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中如何加强思辨
投机的
“思辨”在字典里解释为“思维歧视”,体现在议论文的论点和论证中。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和学习都深信文章的思想没有区别,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意进行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思辨训练。以2008年高考作文题目为例。今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很多同学只写在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步于列举现象,不投机。议论文写作一定要善于思考,否则很难进入高科。
弱投机的危害性
拙劣的炒作,不仅提炼出来的观点没有深度,而且会失实。所谓不确定性,就是你在讨论的时候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不能确定所提供的材料说明了什么。材料、命题、题目本身所说明的问题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你的主观意志。只有你的“主观”和“客观”一致,才能保证“准”字。比如有句成语叫“一绳锯木头,一滴水穿石”。绳子怎么能锯木头,水怎么能穿透石头?如果我们说:坚持,持之以恒,对吗?是的,但只说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也要专一;一心一意在一个地方。这样,“破”和“穿”都是可能的。如果你只抓了一面,说明你不了解事物的整体和本质。当然,要讨论就很难把握“准”。想要准确把握,就要有一定的思辨性。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用综合观、二分法、发展观辩证地分析问题。
论证需要思辨,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同学觉得,只要脑子里装满了例子,写作时想有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什么都不用管。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例”,但“例”不能代替分析和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自作者丰富而生动的有意义的想法。归根结底还是要以理服人,而不是靠“例”取胜。一篇800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出多少个“例子”?“例”多了,辩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很难说透一点。很多同学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愿不愿意,他们都会在描述了某人的成功之后,发布一个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练习中,题目是“尊重他人”,有同学是这样演示的:“李白之所以能成为诗人,写出名句‘乘风破浪有时会使我阴帆直上,桥下是很深很深的海’,就在于他尊重他人的能力;鲁迅能成为现代文学大师,是因为他能尊重他人...这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证据,后面没有辩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尊重他人吗?这说明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讲不通道理的。
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写作教学中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和本质分析;③数量和质量分析;④普遍性和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和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和现实性分析;⑧内容和形式的分析;⑨分析内因和外因;⑩纵向和横向分析。这里以现象和本质的分析为例,谈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复杂多变,学生在观察时只能触摸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隐藏在表面热闹中的内心孤独。因为现象和本质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此,在训练中应使用不同种类的材料,启发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抓住问题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从思辨中得来的顿悟才能科学准确。
当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只培养学生一两次是没有效果的。所以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主要做法是:
(1)利用课前五分钟,随机抽签训练。上课时,老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两篇材料,让他当场提炼思路,然后说说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三份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练时,尽量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
杜甫的名句“读书能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多读书有好处。然而,郑板桥说,“我读了成千上万的书,但我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意味着读得太多而不知道该做什么,失去理智是有害的。
要求把这两种材料统一成一个观点。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的是泛读,重点是知识积累和写作的关系,很有必要;郑板桥的名句是指读书太多而不知所措,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思考,学习运用。在此基础上,两者可以统一为:广泛阅读,认真思考,学用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存异的能力。
除了训练学生,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看一些哲学类的课外书,比如哲学小品、文学评论等。这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
提高议论文的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来思考:①放下这个,放下那个。看完命题,不妨想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例子与命题中提到的事实相似。如果你能快速准确地举两三个典型的例子,第一步就做到了。当然,为了避免形式与精神的雷同,我们可以对题目材料的内容(或者命题内容的要点)进行分解。点与点相似,整体就和谐了。需要注意的是,不应从单一角度选择相似的材料。多角度的联想扩大了材料的覆盖面,为揭示问题的本质做了量化的准备。②透过表面看本质。有的同学在文章中列举了很多材料,但只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关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究事物的内在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要看作者的因果分析能否令人信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的根源,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见性。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的时候,当你得出一个结论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就前进了一步,当然也就表现出了文章深刻透彻的特点。
总之,作为一个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应该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的时候,要知道片面幼稚的想法和方法不会再出现在作文里。我们的作文教学相当有效。
(一)提高作文的辩证思维
辩证的题目作文,就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着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避免用静态的眼光看问题。
这种题目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作文题目上。(1)其中有些是对立统一的:即单看各要素是矛盾的,但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也可以叫非此即彼。比如关于“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就没有“纪律”,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以灵活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应该有自由,但自由应该受到纪律的约束。再比如“平凡而伟大”。这个话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没有“平凡”,就没有“伟大”。也可以理解为:平凡孕育伟大;伟大来自平凡;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建造出伟大人格的大厦。(2)有的是是非取舍:即关系话题的要素是有是非的,只能选择。也可以叫“有没有这个”。比如“偏见与关爱”,只能理解为“消除偏见,勇于关爱”,做其他理解是不科学的。至于“自信、自满、自负”,应该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自信,但不要自满和自负。(3).有的不是绝对关系:即构成题目的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以叫“这样或那样”。比如《资愚味》,乍一看,这两者之前似乎关系不大。众所周知,凡事有利有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识,也可以传播谣言。如何辨别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打破无知,很辩证。因为信息是有两面性的,它要求我们全面地看待问题。(4)有的是并列式:即构成题目的要素之间存在相等的并列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并存。也可以叫这个叫那个。如“谦虚表现”,可以解释为“谦虚待人,善于表现自己”;“成人与天赋”也应该理解为“成人,更有天赋”或“先成人,后天赋”。
