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经典现代散文

春节过后,带着萦绕心头已久的“留守老人”话题,走访了家乡的一些乡镇。所到之处,既有熟悉的村庄,也有不熟悉的房子。有我认识的老人,也有我不认识的老人;有老人,有儿孙。他们年龄相仿,乡音相近,但命运不同。看完之后,我睡不着!想好了还是写这篇短文发到相关部门和网站,作为这些老人的心声!

年过六旬的肖大爷,长年住在大山深处用塑料布搭成的简易帐篷里。他没有电视,没有同伴,远离村庄,有的是无尽的孤独和无尽的岩石。心里寂寞的时候,他就听听广播,有时还会遇到正在山里种地的村民,感觉有说不完的话,说不完的话。“养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思想。随着我国农村改革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进城打工的青壮年不断到来,农村“留守老人”现象成为我国不可磨灭的时代痕迹和烙印。

患中风两年、年近70的何老人,因为两个儿子觉得在农村种田收入低,致富慢,常年在外打工挣钱。然而,家里十几亩耕地的春耕秋收和照顾自己的任务都落在了他骨瘦如柴的妻子肩上。虽然孩子们有时会给他和他的妻子寄回一些生活费,但每当他看到妻子拖着她从带泥的地里回来时,他都会感到一种悲伤。农业“生产者”、孙辈“保姆”、家庭“守护者”是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扮演的三个角色。

这一天,老人何林岫坐在椅子上晒太阳时睡着了。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他显得憔悴,看不到儿孙的喜悦。这是由于生活压力大,抗风险能力弱,精神孤独,渴望亲情等原因日积月累的画面。根据我对十几个自然村的走访,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已经成为农村留守老人面部表情之一。

这一天,何的老太太,像往常一样服侍完何后,马上去鸡鸡坑里耕田。因为没有奶牛,何林岫的妻子不得不向村里养牛的人租奶牛。每天租金200元。如果奶牛受伤或生病,他们必须去看兽医。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收入的损失,妻子也会一败涂地。

因为孩子多年不在家,家里养的十几头猪、十几只鸭、3亩多农田的种植任务都落在了老婆肩上。因为多年的劳累,她还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虽然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在重体力劳动中往往难以承受!他说:“如今我们已是暮年,我老婆婆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今年和去年相比,明显感觉气血不畅,腿麻了。”。但是,沉重的家业摆在面前,她还是要咬着牙继续,坚持,坚持到最后...

在我附近的石头湾村,赖玉兰,一个体弱多病的留守老人,带着一个六岁的孙女,从早到晚,紧紧抱住一个果园和四亩粮田。每年春耕时节,她都会带着孙女,牵着黄牛去后山犁地、刮地。就连这个六岁的孙女似乎也受不了奶奶的辛苦,也像大人一样学着帮她拔草施肥,还从小就开始种地。老太太告诉我,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省城做生意了。他2012离家后,六年只回家过一次春节,这些年他和妻子再也没回来过。

上周老家办春节祭祖,一对留守老人带着小孙子骑电动车来了。上王屋村的老王曼四清是退休干部吗?他告诉我:“我儿子五年前和妻子离开了家。我说去广州或者东莞——我没问去哪里。五年只回来过两次,每次回来都很匆忙。五年了,一分钱没拿回来,孙子上了幼儿园大班。他和妻子从来不问,更不用说关心父母的健康了。”。老人说话的时候很无奈,但更多的表现还是压抑。我问他,这种祭祖活动一定要坐飞机去吗?老人说:“哪里有庙会,哪里有集市,哪里有祭祖、迎神、送神的传统,我就去哪里。农事推迟一两天不重要。我们这一代人想要的是一个热闹,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去想家里的烦恼。

