英语认汉字,最终成为精通无线电技术的电台台长。

李白,1910,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小辍学,13岁在一家染坊当学徒。1925年,湘中区委刚在浏阳成立时,年仅15岁的李白入党,后秘密领导农会工作。1930年秋,毛泽东率领红一军团到达浏阳,李白参军,随部队进入中央苏区。

1931年初,红军利用反“围剿”时缴获的国民党军用电台建立了无线电学习班,李白被选中参加学习。他不认识几个汉字,但现在他必须学习英语和汉字。他要掌握电信技术真的很难。他们的老师是党中央从上海派来的专业电信工作者,脾气暴躁。起初,他经常对李白大喊大叫。李白认为革命工作应该放在第一位,所以他采取了耐心的态度。他不仅没日没夜的加班,还经常盯着老师模仿。后来老师惊讶地发现,这个他认为最笨的徒弟,在某些技术上已经赶上了自己。

1934年秋,长征时任电台台长、政委。次年秋过草地时,他所在的电台编入了红四方面军,经历了三次过草地和漫长高寒地区的艰辛。当时有些战士生病了,他虽然吃不饱,但也和大家一起扛着病号。几十年后,当时的一些孩子仍然在回忆录中怀念这位“李政委”救了他的命。

1937年秋,在中国的配合下,李克农当上了八路军上海办事处主任,并带上了李白。李克农一开始就想让李白隐藏身份。八路军办事处撤退后,划归上海地下党领导,成为党在当地设立的三个秘密电台之一,随时与中央保持联系。

■假情侣在工作中有爱情,成为真情侣,生死战友。

李白刚到上海时,还是个单身汉。租房容易引起怀疑,于是党组织抽调丝厂工人邱会英和他一起冒充假夫妻。邱会英出身苦“包身工”,在斗争中入党。她很快被李白的工作精神所感染,爱情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经党组织批准,他们成了真正的夫妻,有了孩子,他们家也成了充满革命精神的秘密斗争之家。

1941 1年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西租界,加紧对秘密电台的探测和搜查。次年9月,李白携妻被捕。营救后,他们被敌特认出是私人电台并被保释,在监视下开了一家糖果店。后来国民党特务看中了他的电信技术,暗中拉他一把。经组织同意,李白到浙江省淳安县国民党军委国际问题研究所担任1945号报务员,用这个电台给* * *生产党组织发了一个电报。不久,他因国民党内派系斗争被拘留,又因没有暴露党员身份被释放。1946年,李白回到上海,继续在地下党秘密电台负责送报。

1948 12.29,他在给中央电台拍摄国民党防长江绝密计划时,被特务机关逮捕。5月7日,1949,解放军已渡江逼近上海。他被一名间谍秘密杀害,因为他得到了前来控制该镇的蒋介石的亲自批准。上海解放20天后,党组织和邱会英找到了烈士遗骸,并于8月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李克农一直怀念李白,建议把他的事迹搬上银幕。1961年,李克农强撑着病体,赶到上海看望遗属。临走前,他终于向烈士墓鞠躬三次...

故事

■李白到上海后,租住在法租界一栋小楼的三楼,在天黑后抬不起头的阁楼里工作。他在发电报前,在阁楼的墙上挂了一圈天线,一端露出窗台一点。为了防止声音传播,窗户从不打开。夏天,密闭的阁楼就像一个火炉。一送报纸,短裤就能扭出来。邱会英一脸心疼,满头大汗地在丈夫身边扇风。冬天,阁楼里没有火,李白的手指冻得又僵又肿,不顾疼痛仍坚持送报纸。每次下班,邱会英都给他揉到发烫。

那时候李白的电台功率很小,天线不能外露。他想尽一切办法把电报发到千里之外的延安,信号清晰。解放后,苏联情报和电信专家采访了邱会英,得知这一情况,他感到很惊讶。其实这是李白刻苦学习和钻研的结果。初到上海,他向王以智(原张夫人)学习文化,后终日钻研无线电书籍,并结合实践,作出了许多创作。

■李白在上海工作期间,被日寇和国民党逮捕。1942年9月,日本特务机关用测向仪逐渐缩小范围,确定电台位置,突然破门而入。李白在一楼听到响声,立即收起天线,藏起机器。狡猾的间谍进来后,先把手伸进被窝,发现是凉的。然后他抓住他的手指,仔细地看着它。然后他敲了敲地板,发现有两次异响,从车厢里找到了电台。

日本特务审问他时,不仅把他放在虎凳上,还用钳子把他的指甲一根一根拔掉。李白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坚称自己是在为战时的富人传递商业信息。每次经过邱会英的牢房,他总是用眼神暗示妻子的坚持。当时上海有不少这样的私人电台,地下党组织也想方设法开假证。此外,敌特分析电台的力量也认为不具备向延安汇报的能力,后来同意保释。

1948 12年底,李白被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监察室(军事系统)侦破逮捕,身份彻底暴露。敌特对他进行了刺手指、焚香烧眉、坐虎凳等酷刑,但李白什么也没有透露,使上海地下党仍能与中央保持联系。妻子以家庭主妇的身份探监时,李白只关心解放军的胜利和进步,并说:“天快亮了,我看到了,无论是生是死,我都心安。”