我上面说的江苏省2004年高考作文题目“灵动的水,稳稳的山”,有很强的辩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搞清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就容易跑题。精明和稳重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只有通过概念认识到“变而不变,变而不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
这种话题构成也体现在非关系话题上,比如:你对“忍”有什么看法?请以“忍”为题写一篇文章,辩证看待“忍”。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从廉颇身边抽身而走,将国家之急置于个人恩怨之前,从而以一种宁静平和的态度影响廉颇,诸侯相和,赵得以争霸。耐心,顾全大局,着眼未来。当争端摆在我们面前时,忍耐可以关闭争端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耐会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在别人无意伤害你的时候,忍一忍,说一句“没关系”,既消除了别人的焦虑,也显示了你的大度。”忍一忍平静的瞬间,退一步。“然而,隐忍并不意味着退缩或懦弱。当一个人的人格和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怎么能容忍?再比如:上届奥运会,中国多名著名运动员无缘,但黑马不时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表示没有压力,发挥水平很高。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一件坏事。但是,人们也说,一口没有压力的井是不喷油的,没有压力人是轻的。看来压力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压力?请以“压力”为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会影响你的表现,这是事实。这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压力”不代表完全没有压力。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内无压无喷油,人无压轻飘飘。”压力有它自己的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一定要适度一样,压力也要适度。
(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度
思辨的深度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从生活的深层含义中洞察生活,这样我们的眼睛才会豁然开朗,才能写出思想深刻的文章,这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发展水平的要求。
比如以“台阶”为题写文章,很多同学只想到“上楼,一步一步地上爬,学习学习,一步一步成就事业。”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有同学认为台阶是前人建的,给了我们攀爬的便利。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是父母和老师为我们铺好了台阶,所以我们应该感谢社会和所有为我们铺好台阶的人。这个写法可能不够深刻。可以认为台阶是前人建造铺设的吗?正因为如此,所有沿着台阶可以到达的地方都不再是“人迹罕至”,也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也要注意在有路的地方找路。也是为了给后代铺路。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能不断扩大,社会生活才能不断前进。这种写法更深刻,给人一种“上一层楼”的感觉。再比如以“生存与精神”为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同学都是从个人角度写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生存需要精神支撑,精神是人生的支点。他们也懂得举很多例子来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是不够的。个体生存当然重要,但集体(集团)生存和民族生存需要精神支撑吗?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可以证明一个团体或者集体的生存和胜利是多么的重要。抗日战争,为什么解放战争能取得胜利,靠的是爱国精神和团队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扩展到这方面,整篇文章就深刻多了。
看看2004年山东等地高考作文题:◆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经常问路的人永远不会迷路。(波兰谚语)你要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每个人的错误和怀疑每个人的错误是一样的。(senac)
对于各种说法,有人认为:我该相信谁?有人认为: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为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可以深思:可以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就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常问路的人会不会迷路?不一定。不经常问路的人,如果能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迷路。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辩证性,但还是要深入思考,找出推理的依据。作文思辨的逆向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使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去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最忌讳人云亦云”,这就要求学生要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树立换位思考的意识。
2001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积极的角度写的,但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必诚信,不诚信太多了。从负面角度写可能更有新意。1999高考作文《如果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写的都是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俗话说“走在河边不会湿”,但总会有不湿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曾问他的秘书:“谁最差?”秘书回答说:“老女人最坏,贪得无厌。”但是毛泽东同志认为:“贪得无厌是不好的,但是贪得无厌是好的吗?如果不是贪得无厌,又怎么能追求呢?”毛泽东同志违背常理,他的逆向思维引人注目。客观事物具有二重性,这是构成思辨颠倒的物质基础。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如春,这是它的“长”,但之所以是它的“短”,是因为它纤细娇嫩,难以经受风雨,容易弯腰折枝。虽然我们可以赞美它,但也可以从投机倒把的角度去批判它。竹子容易弯腰,因为不真实,从而给人启示。人要努力,做事要真诚求实。要建立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不然上去就容易掉下来。像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丽而不芬芳,它只有美丽。如果从逆向思维来考虑,也可以赞美它的简单、普通、廉价。虽然比不上牡丹、水仙等名花,但甚至可以相提并论。
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动笔。他们首先要重视对题目的考查,处理好材料与题目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立场上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僵化、绝对地看待。而且不要为了追求创新、独特和所谓的求异思维,而刻意夸大阴暗面,歪曲真相。我们分析事情要全面准确,不能只看一点不看其他。理由要有理有据,让读者信服(阅卷老师)。所以在作文中要注意讲真话有条不紊,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同时也要“谈”出道理,“作”出分析。也要学会从某种哲学角度分析问题,努力思考题目的思辨性。只要敢于探索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到见解的好文章。
“100%”这个话题也是如此,很常见,但需要辩论,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既然是推测,应该考虑哪些原则?在我的研究中,有10个基本的思维原则。“100%”可以从“现象与本质”和“因果”两个方面来考虑。
如《现象与本质》,100%是现象,本质是什么?成功了吗?是下一个百分的起点吗?这样想,还是写议论文比较合适。
如“因果”,100%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它需要勤奋、毅力、方法和技巧等。写议论文比较合适。