改革开放以来,相当一部分农村青年向往城市,追求美好生活。本来,追求生活的幸福是无可非议的。但由于现代年轻人不区分具体情况,不顾家庭负担的轻重,盲目跟风,成为一种心理健康病。很多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在国家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惠农惠农政策不断深化的同时,年轻人要努力回来建设家乡,好好照顾父母,让家乡不再贫穷寂寞。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村里没有任何娱乐设施,一年四季在村里的集市上都看不到县乡两级的文艺团体。即使有,也是农村的民间表演队,素养往往难以满足老同志的胃口。由此,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仅是看电视,还有饭后三五成群的聚会,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干脆凑在一起。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用来寻求安慰,寻找一种快乐。

金星村的老村长告诉我:“因为我们这一代人都是50后60后,是国家计划生育的限制对象。大多数人只有一个孩子,最多只有两个孩子。女孩一旦结婚,男孩结婚后离家出走,这一对父母,或者说一方父母,就成了“孤寡”老人。疾病和死亡不时威胁着这一代人,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陷入无助的绝望。”是的,俗话说,借粮防饥,生子防老。如今,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老格言早已销声匿迹。年轻的朋友们向往大城市的浮华和喧嚣,鄙视一向淳朴的故土,放弃了本该和他们一起长大的老人。

这不,留守老人听说今天村里举行的祭祖集会有文艺团演出,早早就带着男男女女来到演出现场等候。老人们说,除了看演出,他们还想热闹一下,因为家里太冷清了。他们常年走在田间地头,早晚担心孩子哭闹,三餐要照顾锅碗瓢盆,晚上只能听着夜猫子凄厉的叫声睡觉。

回村的路上路过白马山下村,一对留守老夫妻正在杀鸡。老人告诉我,明天是老伴的生日,也没别的可说,就杀了一只鸡给她庆祝。他对夫妻情分的崇敬,我真的很感动!夫妻俩都是“七岁小孩”,但一双儿女一直不在身边。我孙子没考上大学的时候,家里还很忙。然而,当我的两个孙子上了大学,这个家庭变得冷清了。还有,如果他夫妻同时生病,连一口热汤都很难喝。在他的情感故事中,我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56岁的留守老人孙在地里干完活后,用肩膀在田埂上拖着5岁的孙女。老人说,看到小孙女乖巧的样子,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我的小孙女是老两口的精神寄托,是我们生活的唯一希望。

在与我家乡相邻的郭屋坑村,两位留守老人正要摆渡过河。他们见我来了,马上停下来跟我打招呼:“老叶彪这么早!你要去哪里?”我说我是路过,打算去角头村走走。“那就赶快上我的船。从这里过河会近很多。”老人笑着对我说。我说,你们两个去哪里?“我要去另一边的农田里工作。从去年秋收之后就没时间来了。你看,梗都活了!”。"这种体力劳动对你们老年人来说似乎太重了?"我说。“是啊。两个儿子都去了汕头,很多年没回来了。不做又能怎么样?贫瘠的土地上没有庄稼,我能吃什么?”老人回答道。从他的话里,我再一次听到了老人的无奈。

当我们接近角头村时,村口的清溪里有一座寺庙。南海的观音像是寺庙中最受欢迎的。每年香烟不断,总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祭拜,带来最香的米果,最甜的果子来祭拜。我走近两位正在帮人抽签的老人,微笑着为前来许愿的人一一讲解签书。我很认真很虔诚的为信众解释疑惑和疑惑。我问他们为什么总是来这个烟雾弥漫的地方。他(她)说:家里太冷清了,闲着也是闲着。我是来帮忙的,就是为了热闹舒服。

两位留守老人坐在偶像旁边,帮助前来许愿的人“解惑解惑”。他们说:家里太冷清太闲,所以来这里帮忙,就是为了热闹舒服。

其实我心里清楚,老人,尤其是留守老人,是懂得自我调节的。自我减压本身就值得称道,甚至值得称道!人总会老,只要有点兴趣,就是个精神饱满的老人;身心健康的老年人。如果当地的党和政府能够在以“留守老人”为代表的这个社会阶层的老人身上多花些时间,多建一些像一些乡镇那样的老人福利公寓,或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大部分老人,尤其是留守老人不再孤独无助。

——写于1898年春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