-

姜杰

在革命斗争年代牺牲的烈士中,有这样一位妇女,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尊称她为“蒋姐”。演唱她高贵的歌曲成为特定时代的流行歌曲,她在舞台上的艺术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在重庆中美合作研究所牺牲的烈士名叫江竹筠。

江竹筠,又名江竹筠、蒋志伟,1920年8月20日生于四川自贡。当她8岁时,她意志坚强的母亲无法与无所事事的父亲相处,所以她带着江竹筠和她的哥哥去了重庆加入她的哥哥。10岁时,江竹筠在重庆一家织袜厂当童工。因为人没有机器高,老板特意给她做了一个高凳。11岁的时候,她去了重庆一个教会办的孤儿院,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在痛苦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仇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在学校学习很努力,记忆力很好。后来,据她的狱友说,在监狱里,她背诵并撰写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的《党员修养论》供她的狱友学习。

江竹筠于1939考入重庆中华学院,并秘密加入* * *生产党。1944年秋,江竹筠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次年转入农学系。1946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并领导学生运动。1947年春,* *重庆市委创办前进报,江竹筠负责电报的校对、整理、转发和分发。短短几个月内,该报发行量达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年4月,前进报出版社被伪装成进步的特务渗透,重庆市委被后续破坏。6月,江竹筠被捕。在去重庆码头的路上,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为汉奸的川东地委原书记涂小文,立即机智地对汉奸喊话,让汉奸无法掩饰伤害。江竹筠被送到重庆“中美特殊技术合作研究所”的“渣滓洞”监狱。在遭受了被钉上手指的竹签和其他残酷的惩罚后,他仍然坚定不屈,并带领他的狱友与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49 114年10月14年,江竹筠被特工秘密枪杀,随后尸体被用水毁掉,时年29岁。

■在中国亿万人民心中,江姐是坚强革命意志的代表。她的这句名言打动了无数人的心——“酷刑不算什么,竹竿是竹子做的,产生党员的意志是钢。”

江竹筠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表现,是因为她对旧社会和代表国民党的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以及对* * *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时候,她和渣土洞里的朋友们,虽然不知道国旗的图案,却怀着渴望讨论着绣上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他们知道自己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习了俄语,阅读了苏联的书籍和报纸。1944暑假回渝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好协会的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片《丹娘》——英勇不屈的丹娘成了江竹筠心中的楷模。她在狱中遭受折磨后,她的朋友称她为“中国的丹娘”。当年的革命需要这种时代精神,后人在为理想奋斗时也可以向蒋学习。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融合。她是一个坚强的战士,是一个贤妻良母,最后为了革命事业放弃了自己不能放弃的一切。

1943年4月,党组织派23岁的江竹筠假冒夫妻,与地下党重庆市委领导之一的彭咏梧合作。他的主要任务是负责通信。他们只有夫妻之名,其实是领导和被领导,上下级的关系。在工作中,老彭非常关心江竹筠的安全。为了避免被重庆间谍跟踪,次年,老彭让她报考了被称为民主堡垒、相对安全的成都四川大学。江竹筠只上了一年高中,却向老彭保证:“我愿意努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经过三个月的复习,她终于考上了四川大学,老彭也经常以丈夫的名义来看望和安排工作。

1945,经组织批准,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彭咏梧和江竹筠结婚了。一年后,我的儿子彭云出生了。夫妻俩把孩子放在别人家。为了在地下斗争中轻装上阵,江竹筠毅然接受了绝育手术。1947年秋,彭咏梧、江竹筠奉南方局之命,赴川东打游击。第二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被敌人砍下头颅挂在城门上。当江竹筠路过城门时,他突然看到了这一幕,他心痛不已。为了不让旁边的敌人发现,他不得不表现出冷静。此后,她继续在川东门户万县作战。

被捕后,江竹筠仍然想着他的儿子。1949年初秋,她趁着难友出狱的机会,提前将一根竹签蘸上棉灰做的“墨水”,给同为党员制作人的哥哥蒋专写了一封信:“如果不幸,将云儿(指)送给你,希望能步父母的后尘,建立新中国。

■几十年来,“江姐”比烈士的真名——江竹筠要出名得多。她穿着旗袍罩和羊毛背心的着装风格曾被称为“江姐风”。虽然这归功于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但更重要的是烈士们的事迹本身感人至深。

重庆刚解放时,罗广斌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江竹筠烈士传》。罗广斌是由江竹筠介绍入党的,并在她的领导下工作。在他被关进“人渣洞”监狱后,江杰通知他的狱友“这个人很可靠”。1951年,为纪念建党30周年,重庆大众文艺发表了杨益言的散文《圣血花》,也是关于江竹筠烈士的。从65438年到0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28万册《火中不朽》。从那以后,罗广斌和杨益言花了三年时间努力写作小说《红岩》。这本书仅在中国就发行了800多万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烈士的事迹不仅作为小说的素材,还被搬上舞台、银幕、荧屏。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以能扮演江姐为荣。如歌剧《江姐》由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于1964年首次排练演出,公演后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在35年的风风雨雨中,她先后被三代演员改编4次,前后演出460余场,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标志性作品。其中《绣红旗》、《红梅颂》等唱段脍炙人口,广为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